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的“王不过项”吗?

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的主要领袖之一,是楚汉战争中的核心人物,被后人誉为“千古一帝”。西楚霸王项羽不仅是楚国最后的一任统治者,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能被称为“王”的人。

虽然项羽并未称帝,但是项羽一直被视为楚王,是楚怀王熊心在秦国灭亡后册封的“假王”,并得到了楚国民众的拥护和支持。然而,项羽和刘邦都是反秦义军领袖,都想称帝。在楚汉战争中,项羽为争夺关中和刘邦展开了拉锯战。

而刘邦虽有统一天下之心,却无自立之能。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刘邦就是项羽的敌人。

那么历史上真的有“王不过项”这回事吗?

一、秦末天下大乱

秦朝末年,秦朝统治者横征暴敛,导致了严重的社会矛盾,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公元前208年,陈胜、吴广等人在大泽乡起义,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反秦起义浪潮。

当时项羽、刘邦等人也纷纷聚众起义,揭竿而起,反抗秦朝的暴政统治。但是在秦朝末年,起义领袖们大多都是“小打小闹”式的武装起义。

像是项羽、刘邦等人,都是在当地小有名气的“土豪”。在推翻秦朝的过程中,他们也是先从占领的县城中收集到了许多物资,再以此作为根据地进行发展壮大。

所以从这一方面来看,项羽和刘邦也并不存在什么“王不过项”的事情。毕竟“王”和“项”之间相差太远了,说谁是“王”很容易引起大家的误解。

公元前206年,陈胜、吴广被杀后,秦朝各地农民起义又陷入了低潮。章邯等一批将领在秦朝末年也不断被各地农民起义所击败并杀害。

与此同时,项羽和刘邦则趁机占领了许多城池,并且很快就得到了“关中王”的称号。而在此之前的反秦起义军领袖陈胜、吴广等人皆是被章邯所杀,项羽和刘邦都没有参与过反秦起义的战争中。

所以说项羽和刘邦在当时也并未掀起什么波澜。但是项羽和刘邦之间却又存在着许多的矛盾。

首先就是两人所处地区不同导致双方之间存在着隔阂。在项羽和刘邦所占领的地区中都有着不少原来秦朝的郡县:如关中地区就有京畿、上郡、北地、陇西等地;在汉中地区就有南郡、汉中等地;在巴蜀地区更是有着蜀郡与巴郡等地。

但是他们两个所占据的地区却有着很大的差别:在关中地区陈胜建立了“张楚”政权(后来被刘邦推翻);而在汉中和巴蜀地区则有“汉”政权(后来被刘邦推翻)。

两个政权虽然都是秦王朝旗下的组织机构,但是在管辖范围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也为两个政权之间存在隔阂埋下了伏笔,为之后刘邦和项羽之间发生大规模战争埋下了伏笔。

二、项羽

项羽出身于楚国贵族,父亲项燕为楚王。公元前224年,秦始皇派大将王翦率兵征讨楚地。项燕因为不愿与王翦合作,被王翦斩杀于阵前。楚怀王任命项羽为大将,与刘邦对抗。公元前207年,秦朝派武涉劝降楚怀王,武涉暗中使人对项梁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于是楚怀王便与大臣们商议立项羽为“楚王”。但是却遭到了陈胜、吴广等人的反对,于是二世便命赵高为丞相,在赵高的怂恿下,二世杀了熊心,改立熊心的堂弟熊启为楚王,称“楚怀王”。

公元前203年,刘邦率领部队东出函谷关讨伐项羽,在垓下击败了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同年六月项羽在彭城大败刘邦和他的军队后自刎于乌江畔。项羽兵败后,他率领残部投奔了当时还是西楚霸王的刘邦。

在刘邦取得天下后,他把项羽的部将都封为王。其中楚王韩信被封为齐王;楚左尹项伯封为荆王;楚右尹项它和钟离昧分别被封为吴王和楚王;韩王信被封为韩王;魏王豹被封为魏王;楚国将领龙且率军数十万在荥阳一线抵抗刘邦军队。公元前203年11月,陈馀向龙且提出“和则共取天下”的策略。但是龙且拒绝了陈馀的建议,结果被陈馀击败并战死沙场;后来又因与韩信军队配合不力而被刘邦击败;最终在经过艰苦的战斗之后成为了刘邦的阶下囚。公元前202年12月24日刘邦称帝后,封韩信为相国、赵王、齐王全将,韩将军韩成为左、右将军。同年12月28日汉军占领彭城。至此楚汉战争结束。

