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的统一:梅特涅竹篮打水一场空,俾斯麦运筹帷幄成大业

头条号/天启元贞 文

(本文为天启元贞原创,创作不易,喜欢请点赞、评论或转发,后续会为您带来更多其它精彩内容)


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的维也纳会议召开,欧洲基本上又恢复了封建时代的旧秩序,德意志也不例外,历史仿佛又走上了一条回头路。


新成立的德意志联邦不过是一个由38个主权国家组成的联盟而已。除了邦国数量和大小发生重大变化外,德意志联邦与消亡于1806年的神圣罗马帝国没什么本质区别。它离现代民族国家的距离很远:没有首都,没有宪法,联系松弛,权力分散。通俗地讲,新瓶装旧酒,如是而已。


△1815年的德意志邦联

在经过了1813-1815年的民族解放战争后,德意志民族已经觉醒,为什么依然无法整合成一个国家呢?


首先,这与欧洲国家的恐惧有关。在经过20多年的战争和300多万人丧生后,欧洲大国再也不希望看到一个类似于拿破仑帝国的强国再出现在大陆上。换言之,必须以恢复“欧洲自由”为名,用德意志的分裂来维护这些大国眼中的“均势”局面。


拿破仑战争

其次,曾经的帝国领袖奥地利也欢迎这种“均势”,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就是这种思想的最典型代表。他公开叫嚣道:“德意志”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政治统一更是“妄想”。显然,奥地利既不愿意从一个多民族国家中抽身,又希望德意志维持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以维持自己在联邦中的统治地位。


奥地利首相梅特涅

最后,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曾经高举民族解放大旗的普鲁士也对德意志的统一不感兴趣,它最关心的只是如何在维也纳会议确立的秩序中进一步捞更多地盘。也就是说,这个日后统一德意志的领头羊,并非一开始就有什么国家统一的大志向,纯粹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而已。


总而言之,欧洲大国不希望看到德意志的崛起,德意志的两个最大邦国奥地利与普鲁士也没有统一的意愿。不仅如此,奥地利首相梅特涅还联合普鲁士、俄国,当时欧洲三个最保守的国家组成了“神圣同盟”,不久后法国也加入。这个同盟成立的目的就是要维护所谓的欧洲“正统”秩序,反对任何试图改变现状的行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成了“梅特涅的时代”。


可是面对这股复辟逆流,那些亲身经历过民族解放战争的人们与赞成“自由与统一”的知识分子们不干了。他们的意思很明确:既然你们上层没有统一意愿,那我们中下层就帮你们增强一下统一的意识吧。


△黑格尔

于是,德意志各邦的大学生和学者们不断的集会、游行、示威和批评,宣扬自由主义和爱国主义,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其中,大哲学家、柏林大学校长黑格尔更是直言不讳道:“没有国家形式的民族根本就不具有历史”。他还敏锐地指出,德意志未来的领导者非普鲁士莫属,因为只有普鲁士是建立在理性之基础之上的,是符合他心目当中的“绝对精神”的最好国家。


对于这些真正爱国者的请求,以奥地利和普鲁士为首的邦国保守统治者们当然不为所动。无论是1819年还是1830年, 德意志的两次“自由与统一”运动高潮都被严厉镇压下去。


△1848~1849年欧洲革命

然而,这仍然不能阻挡爱国者的热情。1848年到1849年,一场由法国巴黎引起的欧洲革命之火也自南向北迅速波及到了整个德意志。迫于革命的压力,巴登邦君不得不解除保守派贵族的职务,吸纳资产阶级进入政府。之后,符腾堡、汉诺威、萨克森以及巴伐利亚也纷纷效仿。


不过,相较于中小邦国的温和方式,普鲁士与奥地利的革命风暴则充满了暴力色彩。维也纳发生激烈的巷战,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与皇帝斐迪南一世被赶跑,由弗朗茨·约瑟夫继承皇位,也就是茜茜公主的丈夫。柏林也发生类似的冲突,只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反应迅速,立刻由温和派自由主义者改组政府,召开议会,讨论立宪事宜。


弗朗茨·约瑟夫

当然,1848-1849年革命之火最终还是被普奥军队和“欧洲宪兵”俄国、英国、法国联手扑灭。然而,临时召开的“德意志国民议会”还是就德意志的统一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关于德意志的统一问题,一开始就遇到了三个困境:


困境一,未来的德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还是邦国联盟?共和制还是君主制?


