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科学神奇三人组:不仅小孩速成神童,业余者也能变身大师

前段时间发了一篇有关梅森修道屋的文章,有网友留言说应该多考证考证,有人留言表示不服,质疑说你怎么知道马兰·梅森(法语:Marin Mersenne,1588年9月8日-1648年9月1日)与那么多欧洲“科学家”进行过交往?怎么能确认他们的研究成果就是来源于华夏?为什么不能是别人自己研究的成果?

今天就深入这个话题,就捡名头最响的笛卡尔、帕斯卡的例子来说说吧!

首先,马兰·梅森与利玛窦之间的往来通信是有记录的,这个资料可以查证,双方当初都留有记录,利玛窦的私人日记、往来信件都整理出来出版成册了,翻一翻,不难。

其次,马兰·梅森的学生为他写了本传记,他与多达78位学者的往来信件保存了下来,法国博物馆中也有不少,这一点也错不了。

马林·梅森神父与空气重力


再次,在利玛窦过世以后,身居高位的马兰·梅森仍旧在不断收集利玛窦及其后继者耶稣会士的信件、乃至接收了许多来自东方的典籍,从而获知了大量知识与科技,这点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无法否认。

梅森神父可不是一名普通的教会神父,他是一名“杰出”的方济各会修士,主持着一个远程科学沙龙,——他与欧洲各地的科学家保持着通信,而且会把各方面寄来的信件誊写、转寄,这为他赢得了“欧洲邮箱”、“有定期学术刊物之前的科学信息交换站”的美誉。

由梅森神父在家组织的每周一次的数学沙龙,邀请巴黎数学家笛卡尔、费马、罗伯瓦、迈多治等学者,轮流讨论数学、物理等诸多问题,一度被誉为"梅森学院",后来成为巴黎皇家科学院的雏形。

后来的巴黎皇家科学院

中国网友也不是好欺负的,专门整理了一份与此相关的欧洲大师的名单


没办法,为了把问题搞清楚,也得一个一个考证过来。

17世纪的法国数学界,梅森神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通过组织沙龙和秘密旅行,他同时与三位最顶尖且个性鲜明的同行——笛卡尔、帕斯卡尔和费尔马保持密切而良好的关系。

从未受过正规教育的病秧子帕斯卡:16岁前被父亲禁止接触数学,17岁却突然发表帕斯卡定理。

布莱士·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年6月19日~1662年8月19日),出生于多姆山省奥弗涅地区的克莱蒙费朗,是法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散文家(横跨科学与文学领域哦)。

16岁时,帕斯卡发现著名的帕斯卡六边形定理:内接于一个二次曲线的六边形的三双对边的交点共线;

17岁时写成《圆锥曲线论》(1640),是研究德札尔格(Girard Desargues)射影几何工作心得的论文,包括上述定理。

若只看履历简介,那是多么光辉啊。可是,一旦深入了解其生平,问题和疑问就一个接一个跳出来了。

1646年前,帕斯卡一家都信奉天主教。

注意,帕斯卡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他病体孱弱,三岁时母亲病故。

为了弥补“没有受过正规学校教育”这个明显不合理的漏洞,西方在宣称时将其老父形容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担任政府官员、且受人尊敬的数学家,并宣称他自幼接受父亲的早期天才教育,所以是个早熟的天才。

这位父亲效法“孟母三迁”,为了专心从事教育孩子的工作,在帕斯卡7岁时,辞去了税务律师所所长的职务,带领全家来到了巴黎。

然而,神奇的是,这老爹的履历、教育经历和姓氏家族几乎没有什么资料,只有寥寥几句话,仿佛整个家族都不存在一样。

据说,帕斯卡的父亲(Etienne Pascal)是克拉蒙特飞伦城的一个税务员(没办法,各处资料显示有差异,现在又变成税务员了),当然,前提还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帕斯卡三岁丧母,留下他和两岁的妹妹,还有六岁的姐姐。父亲终生没有再娶,姐姐则遵照母亲生前的托付,照顾弟弟妹妹,直到他们长大。

尽管有家人的照料,但是帕斯卡的健康状况仍旧不容乐观,他体质羸弱,健康状况比笛卡尔还差,医生建议他不要过多地从事脑力劳动。然后,消遣和娱乐居然变成了两贴良药,跳舞、打球、狩猎、赌博成了他的治疗手段。于是乎,他有机会认识赌友并开始研究几率,终成一代天才。

1651年,帕斯卡开始总结自己的实验成果。1654年,他写成《液体平衡及空气重量的论文集》,于1663年正式出版。

此后不久,帕斯卡转入了神学研究。1655年,他进入神学中心披特垒阿尔。他从怀疑论出发,认为感性和理性知识都不可靠,从而得出信仰高于一切的结论。

不知大家看完这段履历有何感想?

