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昌:我有病,但我不治

#头条创作挑战赛#

(皇帝生病)

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八月初十。

这一天,大明王朝的第十四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病了。

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

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人间疾苦,皇帝生病,这也没什么稀奇的。

然而,光宗朱常洛的病,却实在是有些蹊跷。

朱常洛生病,是在本年的八月初十,而他登基,是在本年的八月初一。

明朝史官对于皇帝在登基大典时的表现,使用了这么两个词,一个是“玉履安和”,一个是“冲粹无病容”。

玉履安和的意思是,皇帝走路虎虎生风,很有气魄,而冲粹无病容则是说皇帝仪态正常,丝毫没有生病的样子。

登基之后两三天时间内,皇帝的表现也十分正常,该上朝上朝,该接见大臣接见大臣,工作谈不上特别勤勉,但至少比他那个常年挂机不上班的父亲万历要强多了,所以一时之间“朝野感动”,他们都认为,浑浑噩噩的大明朝终于有希望了。

谁成想,不过十天的光景,朱常洛就病倒了。

(方从哲)

皇帝病倒的消息,首先从宫中传到了内阁。

此时的大明内阁首辅,是方从哲。

方从哲,字中涵,北直隶顺天府大兴县人(北京人),万历十一年进士。

老方同志昨天没回家,因为内阁素来有值夜班的规矩,熬了一晚上,方从哲顿感疲惫,正要下班,一道紧急公文从内廷传了过来:

皇帝昨夜重病不起,此刻已经昏迷了。

这个消息传出来,作为臣子的方从哲那当然是十分着急的,但着急之余,他还十分惊讶。

因为,紫禁城里的太医院不是吃干饭的,太医院的医生们都是经过了严格选拔的御医,医道精妙,医术高超,新皇帝朱常洛正当盛年,身体素质应该不错,怎么会一夜之间病成这样呢?

不打听不知道,一打听吓一跳,原来朱常洛昨夜病重之时,太医院的医生原本是要给皇帝诊治开药的,却被皇帝一顿臭骂,全都给撵了出去,而是叫来了随侍宦官崔文升来给自己诊治。

崔文升,字不详(估计也没有),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任御药房管事。

明朝的内廷,也就是宦官部门,构成极其复杂,分为了十二监,四司,八局,统称二十四衙门。

这些部门里,有无关紧要的,比如十二监中的尚衣监,是服装部门,专门给皇族做衣服,再比如尚御监,主要负责供应宫内的饮食,说白了就是烧火做饭的。

有凑数的单位,当然也就有比较重要的部门,比如八局当中的兵仗局,主要负责制造火药火器,而二十四监中的御马监(不是养马的),极盛之时,甚至可以掌握兵符,调动军队,和朝廷六部中的兵部分庭抗礼。

(崔文升)

当然,如果说诸部门中最为显赫的,还当属崔文升所在的这个司礼监。

因为,司礼监的工作内容非常特殊,司礼监的宦官们主要负责陪王伴驾,顺带着帮助皇帝分担处理政务,属于是皇帝的贴身机要秘书。

而我们的崔文升同志所担任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的职务,相当于是司礼监的一把手,那权势是相当了不得。

作为皇帝跟前的红人,明光宗朱常洛最为倚重的内宦,崔文升在皇帝心目中的分量,那是不言而喻的。

何况,崔文升同志还兼任御药房管事,似乎说明这人是有医学基础的。

然而实际上,所谓御药房,和治病救人的太医院性质还不太一样,太医院里那都是经历过严格选拔的名医,而御药房则属于是储存药材的仓库,而御药房管事崔文升并无行医许可证,只不过是个仓库管理员罢了。

并且,这个崔文升,他在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之前,一直在老先帝万历宠妃郑氏的宫里上班。

我们知道,明之宗法制度,遵循“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意思是要先选嫡子为储君,按照嫡长子,嫡次子,嫡三子的次序排下去。

如果皇帝没有嫡子(万历就没有),那么就从庶子中选择储君,当然。也要按着庶长子,庶次子,庶三子这样的顺序来排。

万历在位的时候,郑贵妃极受宠幸,把万历搞的是五迷三道,只要郑贵妃一句话,老先帝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不成问题,所以郑贵妃抓住机会,一直在万历面前吹耳边风,想要把自己的儿子朱常洵立为储君。

(郑贵妃)

想法的确很美好,然而无论是万历还是郑贵妃,他们都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根据宗法制度,朱常洵不过是庶六子,是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真正应该接班的,是庶长子朱常洛。

所以,尽管万历和郑贵妃前前后后忙活了二十多年,到最后还是没能达成所愿,朱常洵最终就藩外地,成了福王,而朱常洛终成大明新帝。

从这个角度来说,朱常洛和郑贵妃还是对立状态,郑贵妃搞不好早就恨得朱常洛牙痒痒。

你用从郑贵妃的宫里走出来的宦官给你治病,你这不纯纯是玩火么?

果不其然,不谙医道的崔文升给朱常洛开出的,是一味通利药。

而这味通利药的主要成分,是大黄。

大黄,气特殊,味苦而微涩,功效是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说白了,这味药吃完了会拉肚子。

那么很显然,崔文升的这味药,并不符合药理。

朱常洛暴病一场,身子本来就虚弱,本来应该缓慢进补,崔文升却反其道而行之,给朱常洛服用泻药,这不纯属是胡搞么?