议员们一方面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一方面又不愿意放弃神圣罗马帝国有史以来的疆域,尤其是居住有波兰人、捷克人与北意大利人的地区。所以,矛盾之下,大多数代表倾向于建立一个由一个君主统治的联邦国家。


困境二,如果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谁当是世袭帝制的人选?未来德意志的边界又在哪里?


大德意志与小德意志

“大德意志”派从传统出发,支持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建立一个松散的联邦制国家,但是希望奥地利可以把非德意志地区排除在外,如匈牙利;“小德意志”派则从现实出发,更倾向于支持普鲁士的霍亨索伦家族,建立一个更集权的国家,但是希望普鲁士可以自行解体,以消除中小邦国的担忧。


两种方案都希望普鲁士与奥地利两个最大邦国为了德意志民族的大局作出牺牲,显然是一厢情愿,不可能实现。


困境三,德意志统一的外部环境如何?欧洲大国持此怎样的态度?


英、法、俄虽不希望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德国诞生,但缄默不语,没有公开反对;瑞典、荷兰表示可以承认未来的新国家,但荷兰反对将卢森堡并入;丹麦也因为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问题与德意志关系紧张。


所以,德意志各邦代表吵来吵去也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最后,普鲁士与奥地利几乎同时改组政府,解散邦议会,干脆又重新恢复了君主专制体制。德意志国民议会随后也被解散,一切仿佛又回到了起点。


从结果上来看,1848-1849年革命并没有完成“自由与统一”的梦想,但革命的失败也表明,在德意志,“自由与统一”不可兼得,“统一”已经超越了“自由”成为最现实的目标。所以,通过王朝战争的方式达成目标才成为德意志统一的必由之路。


然而有意思的是,普鲁士在最后还是想努力一把,试图挽回局面。1850年,普鲁士联合北德意志28个邦国组成德意志联盟,以此为基础,提出同奥地利组成一个“联邦国家”。这实际上是变相的统一。


△普鲁士国旗

不过很不幸,这个方案遭到各方的反对:南德意志的巴伐利亚等中等邦国抗议,奥地利发出战争威胁,沙皇俄国公开抵制。最后普鲁士只好放弃了统一的计划。


政治上的统一虽然搁浅了,但德意志经济上的统一就早已悄然开始。其中最重要的两件事,一个是进行工业革命,一个是建立关税同盟。


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推动着古老的德意志进入工业化新时代。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德意志的现代工业迅速发展。1816年,不来梅建成第一艘蒸汽动力船;30、40年代,纺织工业获得大发展;1835年,巴伐利亚建成全德第一条铁路,掀起了修建铁路的热潮;50、60年代,德意志已经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融入了世界贸易圈;70年代,德意志工业水平已经超过了英国,位居欧洲第一。


△德意志的经济发展

当然,普鲁士在德意志工业化进程表现得最为亮眼,这也确立了日后普鲁士能够统一德意志的经济基础。在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中,普鲁士都遥遥领先其他邦国。例如,1850年,普鲁士的铁路长度已经占到全德总长度的80%;1865年,普鲁士的钢产量是全德总产量的86%。如果说德意志的统一是一场“铁与血的洗礼”,那么很显然普鲁士在“铁”方面的实力已经非常雄厚。