关于“楚虽三户能亡秦”这句话有很多说法。比如项羽确实有三个弟弟项伯、项庄等人刺杀过刘邦;比如项羽与刘邦是从战场上结拜的兄弟关系等等。但是这些都与“楚虽三户”这句话没有任何关系了。

事实上这句话是错误的:楚汉相争中的项羽、刘邦、韩信等人都是一方诸侯,并非楚王熊心;项羽虽称楚王但也只是假王楚而非真王楚,只是为了争取诸侯支持他而采取的一种策略;项羽和刘邦一直处于敌对状态(但是要说是敌对关系也不一定准确)。

不过项羽虽然没称帝,但是他在项羽死后确实又一次被推上了神坛。在刘邦称帝后不久便给项羽赐了“项”姓。在公元前202年12月24日刘邦称帝后第二年5月,刘邦便封自己的叔叔刘交为梁王、刘贾为淮阳王、刘肥为齐王、刘泽为赵王、刘兴居为成都王(后来刘秀封为淮南王)、刘交的儿子刘弘为长沙王五人(后又增加到了七人)都担任梁王。

三、刘邦

刘邦出生于平民,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成为了皇帝,但他却有一个缺点——好色。作为一个皇帝,不好色自然是一种不忠,而作为一个普通的男子,不好色便是一种本分。

刘邦在称帝之前有过两位正妻,即吕雉和戚夫人。刘邦最初是想立吕雉为后的,但是吕雉和他的母亲被他的父亲刘太公赶出了家门。后来吕雉和刘邦生下了刘盈和如意两个儿子。吕雉是一个非常有手段的女人,她不喜欢刘邦将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但是刘邦却一心想要将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吕雉于是开始想办法对付刘邦。

戚夫人是吕后最大的竞争对手。在刘邦称帝之后,戚夫人就被废了皇后之位,贬为平民,居住在长乐宫。戚夫人多次向刘邦进谗言陷害刘盈和如意。后来戚夫人又将吕后害死,导致刘邦在之后也无心再立太子。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吕家是皇帝最大的竞争对手。

1、萧何

萧何是刘邦的高级谋士,刘邦在建立汉朝后,曾经多次派人去请萧何辅佐自己,但每次都被他拒绝了。刘邦想要封赏萧何,但萧何却不接受封赏。当时刘邦认为,“功高不赏,必有异心”。所以他对于韩信和彭越等人并没有什么好感。

萧何一开始并没有参与到吕后的夺权行动中,直到后来吕后想要立刘如意为太子,却遭到大臣们的反对时,吕后才开始对萧何下手。而此时的萧何也是被逼无奈,刘邦多次派人去请他,但他都以生病为理由拒绝了。最后还是在一次与大臣的交谈中,他才答应参与其中。

当时的刘邦已经厌倦了朝政的烦扰,想要去寻找一个清净之地。于是萧何就推荐刘邦去封地沛县。在萧何的引荐下,刘邦去了封地。但在到达封地之后,萧何却不让刘邦居住在封地内。刘邦心中十分不解:“我刚到封地就把我关起来了?”之后萧何解释道:“沛县曾经是项羽的领地,他之所以会封你为王是因为你对项羽有恩!”刘邦心中虽然十分不爽,但还是接受了萧何的建议,随后在封地内居住了下来。

2、张良

张良是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被誉为“谋圣”。在刘邦称帝后,他成为了汉初三杰之一,帮助刘邦制定了灭秦的战略。在楚汉之争中,张良制定了十面埋伏的战术,最终帮助刘邦击败项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张良对刘邦的作用不言而喻。张良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懂得为人处世之道。在刘邦还没有成为皇帝之前,他便离开家乡,四处游历;在刘邦当上皇帝后,他又给刘邦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

