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是怎样过渡的?

文|安东尼的树屋

编辑|安东尼的树屋

文艺复兴概念可追溯到19世纪法国史家米什莱和瑞士学者布克哈特,若用它指西方文化中一系列重大变化的话,那如今依然有其用途

文艺复兴领域也是伯克研究生涯中的一个重点,是其史学思想中的一个主题,他之前的学者已展示该领域的大致形象。

而他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在其关于文艺复兴的著作,即《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和社会》《文艺复兴》《欧洲文艺复兴:中心与边缘》《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与世界》中建立了一个全面理解文艺复兴的框架

彼得·伯克眼中的精英及其文化

彼得·伯克的精英与精英文化观念与其他学者的观念有同有异,体现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中,这本书受到布克哈特名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雷蒙德·威廉姆斯(RaymondWilliams)《文化与社会》(1958)的启发,从中可看出对他们的致敬、对其思想的服膺

这本书主要研究精英文化的社会史,关注的基本上是贵族及其文化,精英即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人文主义者,精英文化即其生活的社会及其文化。

这本书填补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的空白,是文化史的一部分,他还凭借本书被《泰晤士报文学副刊》誉为“20世纪70年代的布克哈特”。

不过他拒绝了布克哈特关于文艺复兴“现代性”的论点,但也囊括了其许多观点,他侧重讨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这恰恰是传统研究中缺失的。

诚如他所言,此项研究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他将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与艺术、文学与音乐联系起来,研究艺术中各项社会背景的新发展。

为此,他考察了600多位人文主义者、赞助人、画家,他们都是受过教育的上层精英人物,与占人口大多数、几乎未受过教育的下层文盲不甚相同

而且他还指出意大利农民大多穷困潦倒,可能并未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但他们也有值得研究的文化,这是另一著作《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阐述的主题和重点。

1860年,布克哈特将文艺复兴看作是近代社会创造的一种文化,这观点现今已过时。态度的转变,部分是由于文艺复兴与中世纪间连续性的探究,但主要还是“近代”概念发生变化。

1860年以降,古典传统衰微,再现性艺术的传统被打破,乡村社会演变为城市、工业社会,其规模令15、16世纪的城市及其工业相形见绌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那时的意大利较为落后,民众大多目不识丁,以耕种为生,一切均仰仗畜力。因此,学者一直在思考为何在生产力较落后的时代和地区会出现如此伟大的文化创新与成就。

他想阐明的核心观点是:“如果我们只关注绘画、诗歌、散文、戏剧、歌曲和建筑,只关注艺术家、作家和表演者的意图,那就无法理解该时期的意大利文化

而且因为证据不足,主观性强,并不能对个人意图做到精准阐释,依此更不足以理解文艺复兴,况且价值观的差异是不可逾越的障碍。

他关注的重点不是个人,而是语言学家所说的特定的交流活动,是语言或文化传统,是文化实践,这是一个脱离中世纪野蛮传统的过程,且叙述另一种以摩仿古典为基础的新传统的发展,这些传统与过去,与当时的经济、政治及社会结构变迁都有关系。此外,在研究过程中,他尽量避免精神史与历史唯物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的弱点。

精神史是一种强调时代精神的历史方法,代表学者是布克哈特和约翰·赫伊津哈(JohanHuizinga),他们从思想入手,强调一致性而忽视文化和社会冲突,认为不同的活动间存在联系。历史唯物主义者则立足于日常生活,强调冲突而忽视一致性,认为文化由经济和社会基础决定

他采用中心向外扩展的研究计划,中心即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人文主义、文学和音乐,为何艺术在这些城市这几个世纪里表现为这些特定形式

尽管他仰慕布克哈特和赫伊津哈,也景仰从沃尔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到威廉姆斯的一些马克思主义者,但他还是尝试一种类似年鉴学派的方法,关注比较史和心态史

其目标是一部开放的社会史,探究文化与社会的联系,但不假定文化由社会或经济决定。而且他还冒着现代理论可能会误解那时期文化的风险,有力地援引20世纪著名学者的理论来分析那时的精英及其文化,使其成为现代理论讨论的对象

并且他很清楚理论的局限性,所以总是批判性、选择性地使用它们。如曼海姆关于世界观及代群的讨论、埃米尔·涂尔干(EmileDurkheim)对自我意识和竞争性行为的社会学解释、马克斯·韦伯(MaxWeber)的官僚制和世俗化概念,但他未接受任何一整套理论,他把这些概念运用到文艺复兴研究中。

不打算探索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或矫正地区不平衡,而是要描绘一幅文艺复兴全景图,并在此衡量地区变化。

这部书出版后被多次重印,被认为是当前关于意大利研究的良好总结,那它给对文艺复兴感兴趣的人,给年轻的研究人员,甚至是公认的学者带来了什么东西呢?在导言中,他总结了通史的变化,表明它不同于艺术史,文化研究打破了艺术的区别

文艺复兴研究经历了几个转折,从对布克哈特奠定的史学传统的遵从,到其后的对之背离

他认为关注家庭、日常生活有助于开展一个新的物质文化领域,还应加强妇女在艺术赞助方面的研究,接着他探究文艺复兴曾向欧洲及其他地区,尤其是距离较近的伊斯兰世界借鉴过的许多文化。

其著述在构思、表现和研究方法上完全是现代的,他不仅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文学和观念上的主要变化放回到文化和社会的关系中去,还把艺术、音乐、文学、历史学和社会学联系起来,在处理总框架时很好地体现其主题。

彼得·伯克眼中的大众及其文化

在研究大众文化时,首先要问,什么是“大众”?什么是“文化”?这两个概念极难界定,大众是谁?是所有人还是非精英阶层?如果是后者,那么应该从社会、政治还是文化的角度来定义他们?

