陶行知:一个人五官健全身体健康,不能因为鼻子会伤风而割掉鼻子

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提出对学生 的五条培养目标,国民党政府高官对此质疑,要他删掉两条,他则斩钉截铁地回答说,“一个人五官健全,身体健康,总不能因为鼻子会伤风感冒,就把鼻子割掉。”“”嘴也不能封起来!”

俗话话,三岁看老,这话不完全对,但是,很多成年后有大成就的人,少年时往往就有优异的表现。

陶行知


少年时的陶行知,既有志于改变苦难深重的中国民众的命运志向。1908年,17岁的他考入了一所教会学校——杭州广济医学堂。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苦大众的病痛。但是,这所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这让陶行知很不满意,自己的思想不能受外国人的摆布,入学三天,他即愤而退学。

第二年,他考入南京汇文书院,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学习。

有思想的人是不读死书的。读大学期间,辛亥革命风起云涌,他积极参与到爱国活动中。1914年毕业时,他以第一名的成绩,去美国攻读教育学博士,1917年毕业回到祖国。

这时的中国,正当北洋军阀统治,军阀们为争权夺利,连年混战,百姓苦不堪言!教育更是无从谈起。

1914年陶行知等赴美留学途中。


他在国外学习期间,看到欧美各国教育的进步和回来后看到中国教育的落后,陶行知逐渐成为一个“教育救国论”者。他要用教育来拯救这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

他与大教育家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他与平民教育家晏阳初等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班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

当时中国教育“已到山穷水尽”,特别是乡村,很多地方根本就没有学校,农民和他们的子弟都不识字。没有文化,如何提高国民的素质,如何改造社会?

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实验师范学校


他开始宣传自己的教育主张“教育要下乡,知识必须给予农民”;要“唤起锄头来革命,锄去野草好长苗”;他要“改造中国一百万个乡村”。

他想通过教育广大的农民,让农民有知识,提高他们的素质,来改造中国社会。

他不是只喊口号的人,他更是一个行动者和实践者。

1926年10月,陶行知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他强调,教育要从幼儿抓起,六岁之前的教育更重要,要把孩子的教育掌握在自己手中。

南京燕子矶幼儿园


第二年,他创办的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南京晓庄创办起第一所乡村师范——试验晓庄师范学校。校址定在南京神策门外老山脚下的小庄(后改为“晓庄”)。目的是培养更多师范学生,由这些学生再到乡村去普及教育。

为此,陶行知在晓庄师范为学生订出了五条培养目标:(1)健康的体魄;(2)农人身手;(3)科学的头脑;(4)艺术的兴趣;(5)改造社会的精神。

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长蒋梦麟见此,不放心地问:“你订的那五条,会不会出毛病?”

陶行知想了想回答:“前三条不会出毛病。后面两条——艺术的兴趣和改造社会的精神——可能会出点毛病。”

蒋梦麟说:“不能去掉吗?” 陶行知笑了笑说:“一个人五官健全,身体健康,总不能因为鼻子会伤风感冒,就把鼻子割掉吧?”蒋梦麟听了,苦笑着说:“那是不好割的。”陶行知意味深长地说:“嘴也不能封起来啊!”

晓庄师范不收学费,学生们半工半读,勤工俭学!很受农村青年们的欢迎。可是陶行知的主张,却受到了国民党政府的打压。晓庄师范要“培养学生改造社会的精神”,国民党政府是不能容忍的。从1927年3月15日开学到1930年夏,即被南京国民党政府封闭。

学校被关闭,陶行知还受到通缉,只得远走他乡。但陶行知却没有停下奋斗的脚步!终成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教育家   南京   中华   国民党   平民   乡村   师范   鼻子   学校   政府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