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始皇是称“赢政”还是“赵政”的辩考


这得从先秦时期的姓氏文化说起。在先秦时期,姓氏有别。“姓”和“氏”是两个体系,“姓”代表着血缘,是用来辨别婚姻的,同姓不可通婚。而“氏”是“姓”的分支,“氏”是用来区别身份地位贵贱的所以女称“姓”(以防娶错人,古人早就认识了近亲结婚的危害),男称“氏”(以彰显政治身份和社会地位)。

“氏”成形于周朝分封建国的宗法姓氏制度,周王室有57个之多的姬姓分封国,总不能叫“周姬一号国,周姬二号国,周姬三号……”吧!周王朝为了区别宗室大小,就将王室姬姓定为大宗,将所封诸侯国姬姓定为小宗,为了区分大宗与小宗,只能以所封之地来命名同“姓”之分支,“氏”就这样以制度的方式确定下来,其它同姓异姓诸侯国在分封他们的王公贵族时也开始效仿,采用这种支支下分的办法,为此姓氏制度就成了周朝的基本政治制度。

明末大儒顾炎武在《原姓》中写道:“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一个家族的“姓”是不会变化的,而“氏”会随着其家族地位的变化而变化。可见“氏”相比“姓”来说,要复杂得多,我们简单举个例子,晋国的权臣赵盾,其有三位异母弟,分别为赵同赵括赵婴齐赵同食於原,赵括食於屏,赵婴齐食於楼,故此三人又称原同屏括楼婴(楼婴齐),原、屏、楼本是封地,三处封地也分别成为此三人的“氏”。赵盾还有一位堂弟叫赵穿,其被封於邯郸,别为邯郸氏。晋国的智氏、中行氏、程氏等皆为荀氏的别支。晋国魏氏也有别支令狐氏、吕氏等等。

那作为战国七雄之一,并最终一统天下的秦国,其王室究竟是那种“氏”呢?


好多人都说秦国赢姓赵氏,其来源有以下两种:


第一、秦国为嬴姓赵氏的,后世多受司马迁的《史纪》影响。而司马迁的时代,姓与氏早已合为一体,姓与氏不再有区分了,司马迁就将姓和氏混为一谈,甚至还误写。


辩析1:秦大一统后,废除宗法姓氏制,废除贵族身份,姓氏合二为一,平民也可拥的自己的姓氏。刘邦不是贵族出身,所以更反对用“氏”来夸富显贵。所以汉朝就将好多演化的“氏”合并为“姓”不再有“氏”。到司马迁写《史记》时就姓氏不分了。西汉中期的司马迁写《史记》时便已不那么注意先秦时代姓和氏的区别了。他在《史记》里介绍某人的时候也常常说他“姓某氏”,完全将姓与氏混为一谈,将氏直接当作姓来使用了,“姓氏”一语的涵义从此转变。他在《孔子世家》里说孔子“字仲尼,姓孔氏”。其实孔子祖先是宋国人,姓子,孔只是氏。子姓衍生出若干分支,其中一支以孔为氏族名,孔子就是孔氏的第六代。这是司马迁囿于当时习惯造成的一个疏忽。后人皆延续误用,所以用《史记》来佐证也不一定正确。


辩诉2:司马迁说秦国为嬴姓赵氏见於《秦始皇本纪》,却不见於《秦本纪》。再则,先秦的史籍中,也无秦国乃“嬴姓赵氏”的记载。如果秦国宗室是赵氏,为何没见秦国宗室王族有叫赵某的呢?而赵国的王族一堆赵氏,比如赵括、赵奢、赵胜……后世除了延用误用司马迁的说法外,还可能有明知故用之嫌疑,也许是秦始皇生于赵国,后世儒生有“蔑辱”之意,故而称“赵政”(有人说出生于赵国是随母赵姬之姓),如果是随母姓,就应叫“姬政”了,按“男称氏,女称姓,”那赵姬应该姓姬,她是一位在赵国的姬姓女子,如随姫姓,那“男称氏,不称姓”,秦始皇该怎么办?这不就前后矛盾了吗?更有甚者称“吕政”(认为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不论是叫“赵政”还是叫“吕政”都有极强的侮辱性,属“历史校园欺凌事件”。