在项羽战败之后,张良去找了项羽的亚父范增,但范增并没有采纳张良的建议,而是在项羽面前说出了“天下共立为王”的话。当时张良就劝谏刘邦不要称帝:“天下共立为王”不仅会引起天下人对皇帝的不满,还会让项羽放松警惕。所以张良便离开了。

在张良离开之后不久,范增就生病死了。但有一次在刘邦生病期间,一个叫黄少卿的人让刘邦去看望范增并赏赐他黄金,但范增却没有接受。在范增去世之后不久刘邦便病死了。由此可见,在刘邦称帝之前和之后都是离不开张良的帮助与辅佐的。

3、韩信

韩信在刘邦称帝之后,也曾多次想要夺取刘邦手中的兵权。刘邦自然不愿意这样做,他的儿子刘盈更是多次劝告父亲不要动兵权。但是刘盈毕竟是一个小皇帝,对于权力的欲望十分强烈,最终还是动了兵权。当韩信发现刘邦对自己有所防备时,便开始想办法对韩信下手。

在刘邦被项羽封为楚王之后,韩信便开始担心自己会被刘邦所杀。于是韩信想要请韩信的叔父带他离开京城,前往淮阴侯的封地汉国避难,但是刘邦并不允许自己的儿子离开京城,于是韩信便在一年之后被贬为了淮阴侯。

当汉王刘邦想要除掉韩信的时候,萧何就极力劝说刘邦派人去招降韩信。于是刘邦便派了曹参去招降蜀国的韩信。但是曹参对于蜀国根本没有什么好感,所以在和韩信聊天之后便将他杀害了。而曹参的儿子曹均则和齐王田广勾结一起谋害了韩信。之后不久,田广也被杀,这使得项羽更加地憎恨齐国。

最后韩信被贬为了淮阴侯,他的儿子也在一年后被杀了。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韩信都生活在这种恐惧之中。在一次吕后和萧何的密谋中,最终将韩信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在之后刘邦便以谋反的罪名将淮阴侯杀死了。

其实并不是“王不过项”,而是对于权力和野心的渴望让这些开国功臣们都纷纷离弃了刘邦而去,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孤家寡人”。

四、项羽与刘邦的主要关系

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他带领手下投奔项梁,在项梁的带领下,刘邦、项羽等人成为了反秦义军的核心人物。不过,虽然刘邦和项羽都是反秦义军的领袖,但两人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

刘邦是市井出身,底层;而项羽则是贵族出身,是贵族后代。所以两人的思维模式、行事作风完全不同。

项羽性情暴躁,做事鲁莽。而刘邦则生性谨慎、老成持重、喜欢谋略。所以当两人一起行动的时候就经常发生矛盾,虽然很多时候都能化解,但是这种矛盾还是会存在。而且即使项羽和刘邦不吵架了,他们也还是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发生矛盾。

项羽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他知道“先入关为王”这件事,但是他知道刘邦比自己有能力有谋略,所以他才会选择与刘邦开战。

楚汉战争中项羽只给了刘邦一个关中王的名号,但并没有让刘邦就此罢休。如果当时项羽真的把关中封给刘邦的话,那他就不是千古一帝了!

所以无论在灭秦战争中还是楚汉战争中,两人都有过矛盾与冲突。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在鸿门宴中双方各怀鬼胎、都想取对方而代之才导致的!

在鸿门宴中虽然双方矛盾重重,但是他们依然是同一阵营。刘邦在鸿门宴中对项羽说:“咱们如果不先下手为强的话,就会成为别人的俘虏!”

但是项羽却对此毫不在意:“吾以为天下贤者莫能及也”,认为天下没有谁比自己更贤能了!项羽这样说只是为了给刘邦找台阶下罢了。

在项羽眼中看来:你刘邦连我都比不上!这句话足以看出项羽对刘邦的看不起!

