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离我们有多远?不好走的路,才是上坡路

有脑袋,有四肢的

人形机器人

何时能走进千家万户?

上海企业正在努力

道阻且长

不好走的路,才是上坡路


智能机器人产业在上海

正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三年内关联产业规模

要达到1000亿元

“话匣子”就此展开调研采访

探究这一产业“核爆点”

自打有机器人这个概念开始,人们就想象它们有脑袋有四肢,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的好助手。如今,距离梦想成真越来越近,一个体量惊人的市场也将由此开启。


《上海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要重点突破服务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服务机器人行为类人化,提升高端产品供给。


“我们还有其他的服务机器人企业,都在为了生存而战,快速推进找应用场景、找刚需。”汪兵,达闼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听得出,他有点着急。


专攻人形机器人的达闼在疫情期间向医院、隔离点和各种公共场所输送了大量的消杀、服务类机器人。眼下,他们急于打开新的市场:“和疫情当中的反差非常大,就是没实实在在的刚需去牵引,但是这个市场如果你丢掉了,不管从研发上也好还是从产品技术迭代升级也好,我们都很可能会落后。”


告别疫情时期快速推出的应急产品,达闼决定重归创立时的初心——家庭保姆机器人。但是,产品性能与人们的期待还是有不小的落差,比如聊天时常会答非所问,行动上也有点僵硬。


对此,汪兵毫不回避:“很简单,如果说酒店里面前台一个人都没有,机器人问一问就问死了,很多场景用不起来,或者说用过一段时间它就放着了。”


这些年,达闼在研发上的投入从不手软,尤其注重和新技术的结合。汪兵介绍,趁着国外还没有推出融合ChatGPT技术的服务机器人,达闼将在这个月抢发一款全新产品。


“应该说我们第一个发布,就专门做定制化的GPT机器人,比如说酒店。我们现在抢时间抢进度,机器保姆一旦我们先把ToB的市场冲开,B端它的容忍度有,只要能打开,我卖10万台,我未来就有可能达到1000万台规模。操作系统、关节不断升级,把光纤通讯引入到关节里面去,这几块都是我们大的核心。”汪兵说。


放眼国内市场,在人形服务机器人领域,达闼可以说是一枝独秀。然而在汪兵看来,缺少竞争者未必就是好事,这意味着,没有对标参考,只能孤军奋战。目前,达闼的产品,有五官有双手,但移动还是用轮子。


“我们非常孤独。为什么没有干出‘两条腿‘来,因为要赚钱。我们从0~1的里面的企业太少了,因为在原始创新里面真的需要烧钱,芯片上、机械结构、材料、传感,首先我表态我愿意出钱,但是我出的钱远远支撑不住,所以我们现在就用‘小米加步枪‘的形式在干这件事情。”


放眼海外,从30年来持续进化的波士顿动力,到特斯拉横空出世的擎天柱机器人,都让人们感受到未来已来。在美国时间3月1号举行的特斯拉投资者日活动中,擎天柱最新视频公布,相比去年亮相进博会时,外观更精致,运行更流畅。


马斯克公开表示:“人形机器人与人类数量比未来是多少?我觉得是大于1:1。”


如何改变“小米加步枪”的研发投入,尽快跟上国际巨头的脚步?上海市经信委智能制造推进处处长韩大东说,上海将全力打造国家级的智能机器人检测评定中心,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通用机器人产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与企业并肩战斗。


“以链主企业为牵引,推动终端带动;以人形协作机器人为切入点,实现技术突破;以关键企业联合科研院所为依托,攻关核心部件;以场景开放,商业模式创新为方式,加大推广应用;以政策平台人才等为基础,完善产业生态。到2025年,要实现质的突破。”韩大东说。



从裂变到聚变



加入这次的上海机器人产业观察报道组,让我有机会走访了大量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和研发机构。透过它们,我看到这座城市里机器人产业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更感受到核爆点不可能凭空诞生,唯有长期不懈,厚积成势,才有望触发“链式反应”。


如果说正在逐步取代人,走上制造业一线的工业机器人,是“核裂变”的爆点,那么未来走入千家万户,属于消费品的人形服务机器人,就是有着更巨大能量的“核聚变”爆点。而从“裂变”到“聚变”,关键因子在哪儿?


它未必是机器人本身软硬件性能的跃升,更可能是来自行业之外的力量。比如ChatGPT有望一夜之间,让机器人能够与人对谈无碍,又比如特斯拉用造车经验打造的擎天柱,有望重演电动汽车价格急速下降的剧本。敏锐地抓住这些变化,促成技术、经验、模式的跨界融合,就是上海要做,并且必须做好的事。


这其中,裉节不少。达闼联合创始人汪兵说,他曾想开发一套基于蜻蜓复眼仿生学的智能视觉系统,愿意拿一个亿投入,找过多所高校、研究院所,但最终都没人肯接单,因为要想突破这项技术,投入太大、周期太长,最终汪兵只能暂时放弃。


革命性颠覆技术和惊艳产品的背后,绝非一家之功。让创新要素合理地分享收益,均衡地承担风险,形成科学家敢干、资本敢投、企业敢闯、政府敢支持的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方式至关重要。当各类创新要素在上海进一步形成合力,触及核爆点,进而由裂变引发聚变,都只是时间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人形   机器人   特斯拉   小米加步枪   上坡路   核爆   擎天柱   聚变   千家万户   好走   疫情   上海   未来   产业   产品   技术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