总而言之,整个德意志的经济处处展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随着工业的发展,德意志的资产阶级力量也迅速增长,尤其是在普鲁士。为了不被时代抛弃,保住和扩大既得利益,大部分普鲁士的容克地主开始向资产阶级转化。由此,经济利益的增长与国内国际市场、关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德意志的统一已经不再无关紧要,而是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在德意志内部,与工业革命同时进行的,还有关税同盟的建立。对于关税同盟的建立,最大的贡献者莫过于经济学家李斯特。面对德意志四分五裂的状态,李斯特痛心疾首的说道:“德意志境内的38道关税和路捐钱使内陆交通瘫痪,这如同人体的每一个部位被结扎,血液也不能畅通流入其他部位一样。”于是,早在1819年,李斯特就提出了建立关税同盟的建议。


△李斯特

但是李斯特的建议遭到了以梅特涅为首的奥地利保守势力的反对,如此以来建立关税同盟的重任便落在了普鲁士的身上。


与奥地利截然不同,普鲁士的心态恰恰相反,非常欢迎和支持关税同盟的建立。因为普鲁士的领土面积扩大了数倍,但却颇为分散,出现了长达7500公里的关税边界,管理十分困难。另外,普鲁士在参加最后一次反法同盟战争中背上了巨额的债务,急需获得稳定的新收入来源。因此,从1818年开始,普鲁士就废除了邦内所有关卡,着手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同时对外也取消了进口限制。


△1818年的普鲁士(深蓝色区域)

只是另普鲁士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关税改革很快成为了其在经济上称霸北方的最大优势。普鲁士的领土横亘在北德意志,基本上控制了南北向的所有贸易通道,具有极为有利的地理位置。正因为如此,普鲁士统一关税的行动给北部小邦造成了很大的经济压力,1828年之后这些小邦纷纷加入进来。


到了1834年,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关税同盟”正式建立。这个关税同盟包括德意志18个邦国,覆盖2500万人口和占整个德意志3/4的土地,形成了一片一片的经济区。关税同盟给个邦国带来了丰厚的利益,从而使他们在经济上更加依赖于普鲁士。就连一向对普鲁士称霸抱有戒心的符腾堡,在增长了一倍关税收入后也不得不承认:“我们迟早要向普鲁士屈服,因为我们的需要使然。”一句话,跟着大哥有肉吃,这样的大哥谁不喜欢呢?


△德意志关税同盟

由于奥地利的消极态度,关税同盟自然而然的将其排除在外。虽然,奥地利为了挽回经济上的颓势,也一度筹划了一个“中欧关税同盟”,但响应者寥寥无几,很快又被普鲁士给瓦解。到了1860年,具有奥地利和零星几个小邦没有加入德意志关税同盟。所以,普鲁士俨然已经成为德意志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而一个仍然以农业为主的奥地利在这场经济竞赛中注定已经出局。


此外,在德意志的外部统一环境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欧洲宪兵”沙俄原先是德意志统一的最大国际障碍,但1853-1854年的克里米亚战争的惨败改变了这一切。俄国本以为能够得到德意志邦联的支持,却没想到奥地利在战争中站在了英法一方,踢了俄国一脚,从而使俄奥矛盾日益尖锐。为了报复和打击奥地利,俄国调整了对外政策,转而支持普鲁士。


△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自杀

所以,客观上说,沙俄霸权地位的丧失和对外政策的调整,给德意志的统一运动,特别是给普鲁士统一德国创造了一个有力的外部环境。


至此,德意志的统一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1862年,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东风来了。在一次议会中,俾斯麦发表了著名的“铁血演说”。他说:“我们不可能通过演说、联合会、多数决议来进一步达到目的——这是1848年和1849年的重大错误——而是不可避免地将通过一场严重斗争,一场只有通过铁和血才能解决的斗争来达到目的。”


铁血首相俾斯麦

俾斯麦这番话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自由与统一”不可兼得,和平的呐喊无法实现目的,只有通过军事手段才能达到统一。于是,在他的精心策划下,普鲁士实施了三场完成统一的王朝铁血战争。