1、巨鹿之战

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率领楚军在巨鹿城下击败章邯,取得胜利后,项羽在城头上对前来劝降的王离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章邯与王离等人投降后,楚怀王封刘邦为汉王,封地在汉中;封魏王豹为魏王;封田荣为齐王;封宋义为晋公。

项羽为了避免让刘邦坐上“天下共主”的位置,他决定和刘邦正面硬杠。当时刘邦已经率领二十万大军与章邯在巨鹿对峙了足足一年多的时间。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项羽和刘邦不断交战,互有胜负。虽然项羽很厉害,但是刘邦也不是吃素的,所以两人一直都处于僵持状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刘邦也逐渐有了实力与项羽打持久战。

最终在楚怀王和诸将商议后决定:“先攻武关”!此时正赶上陈馀已经派兵守住了武关,再加上刘邦也派军据守在函谷关外,所以此时章邯虽然处于下风却依然难以攻破函谷关!

2、彭城之战

项羽在鸿门宴之后,并没有放过刘邦,而是派人将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和妻子吕雉一起带回了彭城。项羽见到两人后就立马撕破了脸皮,他在鸿门宴上就说了“沛公欲王关中”的话。可是刘邦却没有丝毫悔改之意,他对项羽说:“你只不过是想把关中封给我,所以我才和你开战!”

于是项羽又和刘邦在彭城开战了。当时韩信率兵攻打彭城,刘邦对此非常担忧,但是他却没有向项羽求助。因为此时的项羽正沉迷于酒色之中。刘邦看到这种情况后就在自己的军营中大宴宾客,借此来麻痹项羽。但是刘邦的这种做法却让项羽起了疑心:“这个人是不是刘邦派来的间谍?”于是他便命人搜查刘邦的军营。

在搜查完刘邦的军营后,项羽发现刘邦果然在做一些不正当的事,于是他非常生气,于是便下令把刘邦关押起来。他还说:“我之所以要攻打彭城就是为了让你们这些人知道,我们沛公已经是天下共主了!”

此时的项羽正沉浸于酒色之中,所以他根本没有注意到刘邦和韩信已经来到了他的身边!在彭城之战后项羽对自己的部下说:“我本来是想与你们一起争夺天下的,但是你们却背叛了我!如果再这样下去我就无法成为霸王了!”于是他便下令把彭城周围的十多座城池全部屠城。于是项羽率大军踏上了返回西楚之路。

3、荥阳对峙

项羽率军攻打刘邦,与韩信率领的汉军一起反击,两军大战于荥阳。双方僵持不下,刘邦使出浑身解数也没能攻下城池。在这个时候,项羽的谋士范增向项羽进言道:“韩信乃天下名将,陛下怎能将他放跑呢?不如就派使者前去招降韩信。如果韩信肯归降的话,那么天下的诸侯王谁还敢与陛下为敌呢?”但是项羽并没有采纳范增的建议。刘邦与项羽一战即分胜负,虽然最终刘邦还是取得了胜利,但是在这个时候刘邦的手下们开始担心起来。毕竟如果自己再打下去的话,那么项羽一定会把他手下的将领们全部都给杀掉!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军权,刘邦与韩信签订了“鸿沟”条约:即楚汉两军约定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

4、垓下之战

汉二年(前205年)十二月,汉军被项羽所部打败,项羽败逃至垓下。汉军四面围裹上来,此时项羽已是四面楚歌,身边只有28人。项羽面对四面楚歌,非常害怕,对左右说:“我起兵至今已经四年了,跟随我的有江东子弟八千人。如今他们已经全部死在了我的手里。我也老了,没有面目去见他们了。我希望今天晚上就自杀在这里,希望诸君帮助我把我的头送到江东去,我死而无憾了!”于是他对着自己的心口就是一剑。

项羽死后,刘邦派人在项羽处寻找他的头颅。不久后,刘邦发现项羽已死便将其头颅运回京城交给汉王刘邦。之后项羽被安葬于项地。

结语:所以说历史上的“王不过项”是没有根据的!就算是项羽与刘邦都没有被封王,那他们也都是“王不过项”了!因为当时的局势确实是项羽与刘邦之间打得难分难解、势均力敌、谁也没能先入关灭秦!

