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度支校尉与西晋军粮转运制度

一、屯田制的实行

汉末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乱世。这一时期,战乱频仍,瘟疫横行,屠杀不断。为了躲避兵祸与天灾,百姓四散奔逃,流离失所,无法耕作,以至于饿殍遍野。

自相残杀、易子而食的惨剧也屡屡发生。

缺少农民供养的军队也不好过。据《魏书》记载:“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河北的袁绍家中四世三公,家底丰厚。

但是起兵作战时,军队里的士兵只能采摘桑葚以求饱腹。江淮地区的袁术军队也没好到哪里去,只能靠蒲蠃果腹。

曹操打败袁术后,面对手下这一群饥肠辘辘的士兵,也感到无计可施。好在此时有一位名叫枣祗的谋士献上屯田之计。

早在西汉时期,汉文帝便开始征发罪人、奴仆、以及自愿报名的农民前往边境,耕种边境的土地。汉武帝时期,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边境土地的管理,汉武帝派遣大批戍卒在西域屯田。

汉朝的屯田规模较小,还不足以形成制度。但是曹操面对的是一个破败的天下,到处都是无主的荒地,只待耕种。攻打黄巾军时,曹军又收缴了大量的农具和耕牛,俘虏了许多农民。

万事俱备,屯田之策便在建安元年宣告施行。

屯田的效果没有让曹操失望。

政策施行的那一年,曹军获得谷物百万斛,解决了曹操的燃眉之急。曹操大喜之下,决定收留流民,广置屯田,恢复农业生产,增添自己称霸的筹码。

当时天下流民甚多,仅幽州一地,就有来自青州、徐州的百万流民。流亡荆州的关中流民也有十余万户。

这些流民无事可做,不仅要耗费大量粮食,还会造成严重的治安问题。

曹魏将这些流民收编,分发农具,分配土地,让他们耕作,粮食收获之后再以粮抵租。据史书记载,有牛的农户获得收成之后,可以与官府五五分成。没有私牛,需要租借官府耕牛的农户,只能得到四成的收益。

这样的赋税,比起汉代“三十税一”的制度显得过于沉重。但对于乱世苟活的流民们来说,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

二、度支校尉的职责

魏晋的屯田制度分为民屯和军屯。民屯的最高首领是中央的大司农,掌管全国的民屯。大司农之下设置典农中郎将或典农校尉,两者都是六品官,但典农校尉的俸禄略低。

再往下则是典农都尉,都尉统领司马,每个司马手下各有五十个农民,这便是一屯。

军屯的记载较为模糊,其最高权力应该掌握在度支尚书手中,地位与大司农等同。其下则由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以及度支都尉。

度支都尉下面也设有司马,只是军屯以六十人为一屯,较之民屯人数更多。

大司农和度支尚书各自掌管民屯和军屯,征调粮食则需要两人合力。

比如在曹魏著名的高平陵之变中,时任大司农的桓范投奔曹爽,称此时最应当忧虑的是粮食问题,“而大司农印章在我身”,可见没有大司农的盖印,便无法调动库中的粮食。

洪饴孙则称:“典农主屯田,度支主调遣。”

除了大司农的印章之外,度支尚书的筹划发文,也是粮食征调不可或缺的一环。

度支尚书的得力助手——度支校尉是六品官员,俸禄“比二千石”(粮食百斛),“掌诸军田兵”。实际职责是在军队中负责供给与核算,出征时负责监督和运输军粮。

三、度支校尉的军粮转运职责

不过屯田制的民屯并没有持续太久。

曹魏后期,掌权的司马氏加重了对百姓的剥削,原本五五分的收成逐渐变成官府独得八成,农民日夜劳作,仍旧难以糊口。

同时,世家大族的土地兼并也越发严重,许多农民甚至无法租借土地。

这种社会情况导致了大量农民逃亡,一部分再度沦为流民,另外一部分则依附豪强贵族,成为只需向世族效忠、无需向朝廷纳税的特殊人口,屯田制变得名存实亡。

西晋武帝即位不久,便立刻“罢农官为郡县”,废除了民屯制度,改为实行占田制。因为转运粮草等后勤保障制度对行军打仗的重要性,军屯得以保留,但是规模远不如曹魏时期庞大。

同时,度支校尉的粮食运输功能得到凸显。

泰始七年,名臣杜预被任命为度支尚书。度支尚书不仅是军屯的首领,还掌管全国的经济财政事宜,位高权重。

杜预为人明于谋略,一上任便提出了五十余条治国治军的建议,其中就包括由度支系统进行军粮转运。

西晋专门设置了督运令史一职,平常为戍屯军送粮,打仗时则为征讨军队转运粮草。《晋书·刘隗传》中曾记载:“丞相府斩督运令史淳于伯而血逆流。”

督运令史之所以被斩,是因为他们运输粮草有时间要求。毕竟战场形势瞬息万变,稍有延误便会导致败亡。

淳于伯花费两个月的时间才将粮草运到,以至于被诛杀。

如此严重的惩罚,让大臣对督运令史这一官职避之唯恐不及。

杜预有鉴于此,提出让度支校尉分担一部分军粮转运之职,也是合情合理。

四、杜预的伐吴准备

杜预瓜分督运令史职责之计的提出,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背后有着深层的政治考量。

晋武帝早就有伐吴之心,时常与杜预、羊祜等臣子密谋伐吴之事。在杜预卸任度支尚书的次年,西晋就发动了灭吴之战。

很显然,任命杜预为度支尚书,是灭吴计划的一部分,杜预在任上所提出的政策,绝大部分都是为伐吴准备的。

曹魏设置的军屯遍布天下,但在与吴国有争端的江淮地区少有设置。

西晋则反其道而行之,逐渐废除各地的屯田,但保留了广陵、洛阳、项城、合肥等地的军屯,让当地的度支校尉进行军粮转运,保证了战争期间的军粮供给。

晋军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便攻克建业,吴主孙皓束手就擒,三国分裂的局面终于宣告结束。

不过度支运粮的设置并没有随着吴国的灭亡而终结,而是变成一种固定制度,在南方推广开来。随着东晋偏安,无力对广大国土进行有效治理,度支运粮制才被废除。

参考文献:

《晋书》

《魏晋南北朝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研究》

《曹魏淮河流域屯田论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军粮   校尉   西晋   司马   流民   都尉   粮草   尚书   粮食   农民   制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