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院子情思


老院子情思

卢月文


2021年农历10月16日,是我同学康全生母亲三周年忌日。祭奠结束后的下午,送走在外地工作的他们兄弟几家踏上返程后,我依然久久地在这个院子的大门外徘徊。这个坐落在双龙村的农家院落,虽然不是我老家的老院子,但却与我有着深深的情缘。而今,随着全生父母的先后驾鹤西归,这个曾经在我最艰难时刻给了我希望,唤起我自信的老院子显现出的寂寥,叫我有一种说不清的留恋,一种道不明的失落,似是看不够,又好像和什么诀别,心绪杂陈着五味难以名状。

我点燃一支香烟,扫视着院落,思绪随着烟雾在逝去的时空里穿越!

1978年料峭的春天,注定是倒春寒。农业社的连年欠收,使我本就贫穷的家犹如雪上加霜。在父兄的严令下,高中还没毕业的我便被迫辍学。这是我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一方面是共和国恢复高考的前景,另一方面是步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后尘。本想在家里忍饥挨饿复习几个月考中专,以期改变命运。但没出过文化人的小村落充斥着的愚昧,一亩三分地的收成禁锢着的思想,家人的白眼冷语,发小们的反衬??,村人无端的恶言相向,尽然叫我支不起一个可供复习的二尺见方的小木箱,逝者如斯居然也给不了我复习需要的三个月。我陷入了愚昧世俗的围城,这围堵叫我的一丝希望变成了妄想,无奈之下我不得不弃笔从匠。

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地他乡,我苦闷彷徨,仿佛大海里的一叶扁舟,不知哪里才是希望的港湾,好像被生活抛弃了一般。正当我希望破灭之际,康全生一连五六封信催我回来,于是,我走进了这个院子,走进了这个家。令我深感意外的是,在我第二天告别的时候,二位老人叫住我,老父亲非常庄重但很诚恳地告诉我,让我回家打个招呼后就住到他们家来复习,什么也不要考虑。老母亲和蔼地说,东房已经收拾好了,你们弟兄们复习,我给你们做饭。这简单的话语,这真诚的挽留,这与我的境遇的巨大的反差令我百感交集,特别是物质非常匮乏又是春夏之交青黄不接之际,无端平添一个人吃饭而不要求什么,这怎不叫我震撼?!在这个家复习的一个月,没要我掏一分钱,没让我拿一粒粮,他们给了我莫大的关爱。在我初涉人世便进退维谷的时刻,这关爱,不仅唤起了我的希望,而且在我迷茫之际拨正了我人生的航船。1980年8月初,我怀揣录取通知书前往报喜,老父老母高兴的程度决不亚于自己的亲生儿子考上。从此,这个老院子多了我的身影,也是我几十年来每每探亲必回的家。

我拧灭了烟,目光在老院子游离。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院落,老式的土坯房,老式的门窗。院子不是很大,但干净整洁。一排三间正房,靠西边是老父亲老母亲居住,中间是全生大哥家,东边是一间不大的小屋。这间小屋,就是全生父母专门收拾好供我们复习专用。就是这间小屋,成了我们成长的摇篮,当年,这个小屋子里,挤着全生、我和十来个复习的同学,就是这个小屋,成就了包括全生兄弟和我及我们十几个同学的梦想。从这间小屋走出,我们走向了考场,接受了共和国的选拔;从这个院子起步,我们走进了大中专院校,毕业后,分别在十几个城市立业成家。这个普通的院子,这个普通的家,超越了一般农村院落的范畴,从这个院子里走出来的我们,分别进入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党政机关,融入了国家工作人员的行列。而今,徘徊在这个老院子大门外的我,真切地感受到家与国联系的紧密,也释然了两个字:“国、家”!

身后一声“叔叔”的招呼,唤回了我的思绪,是全生的大嫂和侄子回来了。随着他们的邀请,我再次走进了这个家。家里的陈设没变,紧挨着土炕的红堂柜散发着熟悉的气场。柜的中央摆放着老父老母的遗像。我凝视着二老的遗像,仍然感到那么温馨那么亲切,怎么也与仙逝联系不上,仿佛还是坐在炕上嘘寒问暖,笑眯眯地和你攀谈。这一刻,我理解了什么叫音容笑貌犹在,这一刻,我在这个家这个院子的种种往事在我的眼前回放。