创作小说故事好歹也得遵循一下逻辑呀。

笛卡尔身体差,是因为其母亲患肺结核去世,然后把病传染给了他,按照那时的医疗条件,接触过他的人有很大几率也会患上肺结核。而且,肺结核在那时的欧洲几乎是不治之症。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肺结核都属于绝症。所谓绝症,就是没有药物使用,任由疾病发展,绝大部分病人得不到治疗后死亡。全球第一个抗结核药物是1944年发明的链霉素,所以在链霉素发明之前,肺结核确实属于绝症。

笛卡儿出生14个月后,其母亲就因患肺结核去世,并把这个病传染给了他,然而,成人都无法抵抗的疾病,都因此而离世的疾病,笛卡尔居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请问,用的是什么药?

好,姑且就算笛卡尔成功地逃过一劫,那帕斯卡的健康状况比那时身患绝症(肺结核)的笛卡尔还要差,那身体状况得多差啊?还爬得起来吗?能喘上气儿吗?

医生都说了,体质太差,还建议不要多动脑,结果呢?医生又建议靠消遣和娱乐来治病,跳舞、打球、狩猎、赌博都成了治疗手段,这是什么样的反逻辑医生?

有资料显示,帕斯卡的父亲为了让儿子专心学习拉丁文,16岁之前是被禁止学习数学的。

一个在16岁前压根儿没有接触过数学的孩子,就因为在16岁那年跟着父亲去了一趟梅森修道屋,回来后就立刻了“帕斯卡定理(圆锥曲线定理)”,这种话说出去,谁信?

而且,帕斯卡父亲既然做过税务律所所长,家庭条件怎么也不会太差,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政府官员,换了你,你会让自己的儿子从小不接受正规教育???

病秧子帕斯卡出生于1623年,康熙出生于1654年,他比康熙早了几十年,但在康熙朝刑部审讯传教士时就发现传教士手中只有一本《天学概要》,没有耶经,耶经主体要到1850年左右的墨海书馆才由王韬参与编成,这个帕斯卡提前200年就在读耶经了。

身患绝症、无药可治却硬活着为世界作出贡献的笛卡尔神父

关于笛卡尔的生平,先看度娘的介绍(如下图所示)。

有没有发现神父二字?没有吧?有些信息被故意忽略了。


笛卡尔简介:

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1596年3月31日—1650年2月11日),法国著名哲学家。出生于法国安德尔-卢瓦尔省的图赖讷拉海(现改名为笛卡尔以纪念这位伟人),逝世于瑞典斯德哥尔摩。  

笛卡尔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神学家,他对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将几何坐标体系公式化而被认为是解析几何之父。他与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一同开启了近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向。  

笛卡尔是二元论的代表,留下名言“我思故我在”(或译为“思考是唯一确定的存在”),提出了“普遍怀疑”的主张,是欧洲近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黑格尔称他为“近代哲学之父”。  

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欧洲人,开拓了所谓“欧陆理性主义”哲学。笛卡尔自成体系,融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于一体,在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他又是一位勇于探索的科学家,他所建立的解析几何在数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笛卡尔堪称17世纪的欧洲哲学界和科学界最有影响的巨匠之一,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

以下信息来自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可以清晰地看到笛卡尔是在1606年、大约10岁时进入耶稣会学院。


笛卡尔的所谓名气,其实都是后世附加的。

19世纪,一位来自意大利的伯爵曾从位于法国巴黎的法兰西学院窃走了72封笛卡尔书信。其中有一封写于1641年5月27日,发信地为荷兰的一座城堡,而收件人则是当时居住在巴黎的梅森神父。这封信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漂泊后,最终于2010年由美国哈佛大学交还给了法兰西学院。笛卡尔在信中就一些书籍出版事项向梅森神父进行了说明。