第一场是一石二鸟的德丹战争。


在俾斯麦上台之前,普奥之间的关系就因为各种原因非常紧张。俾斯麦上台之后,也一直想找机会把奥地利塑造成德意志统一的破坏力量,而把自己当成民族统一运动的“矛尖”。通俗地说,就是要使奥地利成为德意志各国都唾弃的“坏分子”。


俾斯麦正想打瞌睡,结果有人给送枕头来了。丹麦与德意志在领土问题上出现了矛盾上的激化,涉及到了石勒苏益格、霍斯坦和劳恩堡三个公国的归属问题。后两个地区基本上是德意志人,而前一个地区却夹杂着德意志人和丹麦人。石勒苏益格、霍斯坦数百年来都受丹麦统管,但是只有石勒苏益格属于丹麦,而霍斯坦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劳恩堡是1814年新加入的,作为丹麦失去挪威的补偿。


1852年,在英、法、俄、瑞等列强的干预下,丹麦与奥地利和普鲁士签订《伦敦议定书》,规定这三个公国同丹麦结盟,但霍斯坦和劳恩堡同时也是德意志邦联的成员。但丹麦与德意志的民族主义者均对此不满,都想把三个公国全部纳入各自的版图。


但是,丹麦率先坐不住了,殊不知这正中俾斯麦下怀。1863年,丹麦通过了《丹麦-石勒苏益格新宪法》,力图吞并整个石勒苏益格。实际上,按照民族分布,石勒苏益格应该丹麦与德意志平分。于是,普鲁士拉上奥地利,借口丹麦破坏《伦敦议定书》,于1864年发动了对丹麦的战争。结果毫无疑问,丹麦孤立无援而战败,不得不将三个公国交给普奥两国。


本来德意志各中、小邦建议三个公国由一个公爵单独统治,奥地利也表示支持。但俾斯麦显然不同意,认为再建一个小国不利于德意志的统一。于是最后通过《加斯坦因专约》决定,由普鲁士管理北面的石勒苏益格,由奥地利管理南面的霍斯坦,而劳恩堡小公国干脆以250万塔勒卖给普鲁士。


但俾斯麦根本不会把这当做最后的解决办法,他既定的最后出路是由普鲁士统一“两个公国”,并且认为普鲁士与奥地利迟早有一战。


第二场是目的有限的普奥战争。


19世纪60年代以后,普鲁士与奥地利的矛盾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在经济上,普鲁士通过德意志关税同盟对奥地利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在政治上,奥地利却仍然想通过改变德意志邦联的各种借口来打压普鲁士。


俾斯麦对此早已心知肚明,1864年德丹战争后对石勒苏益格与霍斯坦的处理,就是他的刻意而为,正好为兄弟反目埋下伏笔。俾斯麦认为,要实现普鲁士主导下的“小德意志”统一,就必须用军事手段将奥地利排除在外。


当然,俾斯麦也十分留意其他欧洲强国的态度,为孤立奥地利作国际上的准备。在经济上,他通过降低关税讨好英国;在外交上取悦俄国,支持它镇压波兰起义;在领土上许诺法国对比利、卢森堡和莱茵左岸的吞并;最后还意图收复威尼斯的意大利结盟,共同对付奥地利。总之,俾斯麦通过了卓越的政治智慧,将列强们一一摆平。


1866年,准备了已久的普鲁士借口奥地利撕毁《加斯坦因专约》,派兵占领霍斯坦。奥地利随后操纵德意志邦联议会谴责普鲁士,并组成由德意志中部和南部绝大多数邦国组成的联军予以抗击。意大利立即加入普鲁士一方牵制奥军作战。

萨多瓦战役,也称柯尼希格雷兹战役

显然联军缺乏协调,普军则势如破竹,很快在北部击败汉诺威、黑森与法兰克福,并在东南的萨多瓦战役中取得对奥地利的决定性胜利。最后,在法皇拿破仑三世调停下,战争得以结束。


