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原(三百一十三)-站在父母的肩膀上遥望未来

站在父母的肩膀上遥望未来

文/李哲


教育无小事,它关系到一个民族、国家的未来。人要做成一件事,或成就一番事业,必然要得到父母的支持,贵人的相助,名师的指路,再加上自己历经艰难万险才有可能。若仅凭一己之力,那是大言不惭,痴人说梦。每一份成绩,犹如冰山一角,背后暗含着一代人乃至好几代人的奠基。

刘心武《钟鼓楼》中提到了许多小人物的命运。修鞋匠荀兴旺有一个非常有出息的儿子荀磊,“他恐怕不仅在这个小院里算得上是个传奇人物,在钟鼓楼一带,乃至在整个北京市,也算是传奇人物吧?”这位传奇人物的成功离不开个人勤奋,更离不开他父亲的引导,“我爱我爸,就是因为他有这么一个稳定的、厚实的、淳朴的人格。他用他的这种人格力量,启示了我,使我的灵魂善良、纯净。”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如同荀兴旺的人们,看似平凡无奇,却闪烁着人格的光辉,不卑不亢。即使自己生不逢时,怀才难遇,也必定会影响启迪自己的后代或后人。荀磊在《钟鼓楼》中是个名人,一旦放在历史中仍旧是个小人物,而历史中有太多故事一次次印证了父母对孩子人生发展影响的重要性。

司马谈临终嘱托儿子司马迁一定要继承父亲著述立传的遗志;范仲淹的母亲说出对儿子“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期许;曾国藩回忆,他们兄弟秉承母德居多,好处是天性倔强;殷氏按《颜氏家训》严格教育颜真卿;毛泽东写下过,“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不损人的,可以损己利人的,我的母亲是属于第三种人。”他们哪一个不是有幸遇到了好父母,而父母也努力为孩子树立大理想,并帮助其实现个人精神追求,完成社会价值创造。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实在太大,并且孩子的问题大部分源自于父母。人格的独立,文学的修养,道德的规范,灵魂的觉醒,处事的风格等,孩子都会不自觉地模仿父母的言谈举止或思维方式,包括树立人生志向和发展方向。

《枪炮、细菌与钢铁》作者是美国人贾德磊·戴蒙德。这本奇书涉及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地理学、行为生态学、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人类遗传学、语言学、考古研究、历史研究共计十个专业领域的研究,这不亚于一场开山架桥的宏大工程,而贾德磊为何会完成这项工作的?这就要从他的家庭寻找答案。他的母亲是教师兼语文学家,父亲是儿童遗传疾病专科医师。由于父亲的榜样力量,他怀着当医生的梦想完成了中学学业,本科期间从医务工作转向生物研究,当取得生理学博士学位以后又开始准备成为一个语言学家。这本书冗杂了庞杂的知识面不仅说明了作者博览群书,通古识今,还处处有着父母的影子。贾德磊在两股榜样力量的指引下,站在父母的肩膀上写就了这本大著作。

谈及个人。读高中时,我选择走体育这条路。我爸非常支持我,“只要选择了,就全力以赴实现它”。七年后在我硕士毕业前夕,母亲告诉我,“只要你过得好,留哪座城市都行,不用担心我和你爸。未来好好打拼,照顾好自己。”虽然我的父母很平凡,一辈子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罪,但他们给予我的力量远远大于源于贫穷的自卑。他们抵挡住生活所有的艰辛,让我心无旁骛地去追求心中热爱。有时候,我真害怕自己的努力配不上他们所遭受的苦难,因此每当自我沉沦低迷时,父母的淳朴、厚道都会给予我向上的力量。

我曾经一度屡屡逃课,不务正业,在老师眼里是个傻里傻气、不明事理、不学习、没眼界、没底气、没自信的男孩子,一天到晚不知道在忙什么。考研之后,没上自习的日子常常与床为伴。答辩之后夜夜饮酒,常常怀疑人生。在上次崴脚之后,我对篮球的信心也跌落谷底。不久前考完四级,那是我的第六次。种种不是,近乎绝望。

