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古城系列之十一-僧俗共享鹿门寺

早起,吃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再喝一碗热豆浆,然后迎着初升的太阳,自驾车通过新修的东津大桥向位于东津新区的鹿门寺而去。


鹿门寺位于襄阳城南约15公里处东津新区鹿门山。始建于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年为建武元年),是汉唐以来的佛教胜地和文人雅士的集聚地。建武年间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因神道口刻有二石鹿,俗称鹿门庙,营建殿堂数百楹,历经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而香火不衰,成为全国著名的佛教圣地。

西晋改名为万寿禅寺,唐复名鹿门寺。汉末名士庞德公、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皮日休皆栖隐于此。明景泰年间(1450~1456),在此建“三高祠”,并供其像,以示纪念。明末毁于火,清初以来,屡有修废。唐代名僧处贞、丹霞、宋法灯禅师主持过鹿门寺。

现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内有天王殿、钟楼、鼓楼、大殿、偏殿和庄严的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门前有高大的香炉,上面铸有“鹿门寺”三字,是全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所书。上面的风铃在风中叮咚作响,给冬日的古寺增添了一些生机 。

寺里现有6位和尚。

在鹿门寺大雄宝殿前,有个聪明泉,实际是个水井。隆冬季节用此水洗手,还有隆隆的暖意,至今还是寺里和尚们的生活用水。

在聪明泉旁边有皮日休赞美聪明泉的诗句:一勺如琼液,将遇拟圣贤。欲知心不变,还似饮贪泉。聪明泉成就了聪明人。

灵溢泉:出鹿门寺后门,在鹿门山下,远远就可看到一块钟乳石突出,上面布满青苔,泉水似一片水帘状涌出,叮咚叮咚坠入巨石下的池中,发出银珠落玉盘般的声响。这就是名扬四方 的“灵溢泉”。只可惜又被一条水管抽走了,她是仙水、灵水,现在又被赋予了他新的生命。

听僧人说,灵溢泉雨季不暴涨旱季不枯竭,一直保持着这种欲溢不溢的样子,也一直满足着僧众和香客们的用水需求。

看罢灵溢泉,顺着石台阶就可以攀登到天井。

天井是陡峭山崖上的一口古井;谁人所凿、何时所开,都无法稽考。天井四周有白玉石护拦,旁边一块青石上刻着“天井”二字。井深丈余,口径不足一米。由于时间久远,井壁生满绿苔,石缝里长出常绿的草。侧耳细听,井内不断有“咚、咚……”的声音传出来,这是泉水从石缝渗出后跌落井下的声音。时近中午,头顶的阳光透过树的枝叶洒落在井底的水面上,水面扯动着不规则的白光。俯身下看,有阵阵冷气涌了上来。
一个石碑不足与讲述往日的辉煌和灿烂,留下的就靠游人的想象了。

有趣的是天井、灵溢泉、聪明泉顺山势而下,自然排列,三点成一线,说明在鹿门寺存在一个从上而下的水系,这三个景点就是此水系的具体体现,让鹿门寺在此地生存发展,绵延两千年。

望江亭 鹿门山顶有一个两层的亭子,站在亭子里,

站在亭子里,第一眼看到的是蜿蜒曲折的汉江,似纯情少女掩面含羞东去,北望可看到襄城的山势绵延起伏,南望可看见崔家营水电站的雄姿,再南边就是宜城市景观,东望可见正在修建的东津大桥、鱼梁州、襄州区。

周围视野宽阔,大有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把酒临风,大可舒展胸中豪气。正所谓“一山连两县,一亭观三城”。

拜师堂 从山上下来,来到后山,有拜师堂。

当年孔明到庞德公处拜访,恰逢庞德公午睡,孔明独拜床前,庞德公发现后仍假寐,及至睡醒起床也无夸奖,意思孔明应该这样诚恳对待老师。孔明尊师,老师倾囊相授,孔明学到了知识,老师又大力推荐学生,致使孔明年纪不大却学富五车并声名远播。

不过原来庞德公居住在庞公乡,现在的老人还记得有个庞公祠,是为纪念庞德公而建。刘表访贤时,站在田边和庞德公(仍在田里干活)有一段精彩的对话。刘表说,一个人不做官,只是保全自身,而不是保全天下呀!庞德公回答说,有一种叫鸿鹄的鸟,筑巢于高林之上,使其暮而得所栖;有一种叫鼋龟的动物穴于深渊之下,使其夕而所得宿。人们的趋舍行止也是人的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他用此生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物各有所求,人各有其志的缘由。刘表接着又问他,先生您辛苦地耕种在田间而不肯做官食俸禄,那么,在您百年之后用什么留给子孙呢?庞德公又回答说,当官的人都把危险留给子孙,我却把勤耕读,安居乐业留给他们。只是所留下的东西不同罢了,不能说我没有留下什么东西。刘表见劝说不动他,只好叹息而去。

后来襄阳战乱,孔明出山离开襄阳,庞公焚烧了佃户的借据,就到鹿门山隐居去了。

仰望拜师堂,曲曲折折的小路代表着求学的路曲折、漫长。

庞德公,汉末襄阳人氏,以一民间高士立传于《后汉书·逸民》,并见诸多部史籍。综其一生,可书可歌者有三:一是诲人识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庞德公的教诲;“乡里旧语,目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德公之题也”,识人独具慧眼,司马徽叹其“德公诚知人”。二是志趣高远,不附权贵。“荆州牧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即使亲往,还是“叹息而去”。庞德公这种洞察世事,“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至死不入襄阳城的行为颇受士人推崇。三是“躬耕田里”,“琴书自娱”,夫妻相敬如宾,挚友交谊至性,最终携妻子入鹿门山“遂采药不返”,终老山林,达到士人向往的理想境界,是位具有明确政治抱负的社会贤达,是汉末襄阳地区充满朝气的‘隐士’群体的精神领袖。

庞德公制药处,那句“采药不返”倒是更符合后人对这位隐逸高士魂归山林的想象与期望,也给了后人无尽的遐思。后山还有霸王山,传秦朝时孙泰丰曾屯兵霸王山。

来到鹿门寺,重点还是要看看孟浩然。在鹿门山脚下,有浩然诗院。

孟浩然一生没有做官,四十岁时到长安求仕,因“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从而与官场擦肩而过,于是到苏浙游历数年,回到鹿门山隐居,再次过上了布衣生活,彻底了断官缘,纵情于山水之间,成就了一代山水田园诗人。

实际上,孟浩然住鹿门山对面的涧南园,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效庞德公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有标榜隐士的性质,实际上是“以退为进”,名归隐真标榜自我,借此壮大自己的名声。

孟浩然经常带着酒劲、沐浴着月光、哼着襄阳小曲,乘着小舟,从涧南园历时个把小时才能到达汉江南岸,然后再上鹿门山。

有《夜归鹿门歌》为证:

山寺鸣钟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墓

孟浩然生前只是把鹿门山作为自己的隐居地,但死后却长眠在这里,这里成为孟浩然的安息之所,亦成为后人的祭奠之地。

来到孟浩然的墓地,游人总要围绕着墓地转上一圈,表达对诗人的崇敬之意。1200年前的诗人仍然为后人所敬仰,孟浩然在九泉之下,可能再次诗性大发。

孟浩然墓志铭,是对他一生的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襄阳   庞德   汉江   僧俗   司马   建武   佛教   士人   大雄宝殿   石缝   长安   山势   天井   古城   年间   诗人   聪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