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防风险治本之策

本报记者 刘慧

最近,金融监管改革再发出最强音: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这意味着各类金融活动将全部纳入监管,也是为了更好地防范风险。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到“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全国政协委员表示,消费、房地产、金融业、地方债等风险或隐忧值得关注,应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研究完善体制机制,寻找中长期治本之策。

五方面风险须关注

“从短期到中长期,从内部到外部,消费增长动力不足、房地产供求不平衡、金融业发展不平衡、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隐患、国际供应链不安全,这五大风险或隐忧值得高度关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授秦荣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秦荣生进一步分析,在经济发展前景不乐观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可能会降低,消费增长动力不足,经济增长后劲就承受压力,启动消费是稳增长的重要措施。近几年来,房地产供求不平衡,易引发系统性风险。住房消费表现低迷,拖累了经济增长,而住房占城镇居民资产的60%,与房地产相关的收入占地方综合财力的50%。而在地方债方面,各地财政收入增幅减缓,稳增长与防风险、偿债刚性需求和有限的财力之间的矛盾逐步凸显。

秦荣生表示,金融业发展不平衡,也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表现在银行业公司治理薄弱、证券业从业公司资产质量不高、保险业整体诚信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强等,企业直接融资比例较低,间接融资比例过高,在直接融资不发达的情况下,不得不主要依赖银行贷款。未来数年,复杂的全球供应链将向更注重安全和韧性的方向演变,国际供应链可能区域性甚至本地化,应谋划好我国的全球产业布局与全球供应链体系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中联资产评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树奎在谈到当前风险时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地方政府债务偿还周期与投资收益周期不匹配,导致偿还风险敞口、偿还压力激增。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供给资源有限,导致风险应对能力欠缺。部分实体企业债务加重,传统行业转型动力不足,存在潜在重整风险。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金融发展协会主席魏明德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金融领域,要警惕地方性中小银行、农合机构、村镇银行、信托公司的潜在风险。

化解房地产和金融领域风险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住宅投资10.06万亿元,下降9.5%;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26.7%。近几年房地产发展不平衡,住房消费表现低迷,拖累了经济增长。

秦荣生表示,有效防范化解房地产行业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的措施包括: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房地产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深入研判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和城镇化格局等重大趋势性、结构性变化,抓紧研究中长期治本之策。

魏明德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三保”,保交楼是保民生的基础,也是保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促进房地产行业平稳发展是重中之重,应推动行业重组并购,防止无序扩张,改善资产负债状况,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包含13个方面的重大部署,其中,涉及金融领域的改革就有6大项,由此可见金融领域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财政与金融之间风险隔离机制没有很好建立起来,一方面,金融风险向财政转移,央行资金运用存在财政化倾向,巨额再贷款难以收回;另一方面,财政风险转化为金融风险,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中西部地区县乡财政普遍困难,存在隐性债务。”秦荣生表示,金融机构要持续完善公司治理,对违规行为坚决做到零容忍。推进中小银行改革,推动政策性银行分类分账改革,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推动信托公司加快转型发展。支持市场化兼并重组,推动中小银行区域整合。强化保险保障功能,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完善健康保险服务。引导信托、理财和保险公司等树立长期投资理念,支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有序扩大金融双向开放,继续引入资质优良、具备专业特色的外资机构,优化中资金融机构全球布局。

范树奎建议,完善金融机构资金管理体系,以“引、整、统、退”为着力点形成金融资源合力,防范地方金融风险外溢。首先,鼓励运用价值评估工具赋能信用评级、项目评价,在金融机构贷前投前做好项目价值判断、收益判断、风险判断,贷后投后做好押品动态估值、投后项目公允价值追踪、不良资产处置定价,完善金融机构资金决策机制与管理体系,加强金融机构自身风险预判与防控能力。

其次,鼓励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探索引入国家资本与社会资本,推动金融机构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整合资源,支持乡村金融机构以县级为单位实施统借统贷,倡导局部地区低效、无效、非优势中小金融机构退出,形成资源合力,加强金融供给保障,防范风险外溢。

完善体制机制化解地方债风险

当前,财政收入增幅减缓,各地每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除用于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等刚性支出以外,可统筹用于建设项目的资金少之甚少,大部分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资金只能通过发行政府债券予以解决,导致政府债务规模逐年递增。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亟待研究完善相关体制机制。”秦荣生表示,要树牢底线思维,加大政府债务监管力度。加大存量隐性债务处置力度,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稳步推进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和法定债务合并监管,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要禁止各种变相举债行为,防范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平台化”。

“同时,要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的综合治理,推动分类转型。探索建立专项债券绩效管理机制。”秦荣生表示,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稳步推进地方税体系建设,夯实地方基本财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范树奎则表示,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应摸清地方债务风险敞口,合理挖掘政府特有资产价值,对冲地方债务风险。首先,鼓励地方政府运用价值评估工具,开展对债务对应底层资产的全面梳理和动态价值重塑,及时反映真实资产负债结构,做好债务与资产价值匹配工作,摸清债务风险敞口,加强风险动态监测。

其次,利用资产评估价值发现功能,合理揭示地方政府政务数据资源、自然生态资源及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等特有资产潜在价值,支持探索特有资产合理利用路径,有序开展政府特有资产与社会资本合作试点,形成社会资源对地方政府特有资产的有效投资,缓解地方政府资金压力,对冲地方债务风险。

魏明德表示,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应规范管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加大透明度,减少隐性、表外债务,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要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打造更加市场化、法治化甚至国际化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经营管理模式,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以使风险持续可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中国经济时报   风险   隐性   政协委员   地方政府   金融机构   债务   融资   财政   资产   资金   价值   地方   金融   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