五、西楚霸王项羽不称王的原因分析

在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时,刘邦采取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策略,从刘邦背后偷袭项羽的后方,最终打败了项羽。之后,刘邦又以“韩信灭齐”的计谋打败了项羽。而在这期间,项羽有很多机会可以称王。但他却一次次错过了称王的机会。

其中主要原因是:其一、项羽一直对秦始皇怀有极强的仇视心理,并由此导致了他不愿称王;其二、他与刘邦争夺天下时,始终遵循“先入关中者王之”的原则,并以此为理由拒绝了刘邦称帝的建议;其三、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始终没有称王也与他个人性格有很大关系。因为项羽是一个有强烈自尊心和好胜心的人,所以在与刘邦作战时经常打败仗,并因此被刘邦的军队追到了乌江。

最后一点,项羽是一个非常重感情的人,他对于他曾经一起出生入死的好兄弟刘邦,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情感。

一方面项羽把刘邦当做自己最大的敌人;另一方面项羽又把刘邦当成了自己最好的兄弟。所以项羽才会在鸿门宴上放了刘邦。对于他来说,杀了刘邦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好处,倒不如把他送给刘邦。这也是后来发生在垓下之战中项羽兵败自杀一事的根本原因。作为一名政治家和军事家,项羽很清楚自己在战场上和政治斗争中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六、总结

从以上分析来看,刘邦和项羽并不是历史上的“王不过项”,而是历史上的“王不过霸”。项羽是楚国贵族后裔,而刘邦则是农民出身,两人地位悬殊。在楚汉战争中,由于刘邦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等优势,因此被项羽打得节节败退。

虽然项羽也曾有过称帝的想法,但因项燕在楚国民众中有较高威望和号召力,再加上楚国的反秦势力始终保持着相对统一,因此楚怀王熊心决定封项羽为“楚王”,让他拥有绝对权威和话语权。

虽然在楚汉战争后期刘邦在军事上获得了胜利,但是此时刘邦的实力已经被大大削弱了,因此即使刘邦不想称帝也无法成功。而项羽虽然实力强大,但由于他一直在和刘邦争夺关中地区和巴蜀地区等重要战略要地,因此如果他贸然称帝的话,他很可能会遭到项羽的反对。

而刘邦的支持者众多,最主要的就是来自于关中地区和巴蜀地区。因此虽然项羽想要称帝但却因为实力不如刘邦而无法称帝。因此从历史上来看“王不过项”是有一定道理的。项羽如果贸然称帝,那么很可能会遭到反对势力的反对甚至是灭国之祸。因此虽然项羽曾想称帝但最终没有成功。

1、《史记》:“楚怀王熊心封项羽为‘楚国’王,而无食封之义。

……怀王遂封项羽为‘西楚’王。楚后怀王从之。”

2.《史记》:“项王欲自立为西楚霸王,谋士范增说曰:‘不可。汉王亦已封其子弟,今功已成而您无所封,此所谓天与不取,反受其咎。不如因而立之,使自为守。’项王从之。”

3.《史记》:“汉二年春正月,刘邦与项羽约,先入定关中者为王。乃使英布将数万兵守函谷关,自将十四万人北击楚。”

4.《史记》:“十二月,项羽闻齐王田荣、燕王臧荼、韩王信皆降汉,乃自将三万骑击齐,大破齐军,杀田都。于是诸侯兵皆至,会于彭城。楚怀王使人与齐王信约:‘楚破齐王信即立;若不从者诛之。’于是齐国乃从楚之约。”

5.《史记》:“汉王复使使者招诸侯王曰:‘楚怀王约,先入关中者为王。汉王当击之,诸将皆曰:‘楚兵且破矣!今不早图,后犹及此!’”

6.《史记》:“刘邦引兵至下邑、雍丘以北,雍丘以南诸将皆来降楚。”

7.《史记》:“八月戊寅……项伯为内史;出军沛县北山谷中……沛公至沛……沛公军陈留以北...刘季与项羽相持于固陵、陈县之间...楚军四面围之...樊哙从吕臣破刘季”

8.《史记》:“高祖乃使人让刘邦曰:‘楚兵败于义帝之手,诸侯皆已畔秦,唯沛公素功高言轻……今人臣有功者则赏之,有能者则罚之’。乃使沛公拜萧何、曹参为大司马、大将军、相国。”

