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早期的反英起义和社会政治改革是如何发生的?

一、早期反英起义

印度人民对英国殖民统治的反抗很早就已开始。最先起来进行斗争的是少数封建主和部分下层人民。18世纪后半期19世纪上半期的起义有三种情况:

(1)王公起义

少数王公不甘心接受英国摆布,因而起来领导的起义,如1763年孟加拉纳瓦布米尔·卡西姆领导起义,1781年贝拿勒斯土邦封建上层领导起义,1799年奥德被废黜的纳瓦布瓦济尔·阿里领导起义,1808年特拉凡柯尔土邦首相韦卢·坦皮领导起义等。

(2)柴明达尔暴动

不堪勒索的柴明达尔领导的暴动。

(3)下层人民起义

农民和其他下层人民起义。敲骨吸髓的短期包税制是激起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1783年孟加拉迪纳吉普尔县农民起义是第一次规模较大的农民反英起义。英国人调了很多兵力,才把起义镇压下去。

实行正规税制后,由于税额苛重,农民的境况没有好转。起义继续在许多地区发生。孟加拉米德纳普尔起义(1799—1800)、孟买管区的库尔格农民起义(1802—1805)、北印度的巴雷利地区农民和城市贫民起义(1835—1848)孟加拉的桑塔尔人起义是19世纪40—50年代规模较大的起义。

上述这几种起义虽然斗争英勇,都是零散发生的,又没有很好地组织,当局很快镇压了。

二、资产阶级的社会改革和政治运动

19世纪20—30年代,印度出现了最早的近代知识分子。其中多数人是近代学校培养出来的,有些是通过报刊、书籍或通过和英人接触、私人传授接受了西方思想和知识。这些人大多数出身于地主、富有人家,是高级种姓。

(1)民族主义观念诞生

他们学习近代知识是为了升官发财,飞黄腾达。但不少人受培根、洛克、休谟、边泌、孟德斯鸠等西方哲学家和政治家的思想所吸引,倾慕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崇拜议会民主制度。

当他们用西方思想和体制的标尺来衡量印度,则不期而然地对印度的现状、对英国殖民统治政策感到不满,发出了学习西方、复兴印度的呼声,而且开始把印度看做一个整体,不像封建王公那样只看到自己的小地盘。

这样,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观念就在他们中间开始产生。他们成了有初步民族意识的知识分子,成了即将诞生的民族资产阶级的第一批政治代表。他们登上政坛预示着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运动的即将诞生。

(2)罗易宗教改革

正像西方国家一样,印度民族主义运动也是从资产阶级启蒙活劝开始的,其先驱和杰出代表是罗姆·摩罕·罗易(1772—1833),印度民族主义者公认他是“近代民族复兴的先知”。罗姆·摩罕·罗易出身于孟加拉一个显贵的印度教婆罗门家庭。

他通晓波斯语、阿拉伯语,后又学习梵文、英文等。掌握这么多种文字使他有可能接触各种宗教经典和外国哲学、文学名著,从而有较开阔的眼界,能够用比较的方法来观察、1805年至1814年他在英国税收部门服,体察到国民统治机器怎样压人民以及人民的苦难。

这使他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印度治生活中有民主自由去的统治者统治是如此,英国殖民统治下也是如此。在宗教和社会方面,对比其他宗教,他痛切感到印度教弊端很多,严重碍印度社会的进步。1814年他辞去政府职务后,便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印度复兴而开展的工作和社会活动上。他希望吸取西方所长,革除印度教弊端,使印度跟上时代潮流,获得进步发展。

1818年,罗易首先发动了反对撒提的运动。这项残酷的习俗仅1818年在孟加拉管区就夺去了839名妇女的生命。罗易写文章激烈批判这个陋习,指出这是吃人的制度,是愚昧无知的表现。他征集数百人在禁止撒提的请愿书上签名,最终导致1829年总督丙丁克宣布撒提非法。

1830年两千名正统印度教徒上书英国枢密院,要求否定丙丁克的决定。罗易也赶到英国,作了反申请,终于取得胜利。罗易还对多妻制、禁止寡妇改嫁、童婚和种姓歧视等陋规宣战。他倡导不同种姓之间通婚,主张妇女有继承权。

罗易在宗教改革上的最重要行动是提出梵是唯一的神的学说,就是要在吠擅多基础上恢复一神论来代替多神论。1828年他建立了梵社。梵社庙堂开放,任何人只要崇信一神,都可进入。梵社宗旨说,要一视同仁地聚会各界人士,促进各种宗教信仰者之间的团结。

