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完善跨境保险业务 鼓励港企加大对内地长期投资

李慧琼 全国人大代表

何君尧 全国政协委员

周厚立 全国政协委员

郭基煇 全国政协委员

从香港太平山远眺城市楼群。 IC供图

聚焦大湾区大未来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日前迎来4周年。为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今年全国两会,就如何推进大湾区保险业务、大湾区法律事务合作、大湾区专业人才流动、就业创业等话题,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建言献策。

跨境保险

李慧琼 应加快建立香港保险售后服务中心

全国人大代表、毕马威中国顾问李慧琼日前表示,近年来,中央政府大力支持推动跨境保险业务,支持香港保险机构在大湾区设立经营机构。在拓展保险业市场和提升售后便利度的进程中,在“双循环”策略中,香港应担负起“推广者”和“促成者”的角色。而实现香港保险业与内地及国际市场“互联互通”,是开拓香港保险业新机遇的关键。

李慧琼提出建议,应加快建立香港保险售后服务中心,以改善大湾区保险业互联互通发展的落后局面;其次,加快研究跨境销售保险产品的可行性。“调研显示,市场对港澳保险产品的信心较高。以此为基础,内地与香港特区政府应加快研究跨境销售保险产品方式,将更多优质且多元化的香港保险产品带给内地与大湾区居民。”李慧琼表示。

2023年2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的意见》和《关于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均提到了大湾区保险互联互通。其中,“前海意见”明确指出要完善跨境保险业务。具体来看,包括加快在前海合作区设立粤港澳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支持前海合作区保险机构与香港保险机构合作开发针对合作区居民符合规定的医疗险、养老险、航运险、信用保险等跨境保险产品等。

实际上,大湾区跨境保险也有创新。据南都湾财社记者观察,伴随跨境车辆的增加,目前粤港澳三地有保险机构探索合作跨境车险服务的试点。

法律服务

何君尧 希望更多港澳律师来大湾区执业 促进法律交流

“在全国政协委员履职方面,自己是一名新人,希望能做得出色。”从香港立法会议员,到大湾区律师“001号”,再到全国政协委员,面对不同的身份,何君尧表示,自己很期待,希望通过履职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大湾区故事。

随着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高质量、多元化的法律服务需求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港澳律师走入内地,粤港澳三地法律的交流融合也将逐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

何君尧曾表示,有了大湾区内地九市执业资格后,港澳律师就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执业半年办理了4起涉港案件,自己很有收获感、成就感。”

2022年7月8日,何君尧与两名委托人签订了委托代理合同,这是何君尧作为大湾区律师在内地执业代理的首宗案件。签订委托代理合同后,何君尧与内地同事同步跟进案件,仅过一个月左右,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便公开庭审。同年11月,该宗案件判决结果出炉,何君尧在大湾区的“首战”以胜诉告捷。

据了解,该案是通过微法院线上平台进行开庭审理。对此,何君尧多次予以点赞,称内地的办案很灵活,也很高效,电子化办案越来越流行。“每次在内地开庭,都有一种很好的感觉。”何君尧说,在法院管理方面,内地法院进步神速,法院的硬件、软件方面的配置都有很大的提升,这些对于香港律师来说,是一次很新鲜的体会。

根据广东省司法厅公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有205名港澳律师获准在大湾区内地九市执业。何君尧认为,这一数量是远远不够的。目前第二年考试通过的港澳律师,已经在培训阶段。对于在大湾区内地九市执业,他充满期盼。自己作为排头兵,不单是自己一个人受惠,也希望可以把更多香港精英律师带到内地,跟大家全方位接触。

何君尧还提到,内地和香港在法律服务方面有很大的合作空间,有着大量的需求,除了商事之外,还有民间婚姻、财产继承等方面,香港律师在拿到大湾区律师执业资格之后,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港澳律师同行应该要加把劲,下定决心,克服内心的矛盾,然后全力以赴,一定有好的结果的。”何君尧说,大湾区律师是新事物,相当于为港澳律师打开新的一条路,促进港澳律师到大湾区内地九市执业,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法律交流。

解决“四业”问题

周厚立 建议建设多个港澳青少年枢纽型游学基地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工商联常委、中怡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周厚立介绍,自2004年起,香港特区政府便推行国民教育,鼓励大中小学生赴内地考察与体验交流。2014-2016年间,原国家旅游局共计组织4.5万名港澳青少年赴内地游学,并带动近13万名港澳青少年赴内地游学。“现阶段,香港的新高中学制改革中‘公民与社会发展科’代替了以往的通识科,对学生提出到内地考察交流的要求。”

对此,周厚立建议推出大湾区行业考察团,让中学生了解不同城市各行业发展,帮助青少年及早认识和规划。如结合2020-2021年广东省发布的11大主题59条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推出“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湾区开放文化”三条精品游学品牌游径。通过“串珠成链”,挖掘文化遗产的关联性,唤起粤港青少年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为香港青少年读懂岭南、读懂大湾区提供了新视角和新途径。

基于“一国两制”前提下港澳青少年认知现状和成长规律,周厚立建议在广州、佛山、中山等地建设符合港澳青少年游学需求的枢纽型游学基地。以人文教育交流为主,通过创新游学产品、游学主题和游学课程体系设计,编写与港澳中小学课程相衔接的辅助读本,加强游学导师培训,提升游学接待管理体系、服务能力和服务品质。通过沉浸式、互动式体验以及与内地青少年交流,让港澳青少年感受文化熏陶,根植国家意识。