9.《史记》:“韩信至军......遂收齐地……遂定齐王信。”

2、《汉书》:“刘邦起于微末,得天下人心,故称帝。

天下已定,又欲自利,以强诸侯,此逆天之举,非理之行也。项王为人仁弱,又尊重贤臣,故其所任皆为贤者也。今乃欲以力征,恐伤和气;以诈立,恐劳圣神。”

《资治通鉴》:“项羽之失势也,自谓功多;岂知汉王之入关,攻城略地;削平群雄;使百姓不疲;又能分其土地而封诸将;使关中为三秦;诸侯皆附之。然后行约言,禁暴虐,百姓可使复得新辟也。而项羽不能制御其众。项王虽霸天下而亡之于楚,岂可为哉?此乃天所助也。”

《史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资治通鉴》:“项羽大封诸侯后,汉王入关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时候开始走下坡路了。”

3.《史记》:“‘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得民心者得天下。”

4.《资治通鉴》:“汉以秦地之广、众庶之众、财富之多、人皆附之而成帝业,可谓智矣。”

5.《史记》:“故三国者,其势险而用弱;东汉者,其势卑而用强。”

3、《资治通鉴》:‘项羽有天下十岁矣,……然卒败于汉’”。

以上就是项羽“王不过项”的原因分析。而且在楚汉战争后期,由于刘邦占据优势,因此项羽逐渐陷入劣势,最终败于刘邦。

综上来看,无论是从实力上还是从所处的战略地位上来看,项羽都不可能是“王不过项”的。如果从政治和军事角度来分析的话,项羽的确有过称帝的想法。但由于其实力不足以称帝而最终被刘邦打败了。

由此可见“王不过项”其实是很有道理的,它反映了当时一种政治形势和社会发展趋势。所以在历史上“王不过项”其实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并不是项羽个人意愿所造成的结果。

对此你有什么不同意见或看法吗?欢迎在下面留言和我互动。

4、《汉书》:“然秦亡之时,项羽亦不欲为王,以先入定关中者为楚王,今皆为王矣,乃即杀之。

当此之时,项王王天下之心已定,乃阴使人称臣于汉,汉王谢之。项羽乃杀之。汉乃收其兵权,分其地以封有功之人,而授以政而遣之。”

《史记·项羽本纪》:“乃谓韩生曰:‘吾家累世公侯,至大王来此,恐不能久居此。且人言楚人‘得半壁天下’者,此谓也。大王诚能中绝其四国,复齐、赵、楚、燕、韩之地,得三分天下有其二,以观天下之衅。陛下乘时以取天下,亦所宜图也。”

以上史料可以看出:1.虽然项羽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失败了,但是他依然拥有“楚王”的称号和权威;2.虽然刘邦取得了天下但是当时仍然有“楚王”称号的人。这些人都是项羽所杀的反秦势力;3.虽然项羽最后杀了刘邦但他依然是天下诸侯们认可的“楚王”;4.虽然刘邦最终取得了天下但是当时仍然有很多反对势力在反对他;5.虽然项羽最终失去了天下但仍然有人认为他是“楚王”。

七、结束语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历史上的“王不过项”并非完全不可能。尽管刘邦和项羽曾发生过几次正面交锋,但事实上他们在实力上的差距并不明显。刘邦虽然在鸿门宴上没能杀死项羽,但是他通过各种手段使项羽和范增之间产生了矛盾,进而达到了牵制项羽的目的。而项羽则因为刘邦的牵制,没有全力进攻关中。

刘邦和项羽的主要区别在于:刘邦知道自己最大的敌人是项羽,但他仍然敢于选择与项羽正面交锋,并最终取得了胜利。而项羽虽然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但是他却不敢正面对抗刘邦。因为他知道自己一旦正面对抗,很可能会被刘邦所灭掉。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从实力上来说,项羽确实有能力打败刘邦,但他却没有选择正面对抗。他在实力上的巨大差距让他无法在正面对抗中取得胜利;而在战术上,因为无法和刘邦正面抗衡,所以最终选择了逃避,这也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3

标签:汉王   楚国   关中   项羽   史记   封地   楚王   秦朝   刘邦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