全生的老父亲是供职于供销社的公职人员。在农村,在物质非常匮乏的年代,物资集散枢纽的供销社及其公职人员无疑备受人仰慕,因而也自带一种优越感。但我从没见过老人家趾高气扬过,相反,老人家总是和颜悦色,温文尔雅。老人家在供销社负责农副产品的收购,他深知庄稼人的不易,因此,总是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降低收购标准,略抬高收购价格使乡人尽可能多一些收入。老人家温和良善,每每有急难者相求,总是尽可能解囊。老母亲更是宽厚仁慈,举止端庄,和睦邻里,乐施好善,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这个家来的人相当多,有全生舅舅家的孩子住在这个家读书,有我们及至我们之后,又有四弟五弟的同学来东房复习。但这个家来的人又很少,不像很多公职人员家那样,常常有官员“莅临”觥筹交错,时不时的邀朋唤友四碗八碟。在我们没有成家前的几年里,除了正月请供销社的同事们及亲戚来时上酒外,经常出入这个家的我,从没遇见过有官员成为这个家的座上宾。我曾经闲谈时在似是不经意但却有意中问过老人家不见官员来家吃喝的原因,老人家笑笑告诉我,人一辈子做好自己就行了,不要低三下四溜须拍马。老人的话虽然平和简单,但折射出了一种人品和德行,深深地影响着这个家的家风,使得这个家充满着正能量。也成了我一生的座右铭。

这是个有良好修养的家。

全生家是个十口之家,一般的常理,几个十几岁的兄弟间打打闹闹的事再正常不过。但从我十几岁走进这个家到几十年来的常常逗留,我从没有听到过老人对子女有一句呵斥,也从没见过兄弟之间有半句争吵。二位老人和蔼可亲,端庄慈祥,遗传了优秀基因的兄弟之间长幼相亲相敬,谦和礼让。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个家你永远听不到一句脏话,永远听不到议论别人短长。这种良好的家风,使这个家庭的成员形成了一种言谈有度,行为得体,谦恭包容的良好品德和修养。我和全生相交近50年,我从没有听到他有一句话有辱斯文,更令我惊叹的是,这几十年来,无论是金榜题名的学子,还是仍然务农的同学,不管是有地位的朋友,还是名声有藉的发小,都诚服他的亲和力,他的谦恭包容被人称道,口碑甚佳。节假日,或几个好友小聚,或三五同学闲谈,难免对某人某事品头论足,每每这种时候,他只是微笑倾听,从不发表任何意见。我曾经问过他,对某人某事就没有看法?他笑笑,“谁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毛病,忍让一下就过去了。”包容别人的缺点毛病是一种格局,看清了不说破是一种修养。从全生的言行,这个家的家风和良好修养可见一斑,而且在传承着。这个家,叫我明白了什么是“修身”,怎样才能“齐家。”

温馨和谐是这个的家基调。

随着共和国恢复高考,这个家由单纯的农民家庭转换成了知识分子和干部之家。金榜题名的四个兄弟,分别在不同的大城市或较大城市工作,有政府官员,有国企高管。有着良好家风和受过良好教育的兄弟们,言行中的素质自不必说,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家族的另一半成员尽管来自不同的地区,成长环境,所受教育,从事的工作不同,但都和这个家的家风相得益彰。节假日老院子相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温馨的言谈中把酒,文静的欢笑中进餐。听不到酒后的喊叫,不会有兄弟间的指责。在这个家虽然少之又少但难免有一些矛盾,只是,这些矛盾在谦让中消弭,在包容中化解。温馨、和谐、快乐是这个家这个老院子永远的主旋律。几十年了,早已融入这个家庭的我,太多地感受这种和谐温馨快乐,耳濡目染,我也在努力创造着这种和谐,这种温馨,这种快乐!

几十年了,在这个家我享受了另一种母爱。无论节假日探亲,还是平时有事回乡,我都会到这个家小住,在这个老院子盘桓。老母亲总会给我炖一块我最爱吃的农家豆腐,老父亲总会提醒大哥陪我小酌。特别是春节过后返城告别时,老母亲总给我备一份和全生他们一样的年货。有时因故来不了,每当这种情况,总会接到老母亲的电话,电话里不是问“你怎不来,”而不变的“质问”是“人家都回来了,你怎不回来?”这个老院子已经成了我牵挂的家!

而今,随着老母亲三周年祭奠的结束,这个老院子断裂了我的牵挂,只有无尽的失落。

我眷恋着这个老院子,不想离去,我还想再看看!

2022.7.13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院子   家风   共和国   院落   情思   供销社   老人家   小屋   温馨   兄弟   同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