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许世友病逝,邓小平指示不能立碑,一年后为何还是立碑了?

前言

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征战,曾七次参与敢死队行动,置生死于度外 是我国战争年代勇敢无畏和率真直率的代名词,他就是我国鼎鼎大名的开国元勋许世友将军。

但是1985年,80岁高龄的许世友将军与世长辞,中央却决定不召开追悼会、不立墓碑、不登报宣传,然而一年后为何还是给他立碑了?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活着要尽忠,死后要尽孝

许世友这一生,要说对他影响最深的人,一位是毛主席,另一位当属他的母亲。

百善孝为先,许世友就是出了名的大孝子,但是他的一生却都不能常伴父母身旁,承欢膝下,这是许世友终身最大的遗憾。

1956年他拒绝在《火葬倡议书》上签名,自古忠孝难两全,他想在活着的时候尽忠,忠于党忠于毛主席,死后葬于父母身旁,为其守墓尽孝。

许世友父亲很早以前就去世了,家中兄妹众多,家庭贫困。

为了讨口饭吃,不至于被饿死,幼年时期的许世友就被送到少林寺打杂,佛家自古讲求“一切皆有缘法,不可强求”,许世友既然来到少林寺,师傅和师兄们都很照顾他。

在他们的关怀下,许世友被寺庙氛围吸引,决定正式剃度出家,八年后,许世友练就一身绝世武功,这也是许世友后半生屡次建功立业的一个因素。

听闻母亲病重,出家多年的许世友决定还俗回家看望母亲,当地地主豪绅的少爷欺压百姓,在少林寺练就一身本领的许世友自带一身侠气,决定帮老百姓讨回公道,惩恶扬善,却失手打伤地主儿子。

许世友害怕自己在家里会给家人带来麻烦,只好远离家乡参军,他再次与短暂相逢的母亲分离。

新中国成立后,许世友担任山东军区司令员,通过同志们多年拼搏,祖国终于迎来新生,自己也算是终于有了落脚点。

于是他立即派大儿子许光去河南与湖北交界的大别山农村,将老母亲接到身边颐养天年。

年迈佝偻的老母亲出现在面前时,许世友终于抑制不住地哭起来,当着众多将士的面,直接跪倒在母亲身前。

还是母亲考虑的许世友毕竟是国家高级干部,穿着军装当着自己的属下给她下跪,这可能会影响到许世友在军中威信,于是赶紧让儿子站起来。

许世友母亲虽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她自知儿子尽孝受益者只有自己,但是为国尽忠,受益的是全中国所有贫苦百姓,她知道孰重孰轻,自然不会责怪许世友。

在母亲的再三劝导下,许世友才从地上爬起来。母亲如此有民族大义,让许世友更加愧疚难当。

在母亲到达山东军区的那天起,许世友就日日亲自照料,从不假手于人,从早上起床洗漱到中午吃饭散步再到晚上烧水泡脚。

许世友母亲是自幼在农村靠双手谋生计的勤恳农村人,在城里住了不久后就想要回家继续种地去,许世友自然不愿,但是也不敢做母亲的主,只好尊重老人家的选择回老家去。

许光自小是奶奶亲自照料长大,和奶奶很是亲厚,许世友不想母亲一人孤零零的在老家,生病吃饭都无人照顾,于是他让儿子许光辞去工作,去农村陪伴母亲。

就此一别,又是几年不曾相见,1957年,许世友终于在工作之余来到老家见母亲,不论遇到多么艰难的战事,许世友总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个。

战前开展发表演讲也总是慷慨激昂的许世友,却在靠近家乡时仿佛变成村里唠叨老妈子。

汽车不断前进,熟悉的景色掠过窗前时,许世友就不停地给同行的同志介绍着这些景色的独到之处,离家越近,许世友越发兴奋,甚至开始手舞足蹈。

许世友这人对待身边的人非常仗义,但是不熟悉他的人看着高大威武霸气侧漏的许世友,总归有些惧怕的。但是那天许世友不停地叭叭叭,同事们都感觉重新认识了他。

再次见到母亲,许世友却不似途中那么兴奋。多年不见,母亲更苍老了些,头发已经花白了,已经78岁高龄的妇人穿着破旧不堪的衣衫,佝偻的身躯上还压着一捆柴火,手中柱着一根木棍,步履维艰的走着。

