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人工智能重要方向,产业链龙头全梳理

目前,在生物识别技术中,市场较为主流的技术主要有人脸识别、指纹识别、虹膜识别以及语言识别四类,人脸识别由于其采集成本低、识别效率高,在市场中占据重要位置。

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属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视觉领域,是当前AI最具落地的方向之一。#人脸识别#

人脸识别产业链

人脸识别产业链产业链上游为基础层,包括人工智能芯片、算法技术和数据集;中游由视频人脸识别、图片人脸识别和数据库对比检验等技术层构成,大体包括人脸检测、活体检测、人脸识别、视频对象提取与分析等技术;下游则是具体的场景应用,即应用方案、消费类终端或服务等。

人脸识别产业链:

上游:基础层

上游数据量、计算力和算法模型成为影响人脸识别基础层发展的三大要素。

人工智能芯片领域,国际领先的计算机视觉开发商已形成优势,国内创业公司从事核心技术的不多。

全球芯片代表公司包括英伟达、Intel旗下的Movidius、AMD Vision等。其中,英伟达在人工智能可通用GPU领域占据统治地位。此外,谷歌、微软、IBM等也都自行研发了AI芯片。Intel收购的Movidius是主要的图像芯片提供。

大疆无人机、海康威视和大华股份的智能监控摄像头均使用了Movidius的Myriad系列芯片。

初级算法提供商是指Google、Facebook、百度这类拥有深度学习算法的公司。国内算法主要参与厂商包括依图科技、旷世科技、商汤科技、阿里、腾讯等。

人脸数据在数据源成本中处于较高的位置。目前主要由互联网巨头,以海康威视、大华股份为主拥有数据采集终端的大型厂商和以银行、公安为主的大型国有机构等拥有大规模的人脸数据。#3月财经新势力#

中游:技术层

技术提供层包含人脸识别平台和视觉软件两类。

前者直接提供人脸识别应用服务,后者需要和硬件进行系统集成后在终端产品中使用。

场景应用层直接把技术应用到具体应用场景中,产品的形态包括应用系统,或者是软硬件一体化终端。

人脸识别市场格局

目前,国外巨头公司大多呈现全产业布局的特征,即上中下游均有布局。

国内人脸识别创业公司基本缺席上游的芯片和算法开发环节,除了少量在中游有技术突破外,大多数集中于下游场景应用层,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内庞大的应用场景支持。

互联网巨头拥有最大的数据源,人脸识别的后续发展动力十足。海康威视、大华股份、佳都科技和汉王科技等在人脸识别领域已基本拥有全产业链,但大多也缺少人工智能芯片核心技术。

因为拥有传统硬件或行业应用 一站式解决方案等渠道,目前主要 通过将人脸识别作为硬件或解决方案的附加值来实现盈利。

产业链布局厂商众多,还包括汇金科技、当虹科技、熵基科技、美亚柏科、苏州科达、英飞拓、汇顶科技、思特奇、维海德、神思电子、海天瑞声、东华软件、新国都等。

其中,当虹科技已经专注人像识别相关技术研发多年,并已应用于当虹鹰眼人像大数据实战平台等产品;英飞拓已推出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智能人脸识别终端;美亚柏科已推出人脸识别开发包,人脸识别开发包集摄像头实时数据采集、人脸检测和人脸识别等功能;苏州科达具有技术储备,已开发出人脸检测模块,可以在抓拍到的图片中准确定位到人脸;商用方向为安防。

汇金科技运用人脸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等打造的产品在建设银行、兴业银行已经正式应用,支持实现刷脸取款功能;熵基科技已发布了“指纹+人脸识别” 多模态混合生物识别算法的门禁一体机 ,是行业内较早应用多模态混合生物识别技术的企业之一。

人脸识别的商业模式将从单纯的“产品输出”向“技术→产品→解决方案→服务→云计算/大数据(数据获得与分析)”全产业链模式转型。

全产业链模式类似微笑曲线,越往两端附加值越高,左端的人脸识别算法技术和右端的大数据是未来产业的制高点。

由于当前产业本身尚未进入数据变现阶段,因此把握人脸识别核心技术者将获得先机,但拥有大规模数据与处理能力者在后续发展中会更加动力十足。

关注乐晴智库,洞悉产业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人工智能   产业链   大华   终端   算法   龙头   芯片   方向   生物   数据   技术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