吃了泻药的朱常洛同志,可算是倒了大霉,腹泻不止,一夜之间如厕三四十次,差点就拉脱肛了。

在了解了这种情况之后,方从哲立刻就开始撒丫子往宫里奔,等他跑到朱常洛的寝殿,拜见了朱常洛之后,发现小朱同志已经命若游丝,就剩下一口气了。

作为内阁首辅,作为大明文臣金字塔上的顶尖人物,方从哲立刻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就开始规劝朱常洛,表示皇帝你现在不能再让崔文升给你瞎治了,你必须找太医院里专业的医生来给你治疗。

然而,已经到了这种地步的朱常洛仍然执迷不悟,他认为太医院都是一帮庸医,他实在是难以信任。

方从哲则表示,太医院的御医您信不过,咱们可以传檄天下,广泛召集天下名医来给您诊治。

(李可灼)

没成想,朱常洛一听要从民间找医生这事儿,来精神了,他突然想到昨天自己曾在宫中听到消息,鸿胪寺丞李可灼要来向自己献药,于是立刻要求方从哲把李可灼给找来。

方从哲一听,头也大了,因为这事儿,他也听说过。

李可灼这个人他见过几次,平时就喜欢炼丹修玄,神神鬼鬼的,一看就不是正常人,他手里能有什么好药?

再者说,李可灼的这个官职,于朱常洛来说,也有很大的利害关系。

鸿胪寺丞,主要负责礼仪朝会之事,兼祭祀,宴飨,经筵,册封,传制等。

这其中的所谓传制,意思是皇帝平时对妃嫔的册封和赏赐,都是由鸿胪寺丞来完成的。

巧的是,万历这大半辈子独宠郑贵妃,所以他绝大部分的赏赐,都是针对郑贵妃的。

这也就是说,鸿胪寺丞李可灼必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工作的关系,和郑贵妃有过密切的接触,因此,这个李可灼,很有可能也是郑贵妃的人。

所以,方从哲很不信任李可灼,但问题是他不信任没有用,这个人,皇帝执意要见。

万般无奈,方从哲还是把李可灼给弄进了宫里,让他进献灵丹妙药。

李可灼,五十多岁,姿态清高,走路飘逸,很有点道骨仙风的感觉。

他拜见皇帝之后掏出一枚通体红色的药丸,朱常洛服下之后,病情果然有了好转。

(红丸)

而且,还不是好转了一点点,是明显见好。

一段时间之后,皇帝能下地了,能吃饭了,能大跳了,还能小跑了,可以说是起死回生,药到病除。

所以,朱常洛同志第二天一早又找来李可灼,又吃了一粒红丸,结果正是这粒红丸,要了皇帝的命——入夜,皇帝暴毙,死因未见于史书。

不过,虽然死因未见史书,但是很显然,和李可灼脱不了关系。

我们要知道,朱常洛一开始生病,是体虚之症,本来应该进补,结果宦官崔文升偏偏搞来泻药给朱常洛服用,导致朱常洛窜稀跑肚,越来越虚。

那么试问,一个人已经虚到了命悬一线的情况,应该怎么救他呢?

答案是,应该进补,但要注意进补的手法,应该细水长流的温润滋补,而不是猛补。

因为,补身体,就像是修补一座快要坍塌的桥梁,比如一座桥梁之所以要坍塌,是因为桥面破损,缺少石块。

正常的方法是,我们要一块一块的拿石块去填补,在保证第一块石块已经在桥梁上筑牢夯实之后,再增补下一块,而不能把一堆石块直接一股脑的放到桥梁上来。

因为,这个时候的桥梁已经马上就要坍塌,如果你把所有的石块一次性的拿到桥上,脆弱的桥梁很有可能因此承受不住这巨大的重量而立刻土崩瓦解。

李可灼所献上的红丸,则正是一味刚烈无比的猛药。

因为根据李可灼的交代,他这味药,是他早年在峨眉山闲逛时偶遇一位道士所赠,属于是炼制药。

什么叫炼制药?就是民间方士用朱砂,丹红,符石,以及各类重金属炼成的丹药。

这种丹药性能巨大,吃完之后会让人浑身火热,燥热难耐,情绪亢奋,说白了,就是古代壮阳药。

(明光宗 朱常洛)

可怜我们的朱常洛同志,把“伟哥”当成了宝。

补是补了,但很可惜,补过头了。

于是乎,朱常洛就在这种水火催逼,先疯狂导泄再疯狂进补的夹击下,断送了小命。

可惜,可悲,可叹。

明时的名医,那是很多的,李时珍有《本草纲目》,张守仁研制“十八罗汉”,吴有性能治瘟疫,而太医院里随便拽出一个大夫,来治一治朱常洛的疾病,恐怕也是绰绰有余。

然而,朱常洛偏听偏信,信宦官,听道士,吃偏方,服仙丹,最终把自己送上了绝路。

《皇帝内经》有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谨以此文,提醒众人:

有病不要胡乱治,抓紧挂号看医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明光   大明   宦官   贵妃   石块   万历   药房   桥梁   皇帝   同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