在当时,笛卡尔活得战战兢兢,还很卑微,处处仰仗梅森神父的提携与帮助。这从笛卡尔与梅森神父的往来通信中可以看出来。




没人知道出生仅14个月就被肺结核感染的笛卡尔是如何在没有链霉素(1944年发明)的情况下成功活下来的。

这是一个永远猜不透的谜。

但是,为了打开笛卡尔的知名度,西人还是狠下了一番功夫的。比如,他们还特意炮制了笛卡尔与瑞典公主的爱情故事,此事在网上流传很广,蒙蔽了不知多少少男少女。

故事版本大致如下:

笛卡尔一直单身,50多岁时,受邀来到瑞典一个小公国,担任18岁的小公主克里斯娜的数学老师。两人竟然日久生情,彼此产生了爱慕之心。

恋情被国王知道后,国王暴跳如雷,本来是要处死笛卡尔的,在小公主的苦苦哀求下,才只是将笛卡尔驱逐回了法国。

回到法国的笛卡尔对“小公举”日思夜想,写了很多情书,但都石沉大海。聪明的笛卡尔知道,信一定是被“恶毒”的国王拦截了。于是,他写了一封特殊的信,信里没有任何文字,只有一个数学公式:

r=a(1-sinθ)

果然,“不学无术”的国王没有阻拦这封信,小公主拿到信之后,用笛卡尔教她的坐标系的知识,顺利画出了图形。这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心形线” 。


故事的结局并不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小公主收到情书后不久,笛卡尔就病逝了。两人最终还是没能在一起。

这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影响很大,以致于网上流传的着各种版本的爱心曲线。





爱情故事很凄美,但根据历史学家的考证,这个故事根本是后人杜撰的。

笛卡尔去瑞典时,24岁的克里斯汀公主早已当上女王了。而笛卡尔也是因为受不了瑞典的严寒天气,才感染肺炎去世的。


虽然这个故事是假的,但无疑为笛卡尔增添了不少人气,成功地宣传了他的知名度,不得不说,总是套路得人心啊。

曾经,有一个铺天盖地的矿泉水广告,其创意据说就来自于这个故事。这个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还真是令人防不胜防。


梅森神父的神奇履历

1588年,梅森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据说,他从小就表现出热爱和渴望学习的迹象。因此,尽管生活困难,但开朗的父母还是勒紧裤腰带把他送到了当时有名的曼斯学院读书。

16岁时,梅森为了减轻家中的经济负担,决定去免费的耶稣会学校上学,接受亚里士多德主义神学教育。

由此,梅森与小自己八岁的笛卡尔,成为了校友。

1609年,梅森21岁,他独自一人来到巴黎索邦大学学习神学和哲学,获得了索邦大学哲学院长的资格(本来只是来学习的,却当了院长)。

1611年,他前往巴黎Minims修道院修行,在那儿遵守着禁欲主义的规则。

两年后,梅森在讷韦尔修道院教授哲学和神学。在这里教过的一名学生Hilarion de Coste,后来成了他的传记作者。

经过两年的教学,由于梅森业务能力出众,被选为巴黎皇家广场修道院的上级。

梅森提出科学辩论法(证明斗司God的玩意儿能科学?),以证明Deus(斗司,God)的存在并展示其属性。

由于从小没有打牢数学基础,在深入研究数学问题时却无从下手。于是,他开始精心挑选在巴黎修道院相识的贤才,经人介绍,结识了加森迪并成为一生挚友。

1620年左右,当笛卡尔在巴黎长期停留时,交际广泛的梅森,经过巴黎数学家的介绍,重新认识了学弟笛卡尔。

梅森作为学长,一直照顾着笛卡尔,两人不断来往间加深了彼此间的信赖。1628年笛卡尔移居荷兰时,特地委托梅森负责管理他所有的法国信件。从笛卡尔定居荷兰开始,可以说梅森就成为他的最佳拍档。