一时间许世友愣住了,他不敢出声,害怕稍有声音就会将脆弱的妇人吓摔倒。下属眼看情况不对,立即前去结接过老妇人肩上的柴火,许世友适才反应过来,扶着母亲往屋内走去。

对于许世友的到来,老人家很是高兴,手忙脚乱地给她们烧水煮饭。

唠嗑时,母亲自知自己年事已高,给许世友说:“咱母子是见一面少一面啦”,许世友听着母亲的絮叨,心如刀绞。

也就是这时候,许世友有了死后要埋葬在母亲身边,生生世世为其守坟的想法。

肝癌去世,不立碑文

由于许世友坚持要土葬,邓公鉴于许世友大将的特殊性,同意他的请求。为掩饰许世友土葬特例,邓公下令不召开追悼会、不立墓碑、不登报宣传。

战争时期,无论条件如何艰苦,行军再怎么轻装上阵,许世友的水壶里都要装着满满一壶白酒。

建国后,许世友每个月刚发工资,他就会交代警卫给老母亲寄去一部分,剩下大部分全部用来买酒喝。

茅台便宜时就一直喝茅台,后来茅台涨价后,宁愿换成小烧酒也要保证每天的酒水数量。

可是正因为他这不好的行为习惯,晚年时期因大量饮酒诱发肝癌。

许世友母亲去世时,因为他忙于公务实在脱不开身,最后连母亲最后一面他都不曾见到,这成为他终生的最大的遗憾。

生前是国家的人,死后他想成为母亲的守坟鬼。

于是在1979年,身体还算康健的许世友就曾给儿子许光邮寄了五十元钱,并交代他给自己置办一个棺材,自己死后将自己埋葬在母亲的墓旁。

自知病入膏肓,时年80岁的许世友给中央写信,再次重申自己想要土葬愿望。

自从《火化倡议书》下发后,中央高级官员除了早逝的任弼时同志外,全部火化后葬于八宝山公墓。

许世友的要求过于特殊,没有人敢拍板决定,最后信件被递到邓公手里,邓小平同志再三考虑后,决定尊重他的临终嘱托,直言到:“照此办理,下不为例”。

为降低舆论影响,中央决定特事特办。许世友将军不火化,也不开追悼会,官方媒体和家人子女不可大肆宣传,也不能为其设立墓碑。

中央的决策是为了火化政策在新中国更好的推行,当然也是为了许世友将军的身后名考虑。

许世友将军是他们出生入死的兄弟,也是新中国的开创者之一,不能因为后事处理不当而被世人议论,磨灭他一身的功绩。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同是红四方面军出身的尤太忠与许世友结下深厚革命友谊。由于一些其他原因,儿子许光准备的松树寿材不能使用。

得到中央批准后许世友生前的战友尤太忠亲自去广西楠木林里选了上好楠木给许世友做棺材。

告别仪式后,许世友就被悄悄运回河南老家,葬于母亲墓旁。

许世友将军去世的消息逐渐传开,群众纷纷前去祭拜他,他的墓前堆满生前最爱喝的茅台酒,整整堆了一堵墙那么高。

后来世人觉得一生为国的许世友墓前墓碑的没有一块,不仅让祭拜的人不方便寻找,而且死后连碑都没有一块,过于委屈这位开国大将。

在群众的强烈要求下,最后由中顾委王震将军亲自主持下为其立了一块石碑,石碑上没有他一生的丰功伟绩,只有简单的“许世友同志之墓”几个大字。

结语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位为了祖国革命事业奋斗终生的老将军,最后终于如愿回到母亲的身旁,弥补生前最大的遗憾。

他的一生无愧于毛主席,无愧于党,更无愧于人民,是我国毋庸置疑的忠诚良将。即使许世友碑文没有镌刻他的生平,但是党和人民都不会忘记他为祖国建设事业做出的贡献。


参考资料:

《许世友将军和他的母亲》

《党史文汇》

《党史天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土葬   楠木   柴火   党史   茅台   追悼会   少林寺   墓碑   生前   老家   指示   将军   祖国   年后   儿子   母亲   中央   许世友   邓小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