△1866年后的普鲁士王国

不过,俾斯麦在处理奥地利问题上比较谨慎,并没有严惩奥地利,只是让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解散德意志联盟,进行少量赔款,甚至阻止了普王想骑马进入维也纳以羞辱奥皇的疯狂想法。但是对于奥地利的盟国,俾斯麦就没那么客气了,直接将汉诺威、拿骚、黑森与法兰克福并入普鲁士版图,萨克森还要支付巨额赔款。


然后,在俾斯麦的筹划下,美茵河以北24个邦国组成北德意志联邦,普鲁士居于绝对领导地位,成为邦主,北方实际上已经实现统一。


第三场大功告成的普法战争。


在俾斯麦眼里,德意志的边界绝不可能仅仅止步于美茵河。可由于法国的干涉,南德的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黑森-达姆施塔特依然处于独立状态。因此,普鲁士要完成统一,必须克服法国的阻挠。


普鲁士正在为发动第三场王朝战争作准备,法国的拿破仑三世也在作准备。但普鲁士的环境更为有利,德意志各邦支持俾斯麦的人越来越多。同时,1868年俾斯麦又同俄国签订互助系约,找了一个军事同盟。当时的情况下,俾斯麦唯一缺少的就是找一个与法国决裂的借口,最好让普法战争变为一场民族自卫战争,即法国先挑起来,这样普鲁士就可以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


△俾斯麦

为了更稳妥地打败法国,俾斯麦一方面竭力压制住军方的急燥情绪,另一方面又继续从经济上拉拢南德四邦,使它们疏远法国。


恰在此时,西班牙女王被推翻,霍亨索伦家族的一位成员成为王位候选人之一。法国的拿破仑三世坚决反对,认为如果北德意志与西班牙连成一体,那么法国将会面临腹背受敌的威胁。于是,拿破仑三世要求普王以霍亨索伦家族族长的身份否决此事。


拿破仑三世

怯懦的普王威廉一世慑于法国的战争威胁,就答应了。可是拿破仑三世蹬鼻子上脸,要求普王必须立下文书,保证以后任何一位德意志亲王不得继承西班牙王位。普王又答应了,并从度假地埃姆斯将电文告知远在柏林的俾斯麦。俾斯麦一看普王竟然答应了,眼看自己的计划就要破产,非常郁闷,就与老毛奇将军一起喝酒,并准备愤然离职。


可是俾斯麦智慧的火花一闪现,觉得这份埃姆斯电报可能大有用处。于是,俾斯麦对电文进行了稍加改动,以“耀武扬威的答复”激怒了“高卢牛”,在巴黎引起轩然大波。于是,1870年,拿破仑三世宣布法国对普鲁士宣战。


△普法战争

然后俾斯麦又以保卫国土为名,再次举起了德意志民族的大旗。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同南德意志组成50万联军,很快击败了法国的进攻,并将战火烧到法国境内。最后,法军与德意志联军在色当决战,10万法军投降,连拿破仑三世也做了俾斯麦的俘虏。至此,普法战争彻底扫清了德意志统一的最后障碍。


德皇威廉一世加冕

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成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史称“德意志帝国”。虽然奥地利被排除在外,留下些许遗憾,但德意志统一大业终于完成。这一天也是普鲁士第一任国王加冕170周年纪念日,所以具有重大纪念意义。之后,德国将阿尔萨斯与洛林收入版图,并获得了法国51亿法郎的战争赔款。

△德意志帝国


德意志帝国国旗

那么问题来了,俾斯麦为什么要把德皇加冕的地点选在法国巴黎?难道仅仅是为了羞辱一下法国吗?

天启元贞专用头像

头条号/天启元贞 文

(本文为天启元贞原创,创作不易,喜欢请点赞、评论或转发,后续会为您带来更多其它精彩内容)

#头条创作挑战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俾斯麦   德意志   普鲁士   斯坦   拿破仑   奥地利   丹麦   竹篮打水   法国   欧洲   运筹帷幄   关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