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寻迹:千古第一阳谋“推恩令”,本质逻辑是什么?

#历史开讲#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推恩令为何被称为千古第一阳谋,到底有没有破解之法,为何一个制度就能限制住天下不安分的诸侯,从西汉到东汉几百年,王朝内部再也没有爆发大规模的诸侯之乱。

郡国并行埋下祸根

西汉时期的诸侯之乱主要还是从汉高祖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开始的,刘邦经过几年的拼杀,在尸山血海中建立起大汉的宗庙,成就千秋万代的基业,当然希望自己的王朝能够传承千代万代。

不仅仅刘邦这么想,刘邦之前的秦始皇也是这么想,刘邦之后的历代帝王都是这么想,哪个不希望自己江山永固,帝业永祚。

所以刘邦在确定国家制度大方向上犯了难,为什么?因为当时主流的制度有两种,郡县制和分封制。

如果从个人角度来说,刘邦肯定想选择郡县制,这样就可以保证权力全部集中到皇帝的手中,下边的各级官吏和自己形成的是一种君臣关系而不是大权在握的一方领袖。

但前车之鉴仍旧历历在目,当年陈胜吴光揭竿起义,起义军一路高歌猛进,因为秦朝的郡县制,政权崩溃之前连个起兵勤王的人都没有。

刘邦心里很是嘀咕,假如我老刘家的江山也有那一天怎么办?

那就封王?这个问题刘邦不是没想过,封王可以,第一代分封出去的诸侯王都是自己的儿子亲族,最远的最多是个侄子,到第二代还能维系着同一个祖父的关系,那么第三代第四代呢,难免离心离德。

单纯的封王是行不通的,到时候天子成为国家象征,开启的又是一轮天下争霸,单纯的郡县制也不行,万一国家动荡,宗族没有一点反抗的能力。

于是经过深思熟虑,汉初采用了一种全新的制度,郡国并行制。

此时的刘邦还不知道,他是中华大地上排名靠前的几个大一统君主之一,完全是排在秦始皇之后的,他的每一项制度都对后世有借鉴意义。

就这样,汉初最终确定了郡国并行的制度,也维持了相对一段时间的和平,但是危机也隐伏在和平之中。

随着汉高祖刘邦的崩逝,吕后专权,皇帝这个位置就没有刘邦在的时候那么安稳,两任少帝都坐不稳,最终换来的都是政治斗争,被圈进这场漩涡中的人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其中就包括吕后自己。

时局安稳之后,所有人都想找一个相对听话一点的人来继承大位,找来找去,找到了远在代地的刘恒。

刘恒就是汉文帝,文帝一生谦恭温和,是一个非常完美的过渡时期的帝王,但文帝能够继位也是向诸侯王释放了一个信号,那就是:皇位空缺时,刘姓诸侯王都有成为皇帝的机会。

这是多么大的诱惑,九五之尊君临天下,每一个诸侯王都不免会有这样的想法。

所以诸侯王都渴求着有一个皇位空缺的机会,如果不会自然产生空缺,那就可以耍点手段让皇位空出来。

文帝时,诸侯王势力已经在不断扩大了,甚至已经隐隐约约有了独霸一方的趋势,诸侯王境内的官吏同样也是苦不堪言,既要受到中央政府的指导,同时也要兼顾自己所在地的诸王。

此时,如何解决诸侯王和中央集权的矛盾,就成为了西汉王朝面临的首要问题。

七王之乱

最终这个矛盾还是从政治斗争上升到了军事斗争,地方诸侯王发动战争,中央政府率军平叛,刘姓子孙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征伐,史称:“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的领导人是吴王刘濞,吴王刘濞是刘邦的侄子,被封在吴地主要就是为了镇守南方诸国,像南越等地区容易产生不臣之心,所以刘邦才分封了强悍的吴王镇守南方。

如果按照辈分上算,吴王刘濞是汉景帝刘启的叔叔,双方虽不是至亲,但是也有比较浓厚的血缘关系。

偏偏刘启做太子时,还因为一次棋局对弈,拿起棋盘就砸死了进宫朝见的吴王太子刘贤,太子虽然犯法,但是刘濞又能怎么办,只能默默忍下这口气。

于公于私来说,吴王刘濞都是一定会造反的,但是他缺少一个契机,一个引发矛盾的契机,很快这个机会出现了,那就是汉景帝重用晁错。

汉景帝重用晁错,准备进行类似于“削藩”的措施,但是措施还没有实行开,吴王刘濞就已经先坐不住了。

原本吴国就享有非常大的自主权力,可以铸币可以聚拢盐铁,是诸侯王中最强大的一个,所以吴王刘濞联合楚、赵等七国发动叛乱,准备推翻中央政府。

但是刘濞不能这样说,他打出了“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将晁错说成是乱国惑君的小人,我们七国就是来教训你的。

