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药”黑市层出不穷,从严管理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

□张宗耀(西南科技大学)

3月14日,“电商平台隐蔽出售女性迷药”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据河南电视台《都市报道》消息,记者卧底调查“迷药”产业链发现,在电商平台上不少药贩子在隐蔽出售各类“迷药”,有些“迷药”被伪装成香烟糖果饮料,一家ip显示为吉林长春的药贩子还把“迷药”伪装成壁画顺利出售。与此同时,卖家还为买家详细讲解下药后如何收拾现场脱罪。(3月14日 上观新闻)

号称安全无毒的“迷药”,实则有可能是毒品。利用网络,药贩子可利用多种平台联系买家,他们宣称自己售卖的药“ 安全无毒”,至今卖出的“迷药”都平安无事。

但实际上,网上售卖的迷药多为三唑仑、氯硝西泮、氟硝西泮等精神药品。而三唑仑是一类精神管制药物,极易成瘾,有强大镇静效果,在刑法中属于毒品范畴;氯硝西泮、氟硝西泮则属于二类精神管制药品,是本应被严格管控的处方药。售卖此类药物,均属违法行为,甚至可能涉嫌贩卖毒品罪,而买方也有可能涉嫌非法持有毒品罪。所谓的“安全无毒”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还应注意到,对“迷药”非法销售链条的报道在近些年时常有之,而对非法销售链的打击还远远不够。“迷药”依旧时不时出现在酒吧、夜店、ktv等场所,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精神类药物购买限制相对较低。据澎湃新闻记者调查显示,一些药贩子利用家中老人的诊疗单很轻松就能够在医院买到三四瓶二类精神药品。第二是由于网络隐匿性培养了药贩的黑市温床。暗地交易的是“迷药”,表面上的交易链接显示的是“壁画”“剃须刀”等,瞒天过海。而交易完成后药贩也会删除交易记录,犯罪难觅踪迹。

只有加大买卖“迷药”行为的管制力度,才能更好维护公民身处社会的安全感。据澎湃新闻调查显示,从2006年到2019年,有187人在迷药的作用下遭到性侵,其中2014年之后的受害人数为183人,可见迷药之恶。若犯罪事实已经发生,据最高人民检察院,为强奸下迷药,可按强奸罪追诉。对于下药目的不明的,也要在区分好合法目的之外从严进行惩处。此外,与其事后追责,更重要的是加大整个迷药生产销售链条的打击力度,在恶果未结之前铲除秧苗。

除了立法执法部门的努力,各界也应当凝聚更多专业力量,推动形成保护弱势群体免受迷药侵害的社会共识。对学校而言,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性教育,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恋爱观;对于医护人员,可积极参与相关药物的科普工作,明确药物的用途和危害,避免部分人因“好奇”“寻求刺激”而误入歧途;而对于常位于受害者一边的女性自身,在酒吧等娱乐场所切记看好自己杯子和食物,发现不对立即更换,如若不幸遭受侵犯,先确保自身安全并保留证据,72小时内服用紧急避孕药,去当地医院或疾控中心排查艾滋等性传播疾病,莫因恐惧羞耻心理错过保护自己的良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维护自己的权益。

让弱势群体免于被下药的风险,需要的不仅仅是一句:“女孩子在外面要保护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目的   社会   黑市   贩子   弱势群体   链条   壁画   层出不穷   管制   毒品   药物   努力   精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