第二、认同秦国为嬴姓赵氏的,其主要理论依据乃“秦赵同祖”。


秦赵同祖世系表


秦国分支:中潏→蜚廉→恶来→女防→旁皋→太几→大骆→秦非子

赵国分支:中潏→蜚廉→季胜→孟增→衡父→造父

辩析1:

按《史记》所述:蜚廉生季胜已下五世至造父,造父有功於周穆王(周第五代王)被赐以赵城,由此为赵氏。而秦的先祖恶来乃是蜚廉的长子、季胜的长兄。“氏”通常都是直系往下传承的。至造父获赐赵城,据秦赵同祖已历六世,血脉早已疏远,没有理由造父“氏”赵,其远房同宗非子也要“氏”赵的道理。

辩析2:秦的先祖虽然发迹比赵的这一支要稍晚一点,但可以说是后来居上。秦的先祖非子因善于养马,得到周孝王(周第八代王)的赏识,获封秦邑,成为秦国始封君。到春秋时期的秦襄公在位期间,秦国被正式列为诸侯了,而赵的一支到战国时期才正式为诸侯。赵可以说远不及秦的荣耀,“氏”是家族社会地位的体现,家族地位提升,可以另立宗“氏”,也没有“氏”赵的道理。

总辩析:


辩析1:先秦时期,也是同样的道理。除了有些诸侯国,如自西周开始的楚国、齐国,战国时期的韩、赵、魏等,有氏在得国之前,故而其有氏。而更多的诸侯国,如晋国、鲁国、卫国、吴国、郑国等等,其实无氏。而这些诸侯国在被灭后,其公族大多数都以其“国”名为氏。如晋、鲁、卫、吴、郑等姓氏,其姓氏的主要族源都是来自於这些诸侯国的公族。秦国也是同样的道理,秦氏的最主要族源也是来自於秦国的公族。故而,秦国为“嬴姓秦氏”要更靠谱一些。


辩析2:据顾炎武在《原姓》中所述。最贵者国君,国君无氏,不称氏称国……次则公子,公子无氏,不称氏称公子……最下者庶人,庶人无氏,不称氏称名,最贱者奴隶,无“姓”无“氏”……


“氏”是用来别贵贱的,而国君最为尊贵,不需要用“氏”辨别。所以国君不称氏称国,或是称姓不称氏。如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是国,姬是姓,称国称姓不称氏。王子,公子不称氏,周王的儿子一般称王子,孙子称王孙,如王子晋、王子朝、王孙满等;诸侯国国君的儿子称公子,孙子称公孙,如公子重耳(晋文公)、公子小白(齐桓公)、公子完(田完)、公孙侨(子产)、公孙鞅(卫鞅、商鞅)等。


由此我们对秦始皇在不同时期的称谓做个推定:

秦始皇出生时,他的曾祖父是秦昭王,祖父安国君是太子,也就是“公子”,父亲子楚是安国君的儿子,也就是“公孙”。秦始皇出生时,是第四代,不属于“国君”、“公子”、“公孙”之列,所以可以有一个“氏”。但是,随着他身份的变化。成为“公孙”(公子的儿子)、“公子”(国君之子)之后,就不再用氏了,因公孙,公子不称氏而称国。所以秦始皇应称为“公孙政”、“公子政”,或者加个‘秦’字,即“秦公孙政”、“秦公子政”。成为国君后,则称为“秦王政”“秦王赢政”或“秦政”“秦赢政”,因为国君称国称姓而不称氏,国君无氏。


还可有以下称谓,作为秦孝文王的王孙,他已在三代之内,当称“王孙政”。秦孝文王只当了三天秦王就去世了。此时已改名子楚的王子异人即位,是为秦庄襄王。“王孙政”的称呼再次改变,成为“王子政”。而秦庄襄王子楚去世后,“王子政”又成了“秦王政”。按照国君以国称之的规则,也可称“秦政”。一统天下后称“秦始皇赢政”这是称国称姓不称氏,秦是国,赢是姓。


所以,秦国为嬴姓赵氏的说法值得考究,辩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晋国   国君   秦国   秦王   公孙   史记   孔子   王孙   姓氏   公子   赵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