梵社被正统派斥责为“异端”、“基督教仿制品”,罗易受到各种辱骂,但他并不畏惧,而是继续高举火炬,给印度人指出前进的方向。

罗易强调一神论反映了实现印度统一和人民团结的要求,他的兼容并蓄的主张表明了印度需要和外界加强交往,吸收西方的先进思想,他摒弃所有印度教陋规则是为了解开束缚群众的绳索,使他们能够积极参加社会政治生活。这就是他以宗教改革来为印度政治复兴做准备的具体表现。

罗姆·摩罕·罗易

罗易还大力提倡兴办近代学校和民族报刊,对群众进行政治启蒙教育,使他们了解西方资产阶级先进思想和近代科学技术。19世纪初,当殖民统治围绕印度是否应引入西方教育制度展开激烈争论时,罗易要求当局确立实行西方教育的方针。

1817年,他在一个英国朋友帮助下,在加尔各答建立了印度学院。这是印度人自己办起来的第一所西方教育和印度教育相结合的近代类型的学院,其课程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英、印语言并用。

印度学院的成立,推动孟大商人在1828年捐助建立了同样类型的爱尔芬斯顿学院。这一东一西两所学院成为培养的《年罗易创办了孟加拉文周刊《明月次年又办了波斯文的《报》他还大量地用孟加拉语写文章,翻译宗教典籍,论社会问题,以便他的观点能够在普通群众中传播。

复兴印度的强烈愿望使罗易的视线自然逐渐扩展到政治方面。他认为英国统治把印度从以往统治者长期暴虐统治下解救出来是印度的“幸运”,他祈求神让英国的统治在未来若干世纪继续下去。自然,对一切反英起义他都表示反对。

但他同时认为,现行统治制度在许多方面是有弊端的,例如,司法中存在种族歧视,报刊自由受到限制,立法和行政机构排斥印度人参加等。他要求改革,并说他相信只要通过合法途径,让当局听到印度人的呼声,就能促使它实行改革。

不管罗姆·摩罕·罗易的改革要求多么温和,多么有局限,他首先倡导改革,点燃了复兴印度的火炬,揭开了资产阶级社会和政治运动的帷幕,这个历史功绩是永垂史册的。罗易的主张和活动在印度知识界中影响逐渐扩大。

19世纪40年代起,要求改革的声势增强并逐渐形成为全印的运动。运动分两条线进行:一条线是宗教社会改革运动,另一条线是政治改良运动。

三,宗教社会改革运动

宗教社会改革运动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用资产阶级的神学世界观取代旧的神学体系,使印度教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变换内容和形式,为资产阶级的民族要求服务。改革的团体除梵社外,还有1875年成立的圣社,创立者是僧人达耶难陀·萨拉斯瓦蒂。

梵社主要基地在孟加拉,在南印度、西印度有其分支;圣社主要活动在旁遮普和北印度。这两个组织的改革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主张一神论代替多神论;主张内心崇拜代替繁琐的仪式;主张现世积极行动,反对弃世遁世;提倡理性主义的新道德伦理观,革除印度教压迫贱民和妇女的种种陋习。

很多知识分子参与改革之中并组织各种协会,开展革除陋习的宣传工作。这些活动虽遇到正统派强烈反对,但在知识分子中、在下层种姓和妇女中还是得到了相当多人的拥护。许多下层种姓和妇女积极参加了各种改革活动。宗教改革运动不仅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也成为培养民族运动领导人的学校。

四,政治改良运动

政治改良运动的目标是争取殖民当局实行经济、政治、司法改革。从罗易19世纪20年代提出要求起到50年代,是运动的起步时期。一批地区性民族主义组织的出现是其标志。1851年孟加拉管区的知识分子和自由派地主在加尔各答成立了英属印度协会(英印协会)。

在孟买管区,1851年首先在浦那建立了德干协会,1852年在孟买建立了孟买协会。孟买协会是由一些与印度大商人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分子建立的,达达拜·瑙罗吉是创建者之一。在马德拉斯管区,1852年成立了马德拉斯本地人协会。

三个协会的成员都包括知识分子、商人和自由派地主。知识分子起领导作用,后两者是他们的阶级基础。这些协会彼此间没有联系,但它们的活动方式和所提要求的内容基本上是一样的:都办了报纸,都向英国议会递交陈请书。

主要要求是允许印度人参加国家管理,参加中央和地方立法会议的立法工作,降低土地税和盐税,发展民族工商业等。这些要求还十分温和,但这一时期的活动,启迪了人民的民族主义意识,为以后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印度   印度教   孟买   孟加拉   管区   种姓   英国   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   宗教   发生   政治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