但是,自己无论身处何种处境,心中始终有所分寸,只要没有误入岔路,哪怕停歇甚至倒退,我都可以接受。自启程之时,我便深知决定了就是一辈子的事情。无论别人怎么说,我也都能接受。你个练体育的,学文学有啥用!你这么腼腆,以后当得了老师?你个体育生,将来能有啥出息。这些问题每逢夜晚降临时常浮现在脑海之中,自己便开始挣扎与煎熬,而每逢黎明破晓醒来那一刻起,我总能够重整旗鼓,再次上路。一次与母亲的通话,你无论做什么选择,我们都支持你、相信你,哪怕失败了。这就是在无数的黑夜中,我看到的那束来自父母的带有无穷力量的曙光。

后来,我开始一点点发光。面对朋友们的夸赞,不能傲慢,就像曾经面对贬低,不能气馁一样。离开家庭,远赴求学,独自一人,更要深有自知之明,我是一个贪心好玩的孩子,最大性格缺点是较强的依附力和脆弱的自控力,因此我总是逼迫自己走出舒适圈,拒绝随波逐流,树立一个接一个带有危机感的目标召唤自己挑战。一路上默默前行邂逅了许多人间热爱。终生体育被我视为生存之基,多掌握几项运动技能,既能充实生活又能强身健体。教书育人被我视为立身之本,身正为范,享受阳光下的光辉,养育桃李。写文出书被我视为人生的理想追求,激扬文字,挥斥方遒,既磨砺心境,又能启发后人。

知行合一,那是圣人的本事。你我普通人,多领悟一些,多实践一些,生命质量高一些,过程快乐一些,有什么事情比成年人在重担之下活得开心,更值得高兴的呢。谁也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我也没办法和同学们讲对错。很多道理,只有自己亲身经历才会真正明白,父母的辛苦,只有我们为人父母才能体会。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故事,每个故事也有着各自的结局,不强求,不羡慕,不傲慢,不气馁,坚持热爱,共赴山海,做好自己,仅此而已。

成功与否,那是后人或他人的评论,在自我的人生轨迹上无所谓成败,努力本身最精彩,经历最珍贵,真情最难得,活得精彩最重要!我站在父母的肩膀上才得以追求我的热爱,体育之路,文学之路,教师之路,作家之路,无论哪条路,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走下去,我相信总会有光芒万丈的一天。少年,也请你寻找一条热爱之路,出发吧!


作者简介:李哲,男,一九九五年出生,教育学、文学双学士,体育硕士,博兴二中体育教师。《哲论》微信公众号创作者,博兴县作家协会成员,滨州市作家协会成员。


编辑简语:欢迎李哲老师来稿,读完文字,我也拓展一下想象力,似乎看到一位英姿勃发,充满了青春活力的青年才俊形象。看到作者简介里的高学历和文学艺术专业。初始,感觉回几句简语得字斟句酌才行,后一想,好在早有声明,编辑是一份责任和工作,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特声明,简语文字,纯粹为个人观点,不代表其他,不做观点辩论,单纯是交流互动。如此,压力顿减,随畅所欲言。

读完文字,还是惊叹于李哲老师文化知识的丰厚,以及扎实的文学理论基础。文章引经据典,名家佳作的精彩文章也都读的透彻,一篇文字洋洋洒洒,书写、阅读起来酣畅淋漓,直抵人心。

个人理解如果作为论文或者杂文类,应该是篇上乘之作。如果单就散文来说,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感觉文章太有硬度,缺乏一种圆润,当然这里的圆润不是社会世俗的圆滑。文中亮点,父母高尚的品格深深地影响了自己,使自己拼搏奋进,学业有成。但遗憾的是没有借此更多自身经历的实例展开,以这类真实情感延伸书写,更能拉近与阅读者的心灵共鸣。我也引用中作协主席铁凝的文章题目“文学最终是一件与人为善的事情”。散文体裁,也算是浩如烟海吧,先秦诸子的滔滔宏论,唐宋大家的隽永深邃,明清小文的清丽婉约,一直到现在有了网络自媒体以来,人人皆散文的现实。门槛低,好行文,但真正写好一篇散文却着实不易。让我们共同努力书写出更加优秀的文学作品。共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钟鼓楼   父母   都会   后人   平原   人格   散文   父亲   母亲   力量   老师   文字   未来   孩子   人生   体育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