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朝时期纸币体系的衰败之路:违背经济规律,举国皆怨声四起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在全球化潮流尚未到来之前,中国基本遵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陆上丝绸之路常常因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而时兴时废。

此种情况下,海外贸易开始兴盛,尤其是两宋时期的海外贸易,直接创造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巅峰。

频繁的对外贸易往来,使得宋朝时期的铜钱外流现象特别严重,于是纸币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元朝时期基本继承了宋朝的货币制度和海外贸易格局,但纸币这玩意实在不太好控制。

中国古代纸币的发行,犹如在悬崖峭壁上走钢丝,两宋时期对于纸币的发行一直谨小慎微,可惜后期仍然出现了通货膨胀,元朝时期的纸币也是这么衰落的。

明朝时期的纸币的运用情况不同于宋元,前两朝起码还有高光时刻,而明朝的纸币是从发行那一刻起就命运多舛,仿佛一个患有先天性疾病的“早产儿”一样。

不过短短六十年就基本销声匿迹,纸币的兴衰与大明王朝的国祚完全不同步,实在令人费解。

不可兑换金银的大明宝钞,国家经济衰退的开端

洪武八年,明朝政府开始印制纸币,名为大明宝钞,中国宋元两朝都有印制纸币的历史,但明朝的纸币相比于宋元的纸币,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不可兑换金银。

明朝初期不能用纸币兑换金银,但金银却可以兑换纸币,市场只能使用铜钱与纸币,不可使用金银。

之所以会出现此种“双标”的经济政策,主要是为了更好进行税收,同时也是为了降低铜钱与铁钱的铸造成本,且明政府规定市场交易中不得使用金银。

图源网络

相比于铜铁资源,中国的金银储备更加匮乏,因此金银也被明政府禁止了,按照明政府最初的设想,铜币为辅、纸币为主,全面实现大明朝经济交易纸币化。

此种想法无疑是好的,纵观中国古代经济规律,通货紧缩一直是历朝历代的通病,尤其是在两宋时期,甚至出现了“钱荒”的现象,大量的铜钱外流导致东南沿海一带“无钱可用”。

经济增长的起伏需要匹配数量合理的货币以流通,多了会导致通货膨胀,少了会导致通货紧缩,二者皆会导致国家经济元气大伤。

宋元两朝的纸币兴衰基本与王朝的兴衰是同步的,因此许多经济市场中存在的问题,也就被王朝政权的衰败所覆盖,以至于朱元璋和他官僚集团都未曾察觉到。

在明政府看来,宋元两朝纸币制度的崩溃,是因为国家政治的腐败,是王朝气数已尽的一个细小分支的解体而已,历史会证明朱元璋和他的官僚集团的愚蠢。

本着经济交易全面纸币化的理想,明政府也就没有为大明宝钞预留准备金,这就相当于直接印钞票然后投入市场,根据明朝初期的经济发展概况而言,市场中的钱显然是多了的。

准备金一般都是需要将旧币回收朝廷,就相当于现在储户把钱存到银行,当新币发行时才不至于“钱太多了”,最后慢慢地过渡到新币。

当然,如果经济发展迅猛,市场对于货币数量需求大,这种情况下新币也是不需要什么过渡的,直接投放新币,反而更能刺激经济的蓬勃发展,前提是要和市场经济保持一个节奏。

宋元时期,政府对于纸币的发行一直都是谨小慎微,准备金的储备工作很到位,生怕市场上的纸币变为废纸,就算是这样最终还是崩了。

货币数量与经济市场的平衡,真的就如在悬崖上走钢丝一般,稍有不慎就是万丈深渊,影响这种平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譬如战乱、天灾、人祸,都能决定市场经济生死的关键。

前一年政府发行的货币数量,非常匹配场经济,可下一年就因为战乱或天灾,变成了通货膨胀,明朝政府倒好,一上来就大量印钞,没有准备金,面值过大,流通性差。

可以说经济规律中的大坑,都让明朝政府政府踩着了,大明宝钞像是一个天生残疾的“早产儿”一般,其命运注定是多舛的。

明朝皇帝对于大明宝钞的挽救,无异于抱薪救火

由于缺乏准备金,致使明朝初期出现一定的通货膨胀,而纸币面值大,流通性差,又进一步加速其贬值,百姓不得不将大明宝钞兑换成铜钱。

关于流通性差这一点,明朝当局还是注意到了,于是在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下令制造面值小的纸币,以提高大明宝钞的流通性。

此时已经是明朝纸币发行的第十四个年头了,不得不说明政府的反射弧是真得长!不过这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在明政府看来,比起流通性差,通货膨胀才是最可怕的。

在制造币值较小的大明宝钞之前,明政府还于洪武十七年,短暂停止了对纸币的印制,试图遏制大明宝钞的通货膨胀,可惜仍未能保住纸币的市场价值。

乞丐出身的朱元璋又想到了更直接的办法,在他看来,纸币不被百姓接受,是因为有铜钱的存在,于是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又下令,禁止使用铜钱!

