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东魏高雅墓,从其发掘情况,探寻高氏墓群历史

高雅墓墓主名高雅,郡望渤海,亡于北魏熙平年间,重葬于东魏天平四年。其间,破六韩拔陵于正光五年反,北魏开始走向风雨飘摇的政权末期,“明主”逐一登场,北方战乱不已,最后高欢收拾关东,建立东魏政权。

高氏政权建立的初期,河北豪族借武力相从之功占一席之地,其中,渤海高氏尤其显赫,高雅即来自这一家族。他的风光重葬应与高氏及河北豪族的兴盛有关。

高雅墓是一座单主室带带东、北两侧室的多室墓,有别于这一时期流行的单室墓及另一类同样少见的前后室。墓内共有四具尸骸,高雅与夫人司马显明合葬于主室,子女两人各拊于一侧室。夫妻合葬是当时通例,但成年子嗣拊葬于父母已属少见,作为皇室嫔妃的女儿与父母合葬更尚属首见。

高雅墓发掘情况

1979年,河北省文管会发表《河北景县北魏高氏墓发掘简报》(以下简称《简报》),其内容为两个部分:

一,公布1973年发掘的三座墓(M1、M5、M13)的基本情况,包括墓葬情况简介、墓室平面图、遗物分布图、出土器物列表、墓志拓片、部分出土器物照片及线图;二,说明河北景县南十五公里,野林庄到北屯村范围内渤海2高氏家族墓群的分布情况,资料包括“高氏墓位置图”。

M1、M5、M13分布在三个自然村,具体位置今已不可得。就《简报》而言,高六奇墓即是被调查墓群中编号为16的墓葬,其形制不明,位于M1北。M1之南还有一墓,编号为2号墓,三座墓葬等距分布。M1被毁严重,且没有出土墓志和有纪年的遗物,据16号墓出土的《高六奇墓志》,16、1、2号墓的排葬关系及随葬品特征,发掘者推测M1的墓主为高六奇父高长命,并结合史籍中高长命死于侯景之乱的记载,推断墓葬年代在武定五年。

M5是一座开皇二年合葬墓,墓主为卒于北周末葬于隋初的高潭夫妇。该墓曾被盗,但从《简报》所附随葬陶俑的造型而言,它们还是典型的邺城风格。M13即本文研究对象一一高雅墓。高雅墓是一座多室合葬墓,主室内葬高雅夫妇,两侧室的合葬者分别是高雅的子女一一高德云和高元仪。

《简报》以图示方式表示该墓的形制及规模,较为简略。

本文综合《简报》中相关信息对该墓描述如下:该墓坐北朝南,墓道总长为15米,墓门为砖砌仿木建筑墓门,“顶部楞砖起脊,下砌飞檐”(图二)。甬道两壁的南端向东、西两侧仲出短墙。该墓有两道封门墙,前一道封门墙在墓道和甬道连接处,后一道在主室和甬道连接处,较厚,两处的砌筑方式不明。

主室南北最长处约5.5米,东西最宽处约4.5米,北、东壁中部各砌有侧室。两侧室均为长方形,形制相近,面积大约都为2.5*1米见方。各室的四边略向外弧凸。

北、东侧室内分别是第二子高德云,孝明帝嫔妃高元仪。各朵宰高度及结顶方式不详。从主室内现存的木棺和人骨痕迹推测,夫妇二人各一棺,头南足北,两棺东西向并列排放在墓室偏西,西侧棺内为高雅,东侧棺内为司马显明。

棺木残迹内有笄形骨器、青石板、铜环、铜镜、黄釉瓷罐、“铜帐首”,永安五铢十二枚,玛瑙珠三颗。棺南正中有墓志一合,出土时应当带有方形盏定志盖。志石正面为高雅墓志铭,右侧刻有高雅妻、子、女的信息。

主室内出土遗物丰富能修复的随葬品共80件,以陶俑为大宗,东、北两侧室内不见随葬遗物。

陶俑沿主室南、东二壁有序排列。陶瓷容器散布在棺东到东侧室之间,有红陶碗,酱釉瓷碗,兽柄四耳瓷瓶,陶罐,铜灯,酱釉瓷瓶等。在靠近东侧室入口处有一件瓷器。

《简报》中不见金银器和壁画的报道。此后景县高氏家族墓群未再发掘,仅部分图集或者文集收录部分遗物的照片。

高氏墓群的调查情况

《简报》缺乏高氏墓群详细信息,可参考的墓葬间相对位置关系也有限。《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北分册》、《河北考古重要发现1949-2009》等书中也没有收录墓群的具体信息。

目前可知,在1973年调查时高氏家族墓群共有封土16处,河北文管处对其进行相应的调查、编号。除已发掘的1、5、13号墓,以及早年破坏的16号墓外,又有封土在生产活动中逐渐消失,现存10座。1982年,髙氏墓群被确立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具体而言,髙氏墓群在王瞳镇东北的隋村到北屯村之间,封土之间南北最远相距3.8公里,东西最远相距4.8公里。在分布上,封土间有较明显的区域之别,可分为四个区域,以a、b、c、d为名。四个区域间呈现东北-西南的分布状态。a、b两区域中各有一省文保单位标志牌,标识牌上有该区域内封土的编号范围。将保护牌上的编号范围,卫星地图显示资料与《简报》的分布图对应,可以确认部分封土在1976年调查时的编号。

