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文学”盛行,我们究竟会不会读书?

□张宇辰(山西大学)

最近,“孔乙己文学”在网络上爆火。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的一个读书人。他总是身着一袭长衫,温一碗酒,点一碟茴香豆,站在酒馆外面独酌,与周围人显得格格不入。他喜欢身着长衫,这样似乎显得他的地位高于周围干苦力的“短衣帮”。就是这样一个一百年前迂腐的知识分子形象,却在今天引起了大多数网友的共鸣。网友们纷纷感叹自己逐渐成为了现代的孔乙己。读书让我们逐渐不满足于现状,却又不得不接受现状。父母常说,读书就是一块敲门砖,但是读书也在无形之间形成了限制我们的“长衫”。学历,是我们看到外面的世界的阶梯,也是我们下不来的高台。一时间,读书无用这一话题又引起了热议。然而,读书真的无用吗?

同为社会最底层的平民,孔乙己禁锢着自己的思想,他清高自傲,将自己困在咸亨酒店里醉生梦死,而孙少平却走出了双水村,见识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其实,不是读书没用,而是我们还没有深刻理解读书的意义。

《平凡的世界》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孙少平和一群工人坐在路边等着雇主来挑人做工,看上去他和其他工人没有什么区别。这不禁让我想起前几天看到的一个问题“我读了这么多书,结果却和没有文化的流水线工人拿着一样的工资。我读书的意义是什么?”有人回答说:“其实你们看似一样,但是他们没读过书,也许上限就是这样,但是你,却因为读过书,你的上限远不止于此。”我们读的每一页书,都是生活给我们划上的一个刻度。在鲁迅的笔下,孔乙己的迂腐被刻画到了极致。他因为会写“回”字的四种写法而沾沾自喜,拿着这个四处炫耀。我们有时候也会这样,甚至和他并无高下之分。我们一直觉得死记硬背下来书中的知识点,考个高分拿高学历就可以一劳永逸了,但是我们却忘了,读书的意义从来不是考试,而是为了拓宽我们的视野和眼界,在于开茅塞,悟新知。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被安排到煤矿里挖矿。别的工人在繁重的工作中每天浑浑噩噩,过着行尸走肉般的生活,而孙少平却会在闲暇时看书看报,他不仅关心着全国的煤矿生产,还会学习荷兰英国等等其他国家的先进知识。他还学习了数理化专业知识,准备报考矿务局的煤炭学校。当哥哥孙少安开砖厂挣钱之后,打算投资省剧组拍摄的《三国演义》,孙少平也及时阻止,避免了哥哥辛苦攒下的钱打了水漂。认知的高度,就是你人生的高度,当你认知跟不上,财富自然也守不住。书中有破局之法、处世之道,我们把书读透,自会踏出一片坦途。就像于宙在书里写的:我不怕在这个时代中沉默,怕只怕,我和很多人一样,最醉心于愤恨与狂欢。不去读书,不去思考,学不会倾听和宽容。以至于有一天,当好的时代来临时,我发现自己两手空空。被厌倦与荒凉拖垮了身体,竟然拿不出任何像样的东西,献给饱含热泪的生活。

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无法跨越认知与行动之间的鸿沟。“孔乙己心理”最大的痛苦大抵也是如此。寒窗十年,你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一纸文凭,你以为是自己的金字招牌,而生活却将你一巴掌抽醒。似乎,你读的书越多,你的认知就越高尚,但是生活的鸿沟却会将你撕裂得更痛苦。法国诗人Rene Char在诗里写道:理解得越多,就越痛苦。知道得越多,就越撕裂。但是,他有着同痛苦相对称的清澈,与绝望相均衡的坚韧。我们因读书而痛苦,但是我们也因读书而坚韧。作者路遥说过:只有一个人对世界了解得更广大,对人生看得更深刻,那么,他才有可能对自己所处的艰难和困苦有更高意义的理解。一样的,如果我们读书只是为了挣钱的话,当你的物质欲望得不到满足,你必然会深陷痛苦之中。

读书的意义,是在心中建立一个坚实的壁垒,用来驱赶迷茫,用来对抗苦楚。你背单词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你算数学时,太平洋彼岸的海鸥振翅掠过城市上空,你晚自习时,极圈上的夜空散漫了五彩斑斓,但是你别着急,在你为自己未来踏踏实实地努力时,那些你感觉从来不会看到的景色,那些你觉得终身不会体验到的生活,正一步步向你走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高台   阿拉斯加   鲁迅   迂腐   长衫   鸿沟   上限   坚韧   笔下   认知   工人   痛苦   意义   人生   世界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