但没有人能想到,晁错面对七国大军英勇就义,这一下出兵就失去了正当的理由,军心不振,汉军大将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诸侯王再也没有发动大规模的叛乱。

但没有发动大规模的叛乱,并不意味着没有想法,只不过从表面转入地下,成为了平静波澜下的蠢蠢欲动。

推恩令

武帝即位后,首先就想解决国内的诸侯王问题,因为他志不在此,他的志向是平定为祸数十年的匈奴部落,所以他首先要解决国内的问题。

国内比较强大的诸侯还有很多,虽然汉武帝在思想上改变了汉初以来的无为而治,推行了统一中央集权的外儒内法,但在面对诸侯问题上还是要有一个明明白白的政策。

即使没有政策,也要有一个大致的行为大纲,纲举目张,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策略。

终于,这个人他来了。

元朔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27年,汉武帝见到了他的命定之人,朝臣主父偃。

主父偃上书请求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主要建议就是由中央政府出面干涉,册封诸侯王除嫡子之外的众王子分别为列侯,同时分割诸侯王的封地。

这就是明面上告诉诸侯王,我要分割你的势力范围,但是诸侯王也不能不遵守,同时原本没有继承权的诸王子们突然可以被封为列侯,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所以推恩令的主要原则就是一句话,把中央和诸侯王之间的矛盾转化为诸侯王众王子之间的内部矛盾。

诸侯王都要处理自己的内部矛盾自顾不暇,当然也就没有机会联合起来向中央政府发难。

无论诸侯王的封底有多大,经历几代推下去之后,都会变成封地较小的侯国,中央政府不用再费心思贬斥诸侯王,诸侯王内部就已经分崩离析了。

推恩令能否破解

如果说到推恩令能否破解的问题,那诸侯王是做不到的,要知道人心是最难聚集的,一旦离心离德是不可能再重新聚拢在一起的。

假如某个诸侯王想要造反,他要面对的就是来自好几方的压力,第一就是自己的儿子们,他们不造反到时候可以混个列侯,如果造反失败那就是万劫不复,何必冒这个险呢。

第二就是联络力量,一个诸侯王的力量是无法和中央政府对抗的,所以联络诸侯是比较重要的,但是推恩令已经将诸侯分的非常细化,家家都有难以调和的问题,谁又会聚众谋反呢?

第三就是实力的削减,按照汉武帝推行的制度,诸侯王的王国属于郡一级的行政管辖,地位上和县相当,再加上七国之乱之后,中央政府对于诸侯国的监视非常严格,是没有这种机会的。

诸侯国要想使用和平演变的方式破解推恩令是万万不行的,除非像汉末那样有农民起义诸侯割据天下。

诸侯战乱时如果能有雄才大略者吞并诸侯平定天下,那就是推翻了推恩令,但那已经是改朝换代了,跟推恩令又有什么关系呢?

汉武帝刘彻任用主父偃实行的推恩令,完美的解决了诸侯王和中央政府之间的问题,让汉武帝有机会腾出手来对付外围的匈奴。

单个诸侯的实力随着一代一代的分化变得越来越弱,他们的威胁性就会越来越小,为了谋求和平与稳定,只能完全的服从中央政府,逐渐就解决了诸侯王尾大不掉的问题。

但是从本质上说,推恩令能够完美的实施,还是依靠中央政府强大的军事实力,在军事实力的压迫下,地方诸侯王不得不接受推恩令。

汉景帝的一次七国之乱,也让诸侯王认识到,实力如此强大的吴楚联军,在中央政府面前都土崩瓦解,自己要想起兵造反,是不是先掂量一下自己的实力究竟怎么样。

结语

作为中国古代的顶级阳谋,推恩令在历朝历代都饱受推崇,但并不是每一个朝代都适用的,世间万物,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只有根据现实情况不断调整政策。

要不然,建文帝朱允炆何至于落得个下落不明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吴王   郡县制   王朝   皇位   汉武帝   刘邦   中央政府   诸侯   千古   逻辑   本质   制度   机会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