至于不能确认编号的封土,本文以英文字母e、f、j、h、i代替。

A区在隋庄村南,现存4座封土,有“高氏墓群(3-7)”的省文保单位标牌。因5号高潭墓属于该区,故《简报》推测该区墓葬属于为高翼一支。《简报》中地图显示的位置关系与实际调查吻合,可以辨明编号的对应情况。从北到南依次是东西向并排的6、7号封土,4号和3号封土。分布在大高义村西,隋庄村北的封土属于为B区,原共5座,现存4座,高雅墓即属该区。

《简报》推测该区内为高祐一支。

B区现存封土的相对位置无法和《简报》分布图对应,无法获知1976年调查中封土的编号,因此全部以字母代替。这四座封土被乡道分在东西两侧。编号为e的封土在西,另外三座在东。编号f的封土旁有“高氏墓群(8-10)”的立牌,其东北角和封土h的西南角相接,它们与封土g间隔稍远。

C区内封土仅存一座,在李高义村西,以英文字母i表示。野林庄村高氏墓群为D区,原有3座封土,现仅存一座。野林庄正式发掘的M1,推测是高长命墓,其北为发掘前已经暴露并被毁的M16髙六奇墓,其南等距离处还有一座墓有封土,即是本次调查所见,该封土编号应该是2号。

《简报》认为这一区域是高六奇祖孙三代的墓葬。

此外,据当地村民介绍,部分封土下的墓室曾在上世纪被打开十座封土四周都是耕地,封土高大者达30余米,低矮者不足3米。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封土周围安装有监控摄像头,但耕地的蚕食以及其他用途的取土情况仍然存在。部分封土的破坏情况比较严重,几被削平。

从保存情况来看,编号3和e的封土保存相对较好,封土的现存高度较高,占地面积较大。3号封土西北呈现V形凹陷,可能和墓室内部的塌陷或后期的水流冲击有关。该封土底部的东侧被铲出一块平台,据说用于祈雨。

封土e底部四周基本已被切直,但不存在明显的塌陷。编号为i的封土底部四周被侵占的情况较轻,但封土东半部有大面积的凹陷。至于f、h、j、i四座封土则保存情况较差,尤其是前二者,应该不久后就会消失。

在景县东的德州市范围内,还有以下考古发现与渤海高氏相关:

髙道悦夫妇合葬墓。该墓墓主高道悦及其妻顿丘李氏,发现地点在今德州城北胡官营,墓志记载其葬地为“崇仁乡孝义里”。墓上原有封土,但早年已经被毁。

根据留下的笔录显示,该墓为前后室砖室墓,墓道南向,石门,墓室圆形,穹窿顶,前室直径4米,后室直径5米,髙约2米,室内有壁画,后室中间靠后有砖砌棺床,上为高道悦夫妇尸骨,无棺椁痕迹,记录者判断是一座迁葬墓。

原出于墓内的遗物已流失,仅存夫妇两人各自的墓志。《魏书高道悦传》及其墓志所记的贯籍是“辽东新昌”。

关于这一支,仇鹿鸣认为他们很可能确属渤海高氏。《高道悦墓志》内容较简单,其妻墓志记录的家世、子嗣及婚姻情况丰富。李氏的姑母是北魏显祖献文帝的生母,兄李平,世宗时期尚书令。

高植、高湛墓志。清时,在德州市南运河东岸发现两方墓志,志主分别是高植和高湛,均是高肇的儿子。志石早己不知所踪,现在仅存拓本。《高植墓志》发现于“景州城东十八里”,《高湛墓志》发现于“德州卫河第三屯,运河东岸”。前者保存较好,志文完整,后者残泐较多。

高贞碑、高庆碑。两人是高肇兄长高偃的儿子,即北魏世宗皇后高英的兄长。目前两碑均收藏于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高贞碑》发现于嘉庆年间,出土于德州第三屯,保存较好。

《高庆碑》发现于光绪年间,出土地点在“德州第三屯运河岸”,已缺失较多。第三屯即今德州第三店村。这几处碑、志和墓葬的发现地点约在今天德州市北的胡官营村、丰乐屯村和第三店村附近。

侯旭东就将渤海高氏祖居的孝义里范围圈定在西起高雅墓,东至胡官营的范围内。但从墓志和墓葬的分布情况考虑,M13西M5(高潭墓)所在的第三店村可能都在孝义里范围内。

高飏支考古材料还多发现于“孝义里”这一地域外。河北曲阳发现高肇长姐、营州刺史韩贿妻高氏墓,但墓葬形制已不清。太原市东南小南头村发现高肇的胞弟高琨的墓葬,为砖室墓,具体情况不清,现存墓志一方。

在洛阳老城东北小李村还发现高琨儿子高猛与其妻子元瑛的合葬墓,据称为方形砖室,现仅存夫妇二人墓志各一方。北魏世宗皇后、高偃之女高英墓志也在洛阳出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景县   孝义   高雅   渤海   封土   侧室   东魏   德州   情况   墓葬   北魏   墓志   河北   简报   编号   发现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