在学业方面,周厚立建议由香港教育局升学及就业辅导组统筹,将大湾区的职业发展概念加入现时中学生涯规划资源中。通过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商讨协调,认可香港副学士的资历,让香港副学士毕业生,有机会升读内地大学,拓宽副学士的升学阶梯。并提高香港青年持续进修基金资助上限及弹性,可延伸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课程就读。建议支持及推动办学机构开设更多港人子弟学校。

在实习方面,周厚立指出,由于两地文化差异,有志到大湾区就业的香港青年普遍遇到的问题是,对大湾区的规划发展政策和内地城市发展情况认识不深。他建议增加大湾区工作实习机会,加强香港青年的专业实务技能和对湾区城市的生活体验。如企业雇主可与相关的大专院校合作,安排香港青年到大湾区内地不同城市实习,以助促进大湾区的人才流动。此外,香港特区政府可与大湾区企业、职业培训机构等合作,为香港青年提供高质量技能培训,并给予职业培训补贴支持。聘请在大湾区就业的港澳籍人士担任职场导师,针对香港青年作精细化职业指导,提升他们职场的适应能力。支持内地和香港专业资格互认,鼓励香港专业人士到内地就业,资格认证可涵盖互联网、房地产和金融业等大湾区主流行业以及研发、设计、会计、法律等现代服务业。

在鼓励香港青年创新创业方面,周厚立建议为香港青年提供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帮助他们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如根据香港青年创业意向和创业领域,推荐合适的创业项目,提供咨询辅导、跟踪扶持、成果转化等“一条龙”创业服务。自主创业的香港青年,可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建议香港特区政府可与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对创业孵化服务成效较好的予以支持。

为进一步便利香港青年在内地发展,周厚立建议,扩大香港人“回乡证”在内地的应用范围,让未符合资格领取内地居住证的港人享受更多生活便利。增加“回乡证”的功能,可用于高铁、城际铁路、地铁及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周厚立建议可参考南沙自贸片区庆盛枢纽建设“港式小区”的经验,继续推动大湾区内地城市建立一站式港式小区。在大湾区内地九市分阶段为符合资格的港澳青年提供“国际人才公寓”。为香港青年在大湾区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便利的条件,营造宜居乐业生活环境,吸引香港青年优先选择在大湾区发展,购房置业,促进粤港青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互联互通

郭基煇 适度加密广深港高铁班次 让湾区市民体验“1小时生活圈”

为进一步促进大湾区互联互通,全国政协委员、新鸿基地产执行董事郭基煇在香港特区政府接纳《报告》详细建议的基础上,提出更进一步的5条建议,包括促进人才流通、加快基建联通、顺畅机制互通、便利资金融通、确保信息畅通等方面。

其中,就促进人才流通方面,郭基煇认为,应加强大湾区联合招引海外企业和人才的力度。建议中央统筹粤港两地政府设立“大湾区联合招引人才和企业专班”,国务院港澳办协调粤港两地加大联合招引力度,为海内外重点企业和人才提供度身定造落户大湾区的“联合方案”。此外,要提供人才签证便利。建议国家出入境部门为已取得港澳工作签证的海外人才到湾区内地九市发展提供签证便利,以简化现行在港澳的外籍人士赴内地工作的签证申请手续。

在加快基建连通方面,郭基煇认为,适度加密广深港高铁班次,并根据实际需要开通更多直通车,让湾区市民体验“1小时生活圈”的便捷和高效;建议加快推进广中珠澳高铁、深港西部铁路等湾区内大型轨道交通项目的规划建设,并做好高铁与城际、地铁等轨交网络的融合衔接,以及与航空、公共交通等出行方式的无缝连接等。

为更好落实《南沙方案》关于“加快建设对外开放门户机制对接高地、规则衔接”的部署要求,建议更好发挥由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牵头的广州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简称咨委会)的“超级联系人”作用。继续提高南沙在港澳和国际的知名度,吸引各专业学会、商会组织、青年协会在南沙设立大湾区办事处。继续助力南沙吸引著名的港企和国际企业进驻;

充分发挥“咨委会”的专业优势,善用其辖下专业工作小组的业界翘楚和人才,推动南沙在土地规划发展、商贸、科技、金融、教育、医疗、法律、文旅等更多领域,与港澳的规则衔接,尽快将南沙打造成为“粤港澳规则衔接、制度对接的示范区”,目标是将《南沙方案》突破性的政策,经过充分论证和实践,成功复制到大湾区其他城市、辐射到全国各地。

在便利资金融通方面,为更好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关部署要求,以粤港澳大湾区为试点,适当降低长期投资型港企设立跨境资金池的门槛,并在资金使用期限和范围等方面给予适当弹性,以鼓励港企加大对内地的长期投资;通过注入境外人民币于资金池和长期投资,进一步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为确保信息畅通,郭基煇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通关后更多赴港,与在港商会、同乡会、青年组织合作举办国家政策宣介会和各类就业博览活动,扩大国情国策的宣传面,招引更多香港和国际人才和企业,前往内地投资兴业、就业创业。

此外,还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支持更多香港专业学会、商会组织、青年协会北上内地“招兵买马”,为有意到内地城市发展的港人港企提供更为熟悉、更加专业的政策指导、行政支持、资源对接等服务,降低北上发展的适应成本。

南都全国两会报道组

采写:南都记者 何生廷 赵青 卢亮 郑雨楠 王艳玲 实习生 马鑫宇 受访者供图(除署名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粤港   南沙   内地   香港   区内   政协委员   港澳   保险业务   青少年   便利   律师   青年   建议   粤港澳   更多   人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