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大汉英雄-司马迁笔下的霍去病

史记是古往今来的百科全书,它记载着中华上下千年来的历史,英雄形象,人物传记,方便了现代人更清晰更直观的了解发生在千年之前的故事。

著书者司马迁呕心沥血,用他的一生写出了《史记》,上面记载了一个又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一件又一件国家大事,上至王朝兴衰,下至黎民百姓疾苦,无不细致。

而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正是家喻户晓的西汉战神霍去病,然而这样一个为我们熟知崇拜的人物,司马迁却为何评价他“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

司马迁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中,为何仅仅只言片语便概括了霍去病生平最大战功?司马迁和霍去病究竟有着怎样的矛盾与过往?

少年英雄鲜衣怒马,打通河西封狼居胥,婉拒汉武帝的霍去病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少年贵幸天资卓绝

《史记》记载西汉建元元年暨公元前140年,霍去病诞生于河东平阳的一个特殊家庭,其父是平阳县一个县官,在平阳公主府当差,而他的母亲是这个县官的外室。

由于霍去病的父亲任职期满,回到了平阳县,从此失去了与霍去病的联系,直到霍去病受封骠骑将军后才得以相认。

虽出身低微,幸而得到母族的关照,霍去病的姨母卫子夫进宫并得到了汉武帝刘彻的宠爱,元朔元年,卫子夫历经重重困难被立为皇后,

自此,卫氏一族包括霍去病作为重要宗族外戚才过上了上流的生活,受到了更高的教育。

霍去病天资聪颖,骨骼清奇,少年时代就善骑射,汉武帝对其青睐有加,还曾想亲自教他孙子兵法,

但被霍去病以“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为由婉拒,汉武帝听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更加喜欢这位少年英才。

元朔六年,霍去病年仅十八岁便跟随卫青出征抗击匈奴,虽首次统兵却以一敌百“斩首捕虏两千二十八级”,其中不乏有匈奴的王侯与将领,对边境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

汉武帝为了嘉奖其勇猛,封其为冠军侯,而霍去病也从未让汉武帝失望,多次出征,为汉武帝稳固江山与朝堂,开疆拓土。

元狩二年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两次出征河西,出征途中他常常奇袭敌军,以少胜多,深入敌军腹地,战胜之后,赦免臣服者,恢复当地秩序。

他出征河西五国生擒单于之子,越过焉支山,疾行千里,重创匈奴,歼其精锐,杀其王侯,俘其相国都尉,夺取祭天金人,功劳甚伟,战无败绩。

出征归来,汉武帝龙颜大悦,为其加封食邑,赏赐无数,然其不骄不躁,再征匈奴,孤军深入危险重重,浴血拼杀,一鼓作气,带领全军将士涉湖越海直取祁连山俘获匈奴单于及将领近千人,稳定了汉代边疆时局。

匈奴曾有民谣记载“失我祁连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失我焉支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司马迁也曾记载他直取塞,广河南,破祁连,通西国,靡北胡,所到之处,所向披靡,为汉代版图扩张有着卓越贡献。

少而侍中贵不省士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英雄形象,在司马迁笔下评价甚少,

更多的是中肯的记载,也没有大篇幅的歌颂与赞扬,甚至字里行间,还可以读出司马迁对霍去病的一些偏见,而那些为我们熟知的战功赫赫也都是通过汉武帝诏书大白于天下。

这是因为司马迁认为霍去病少时受汉武帝宠爱,身居高位,目中无人,不懂得体恤下属。

在所有人惊叹霍去病年仅十八岁建立卓越军功之时,他笔锋一转,以春秋笔法暗讽霍去病的成功更多的是因为运气,他的卓越战功也是汉武帝夸大其词。

有人猜测其中不乏有个人恩怨,司马家族一直都是名门望族,代代相传,自然是看不上靠着裙带关系上位的外戚,

在他眼中,霍去病、卫青等人与佞臣无二,更直言霍去病“柔事主”,也曾说霍去病的名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是为了媚上。

司马迁本人更欣赏通过察举制选拔的人才,同情同为世家弟子却坎坷半生,朝堂之上无法发挥才能的人。

还有一种说法是,汉朝时期有一将领名为李陵,与司马迁私交甚好,在一次战争中不幸战败,投降于匈奴,汉武帝龙颜大怒,下令诛九族,司马迁为其求情,被定为大不敬之罪,处以宫刑。

自此,司马迁对于皇权极为不满,连带着迁怒于外戚宗族,对霍去病与卫青等人毫不掩饰的讨厌,甚至将他们写入《佞幸列传》。

然而霍去病一直在用行动证明他的成功不是偶然,金戈铁马血染沙场换来他的铮铮铁骨与位高权重,汉武帝对他也并非没有理由的宠爱,更多的应该是是惜才。

可以试想大汉王朝没有了霍去病,那么还会不会有这样的奇才抗击匈奴,汉武帝的江山是否还能那么稳固,历史是否会被改写呢?

