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中心血站:献血后,到底要不要好好补补身体?

关于献血,可能很多献血者都认为,献血后身体会很虚,需要“大补”。所以每当献完血,筒子骨汤、鸡汤、排骨汤、鱼汤......恨不得餐餐大鱼大肉吃起来。真的有必要这样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血液和献血的问题。

血液是由55-60%的血浆和40-45%的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的。

血细胞主要是红细胞,它的机能是运送氧气到身体各部,并将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送到肺部随呼气而排出体外;其次是白细胞,它能帮助人体抵御细菌、病毒和其他异物的侵袭,是保护人体健康的卫士;再者是血小板,当人体出血时,它可以发挥凝血和止血的作用。

血浆中的90%是水,其余为蛋白质、钠、钾、激素、酶等人体新陈代谢所需要的物质,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

血液本身具有旺盛的新陈代谢能力,血液中的细胞都经历着新生、成熟、衰老、死亡的新陈代谢过程。红细胞是血液中的“长寿者”,但也只能活120天左右;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寿命更短,平均寿命分别为9~13天和7~9天。

人体内的循环血量虽然循环恒定,但却是动态平衡的。即使不献血,各种血细胞到一定时间也是要死亡。

正常人的总血量约占体重的8%左右。一个50公斤体重的人,约有血液4000毫升。人体平时只有80%的血液参与体液循环,还有20%的血液储存于肝脏、脾脏和皮下毛细血管,人们称其为“小血库”。

当人体少量失血时,“小血库”中的血液就会立即释放出来,参与血液循环,增加血容量。血液中失去的水分和无机盐类可由组织液得到补充,而血浆蛋白和红细胞则分别由肝脏、骨髓造血组织加速合成。

专家指出,健康成年人一次献血200-400毫升,完全可以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血量逐渐恢复。

造血的原料主要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铁、叶酸、维生素B等,这些原料在普通食物里面都有。人的血液中最重要的物质是蛋白质,它是合成血红蛋白所必须的原料,在蛋类、瘦肉、大豆等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铁是构成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人体所需要的铁主要有两个来源,其一为“内源性”铁,即红细胞在体内破坏后所释放的铁,它可以被人体利用;其二为食物供应的“外源性”铁,如豆类、菠菜、花生、猪肝等均含有丰富的铁。一般情况下,一个成年人每日从食物补充的铁仅需1毫克,就不会造成铁的缺乏。

叶酸、维生素B也是造血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它们广泛存在于绿叶蔬菜、水果和动物的肝脏、腐乳等食物中。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认为的大补的食物油脂普遍很多,叶酸和铁的含量却很少,不但不能起到补血的作用,反而会增加胃、肠及肝、肾等器官的负担,且摄入过多油脂易诱发高血脂、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所以,按照我们目前的生活水平、饮食结构和营养状况而言,献血后完全不必多吃或进补各类营养品,只要多补充水分,注意饮食的营养均衡,正常进食,献血失掉的那部分血液很快就能恢复了。

编辑:李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血细胞   红细胞   叶酸   白细胞   血浆   血小板   蛋白质   市中心   血液   食物   人体   身体   咸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