再如那些缺乏地位、权力或教育的人,他们是真的缺乏教育,还是缺乏精英界定的教育?首先,文化是模糊的术语,有许多矛盾的定义,雷蒙德·威廉姆斯指出,“文化”是最复杂的词语之一,他对其下了三个宽泛的定义

第一,指智力、精神和美学的一般发展过程;第二,指某时期或某群体的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第三,与结构主义者以及后结构主义者声称的指意实践相差无几

若按照第三种定义,那小说、诗歌、美术等都属于文化,至于“大众文化”,则需灵活运用第二个和第三个定义。

“文化”是一个边界相当模糊的系统,罗杰·夏蒂埃(RogerChartier)根据法国社会理论家米歇尔·德·塞尔托(MicheldeCerteau))和布尔迪厄的观点,指出日常消费是一种生产或创造,人们把意义赋予这些物品。

夏蒂埃认为,史家应研究物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被特定的群体使用的方式。把“文化”与“社会”概念加以区分是有益的,而不是用它泛指一切东西

文化史家不以艺术、文学和音乐等特定领域,而以价值观和符号来界定自己,这样的价值观和符号随处可见,既存在于精英阶层的独特表现中,也存在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

“大众文化”同样有多种定义,若要对其做明晰的界定,则需弄清楚什么是“大众”,威廉姆斯认为它可以是,为很多人所喜爱、质量低劣、被特意用来赢取人们喜爱和人们为自己创造的文化。

大众文化的一个定义是很多人钟爱的文化。其一,是除开“高雅文化”外的其他文化,是一个剩余的概念,是那些无法达到“高雅”标准的文本与实践的“栖身之所”,是低等文化

其二,与“群氓文化”相当,是为大众大批量生产的文化,也是一种商业文化,受众是判断力低下的消费者群体。其三,是来源于“人民”的文化,且反对任何将其视为自上而下强加于“人民”的文化的论断。

第四个定义与“霸权”概念相关,来自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的政治分析。

他用“霸权”来指涉社会统治集团通过控制智力与道德的领导权来赢取被统治集团的赞同。霸权理论认为大众文化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统治者文化与被统治者文化进行意识形态斗争的力场

第五个定义是后现代主义争论的产物,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旨在对抗现代主义的文化精英主义的思想观念。其核心观点是,后现代文化已不再有高低之分,强调“高雅”与“低俗”文化的界限变得毫无意义

列文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福音派的文化生活带有浓烈的宗教色彩,当时的精英很喜欢这样的生活,它与引车卖浆者流喜欢的时行娱乐没什么关系

伯克在研究精英及其文化的过程中发现,大众文化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它的发现是一场更广泛的自下而上写史运动的一部分,该运动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但并不限于他们,其影响扩展到各个领域。

在1860年,布克哈特只关注意大利一小部分人的态度和价值观是自然的。如今,关注其余人在想什么或做什么,考察其文化同样是司空见惯的。

当用社会史视角审视那时期的社会时,他发现大多数民众根本就没意识到这种复兴,因此他想要探究它。

在广义和狭义的文化间不可能划出明确的界线,他的做法实际选择了一种较狭窄的文化定义。他要研究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态度或不同群体的文化实践,如吃、喝、行、交谈、生病等,加强对日常物质文化的研究。

他对文化的定义是,“一个由共享的意义、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表达或体现他们的符号形式(表演、作品等)所组成的体系。

”它是整个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但又不等同于生活方式。大众文化是非正式、非精英的文化,也即葛兰西所说的“从属阶级”的文化,非精英一般指未受过教育或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其中最大的两个群体是工匠与农民,还有妇女、儿童、牧人、乞丐等。

参考文献

[1] A. E. Green. Popular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Europe by Peter Burke (book

review)[J]. Oral History , Autumn, 1980, Vol. 8, No. 2 (Autumn, 1980), pp. 64-66.

[2] Alun Munslow, Debating New Approaches to History ed. by Marek Tamm and

Peter Burke (review) [J].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 Volume 50, Number

3, Winter 2020, pp. 436-437.

[3] Antonio Urquízar Herrera , Burke, Peter: Hybrid Renaissance. Culture, Language,

Architecture (Book Review)[J]. Serie IV · Historia Moderna, No. 32, 2019,

PP.343-350,doi: http://dx.doi.org/10.5944/etfiv.32.2019.

[4] Brian Pullan, Peter Burke: Culture and Society in Renaissance Italy 1420-1540

(Book Review)[J]. The Historical Journal. Volume 18, Issue 01, March 1975,

pp206 – 207.doi: 10.1017/S0018246X00008761, Published online: 11 February

2009.

[5] Burke, Peter, Biography [J]. Historians, PP.41-49.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大众   彼得   精英   文化   意大利   欧洲   文艺复兴   价值观   学者   定义   概念   传统   理论   艺术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