虽然这些问题我们已经无处考证,也许霍去病的确有缺点,但相比之下,他的成就更是不可否认的,人非完璧,如何无瑕?

一个会犯错、有缺点的英雄,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存在的人。

第一战神英年早逝

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在家中暴毙,

据说死前并无任何异常,他的死讯出自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口中传出,他声称霍去病因疾而终,一代天骄的生命就此终结,令人哀叹惋惜,而那句“匈奴不灭,何以为家”则千古传唱。

千百年来对于霍去病的死因有着诸多猜测,司马迁认为霍去病位高权重但为人高调,甚至用飞扬跋扈来形容,是否也暗示了霍去病的死因并不简单?

而且更能佐证这一点的是,司马迁有关霍去病去世葬礼的细节描写的非常详实,但对于死因却只字未提,这就从侧面证明,他无法说出死因才没有记录。

如果是真的正常的病死或者旧伤,何以没有记载呢?所以这也成了后世无数学者百般猜测的一个原因。

我们不妨大胆推理,霍去病年仅24岁便英年早逝是否就司马迁所写,他的性格相关。

众所周知,汉武帝惜才爱才之心早在霍去病年少时表露无疑,是否是因为这点造成了霍去病目中无人的性格?

但也有一派学者分析,如此有谋略的霍去病也许并不是真的嚣张跋扈,只是为了“示弱于君”,毕竟如果功高盖主,贤名在外,作为一个大将显然容易引起帝王猜忌。

所以被更多人相信的是,生而时局动荡,少时缺少父亲的教导,因母族的荣华而一步登天,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引人嫉妒也未可知。

而且霍去病的心里是黎民众生,势必触犯小人利益,甚至可能会有通敌叛国之人,对其恨之入骨,因此招致杀身之祸。

半生浴血拼杀,战功赫赫,但战场上的刀剑可见,不见硝烟的政治战争却更复杂,只要有心人派人暗中陷害其实是有可能的。

还有人猜测家宅内斗也有可能,古代家宅争斗极其严重,嫡庶分明,家中妻妾儿女众多,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像霍去病那样成为人中龙凤或者直接取而代之?

毕竟霍去病的死出自他同父异母的弟弟之口,而霍去病严格来讲也只是个庶子,若非军功至伟,是不得入宗庙的外室之子,

在古代礼教森严的平常人眼中,他又凭什么享有皇帝的赏识?

悠悠历史长河淹没了太多真相,对于霍去病这个人本身的评价是众口难调褒贬不一的,

司马迁的《史记》、《佞幸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均有记载,但褒贬不一。

欣赏他的能力但蔑视他上位的方式,赞美他的功绩却也抵触他的为人,如此使得霍去病的往事扑朔迷离,可这才是历史令人着迷的原因。

正因如此,才会有更多的历史的热爱者前赴后继的去考证、去还原,还原一段历史真相,还原一个英雄人物,走进千年前的世界,品味他们的人生。

霍去病多次出征,以鲜血换和平,愿盛世长存,如果他能生于现代,这盛世真的如他所愿。

此时此刻其实人们如何说他飞扬跋扈,如何目中无人,如何靠着裙带关系才取得那些令人艳羡的成就,都已经不重要了,

他还是赢得了美名,甚至死后能让汉武帝痛哭追思,下旨令其陪葬于茂陵,赐谥景桓,更为了纪念他打造马踏匈奴,伏虎石像来记载他的战功。

对内,他于家国无愧,对外,他安定时局,使匈奴不敢来犯,极大程度上为西汉朝代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至今,他仍为吾辈之楷模,霍去病的功绩并非三言两语即可抹去,而他的精神与不屈的灵魂也会长存于华夏,长存于中华儿女的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单于   平阳县   史记   河西   骠骑   外戚   时局   目中无人   战功   汉武帝   列传   匈奴   死因   大汉   笔下   英雄   更多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