此时离明朝纸币发行已经过去了十九年,相当于整整一代人的成长时间,大明宝钞早已贬值得不成样子,铜钱几乎已经完全取代了大明宝钞的主币地位。

现在你朱元璋让百姓用一堆废纸当钱用,百姓或许会屈服于你的权威,但市场经济规律不会因为你的强权而“屈服”。

从现存的历史文献中,比如一些地契、生意往来、政府财政收支中,可以明显地发现,虽然朱元璋颁布了不得使用铜钱和金银,但民间对于铜钱的使用,几乎没有减少。

也就是说朱元璋的“禁铜令”,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不是百姓反对他,而是经济市场反对他!幸亏朱元璋后来死了,不然大明的经济还得被这位乞丐皇帝霍霍。

要是说朱家子孙中,哪一个最像朱元璋,朱棣首当其冲。

同样都是从战火中成长起来的,朱棣有着朱元璋的反抗精神,不做待宰羔羊,南下夺了侄子的皇位,后又五征蒙古,算得上一代明君。

朱棣登上皇位时,离自己的父亲朱元璋去世才四年不到,离明朝实行纸币政策,已经过去了二十七年,大明宝钞基本已经是无可挽救了,但朱棣还是想拯救一下父亲留下来的纸币体系。

大明宝钞都已经快成废纸了,为什么朱棣还要保留,彻底废除,另外再发新币,重开一局游戏,不行吗?这还真的不行!

其一,这是朱元璋制定的货币,相当于祖制,朱棣本就得位不正,擅自修改太祖皇帝的典章制度,必定会遭一些大臣口舌。

其二是因为朱棣一朝要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了,郑和下西洋、五征蒙古、撰《永乐大典》都是需要钱的大项目。

如果都用铜钱和白银当货币的话,捉襟见肘是早晚的事儿,但用纸币就不一样了,政府强行规定纸币与铜币之间的汇率,

且用这种纸币给军官发工资,无疑是大大省去了许多实际的开销。

此种强盗行为,相当于变相的剥削劳动力,不想给真金白银,一堆废纸敷衍而已。

同时朱棣也着手恢复大明宝钞的流通性,朱棣时期“户口食盐法”的颁布,是将大明宝钞置于了纳税专用货币的地位。

当然,朱棣也不是昏君,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也就是永乐十九年,朱棣下令停止大明宝钞的印制,后世的明朝皇帝对大明宝钞,也是带着一种中立的态度。

一方面是祖宗定下的货币政策不可废除,另一方面则加紧了对大明宝钞的回收,主要手段就是通过一些列税收,规定税收时必须用大明宝钞折算。

仁宣两朝对于纸币的回收,大大降低了大明宝钞在民间的数量,按道理说此种方法应该会减缓大明宝钞的通货膨胀,可事实却与此相反!

这也是明朝和宋元两朝在处理通货膨胀时,最大的不同之处,明朝当局加紧大明宝钞的回收,实质就是加速了其贬值速度!

顺风的纸币政策,大明宝钞彻底没救

当一种货币发生通货膨胀时,政府收回该种货币,减少对市场上货币的占有量,确实没错!但明朝时期的情况有点特殊,因为当时除了纸币,还有铜钱和金银的流通。

而且明政府在收回纸币时,并未发放新币予以替代,原本糟糕的货币平衡被再次打破。

铜钱和金银的货币流通属性,一下子就被解放出来,瞬间的此消彼长对于市场而言是大忌。

明朝政府的一套组合拳打下去,使得原本弃之如履的纸币确实减少了许多,流通性自然就降低了。

但随着流通性的降低,其货币价值也会降低,因为流通性差的货币,其价值基本都不稳定。

宋元两朝时期,最后都出现了通货膨胀,究其原因在于货币与市场的供给平衡被打破,破坏经济平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非人力可完全驾驭。

宋元两朝在针对通货膨胀时,基本都是采取了超发货币的做法,也就是市场需要多少货币,那我就发行多少货币。

结果就是每次一旦通货膨胀,政府就不得不超发货币,以保持和市场相同节奏。

宋元两朝的经济最终都是纸币如废纸,不过其衰败要比明朝的纸币缓慢许多而已,宋元顺风市场,超发纸币,明朝逆风市场,缩紧纸币,不过最终的结局都是一样的。

明朝的经济体系也是败于通货膨胀,只不过是败于外国白银大量流入,而导致的通货膨胀。

结语:

货币的本质是信用,而信用的本质是劳动价值,只有当一个社会中劳动的人多了,有工作的人多了,社会的整体劳动价值才会上升。

而货币就是衡量此种劳动价值的一个物质载体,所有的人都是存在于经济市场中,货币的发行量必须始终和市场经济规模成正比,这是一种动态平衡。

中国在宋朝之前几乎不存在通货膨胀一说,倒是通货紧缩一直是个常态,这是因为宋朝以前都是用铜铁、金银等作为货币,受自然资源的限制,也就不存在货币超发的情况。

而纸币成本低廉,短时间内可以大量印制,许多封建统治者看到了其中的便利性,但并未看到经济市场中的客观规律,导致货币与市场的供需平衡关系被打破,明朝是这方面的代表。

相比于宋元两朝的纸币体系是在王朝末期全面崩盘的,明朝的纸币体系则是在王朝上升期坍塌的。仁宣两朝时期,纸币就已经贬值得不行;英宗时期,明朝纸币彻底退出市场经济

大明宝钞的溃败源于其不可兑换金银、流通性太差、政府没有准备金,随后明朝皇帝们的一系列操作将“大明宝钞”彻底玩坏,真的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先天残疾又体弱多病!


参考文献:

《宋元明清纸币发行与通货膨胀》

《中国货币思想史》

《明实录》

《明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明朝   纸币   大明   时期   新币   怨声   王朝   宋元   铜钱   举国   通货膨胀   准备金   金银   货币   经济规律   体系   政府   经济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