梅森经常抛出大量数学问题,使得笛卡尔开始了对折射定律的第一个表述,后来将此定律发表在1637年的《屈光度》一书中。

1641年,梅森费劲千辛万苦,才得以安排出版了《笛卡尔的冥想》。出版后,梅森还帮忙汇集了许多作家的“异议”转交给了笛卡尔。

精明的梅森,还助攻他的好朋友费马与帕斯卡同时开拓了概率论这一数学分支。

不止于此,他还常常传信给惠更斯充电音乐理论知识,可以说,是梅森的鼓舞启发了惠更斯的音乐理论。惠更斯原本打算在1646年搬到巴黎接近梅森,以便能更轻松地相互联系。但是,惠更斯直到梅森去世数年后才搬家,所以惠更斯还没来得及见上偶像一面……

不知大家看完梅森的履历有没有疑惑?

一个从小就数学基础就很差的神父,主修也不是数学,居然指导一个又一个的数学大师、物理大师,开拓了概率论、费马定理、帕斯卡定理,还传授给惠更斯“充电音乐理论”,敢问,此前从未有过任何相关系统学习经历、从未有过任何相关经验的神父,怎么就一跃成为了可以“指导”上百位大师、宗师级人物的“大拿”了?

一个资质平平、数学几乎一窍不通的人,居然摇身一变,在指导、鼓励其他学者研究数学的同时,自己也在数学研究领域大放异彩,甚至发表了“梅森素数”(Mersenne prime)

据说,他编撰了所谓的梅森素素列表,其指数高达257。梅森素列出的指数如下:2、3、5、7、13、17、19、31、67、127、257。

为了纪念梅森为“科学”所做出的“贡献”,数学界把 2^n-1型的数称为“梅森数”;如果梅森数为素数,则称之为“梅森素数”。

令人感到惊异的是,梅森对音乐也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据说,他花了大量时间研究声学和音速,并于1636年出版了著名的音乐理论作品《宇宙和谐》【又称《谐声通论》(Harmonie universelle)】。


在西方的宣传中,梅森神父是第一个发布与振动弦有关定律的人:其频率与拉力的平方根成正比,与长度,直径,直径和比重的平方根成反比。

晚年期间,梅森还陆续出版了五篇推广数学科学的论文。

据说,梅森在阅读了伽利略的著作后,坚持在法国出版了伽利略的作品,使得伽利略的想法在意大利外广为人知。

1634年,梅森还进行了伽利略实验,以测试下落物体的运动定律,介绍了他在测量147、108和48英尺高空坠落物体加速度时获得的结果。 (这个时候的欧洲度量衡就诞生了英尺???欧洲统一度量衡,不是19世纪中叶的事情么?)

不幸的是,就在他事业蒸蒸日上时,1648年7月,梅森在探望笛卡尔后病倒了。

“此时,有人(医生)建议他将酒与水混合以帮助他恢复健康,但是他作为神父遵守着戒律清规,于是放弃了这种疗法。在患严重疾病时,可遵医嘱喝酒治病,最终还是不采纳。”

喝酒治病??? 喝……黄酒吗?

后来,由于他的肺有脓肿,找不到外科医生做切口手术,导致病情恶化。

在好朋友加森迪的陪伴下,梅森神父于1648年9月1日在巴黎逝世,此时距他60岁生日仅有8天。

看看,这就是当时欧洲所谓的医学的真实水平。梅森神父可是法国科学院的先驱啊!

一个处处显示蒙昧与无知的地方,所谓科学大神时不时作出荒谬举动,同时却匪夷所思地不断发表一篇又一篇惊世大作,这不是很矛盾吗?

说完了神奇三人组的生平事迹(不是神父,就是教徒),咱们来看看来自华夏的知识是怎么变成他们著作中的内容的。

1608年,利玛窦出版其汉文著作《畸人十篇》,其书名源自《庄子·大宗师》“畸人者,畸於人而侔於天”。

当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后,发现中华文明极为璀璨,就忙不迭学习、翻译中国哲学、科学回欧洲。

作为全身心投入神学研究并借此登上高位的梅森神父不但在没有任何学习经历、没有任何相关传承积累的情形下,突然爆发,在短时间内成为多面手、成为诸多领域内的专家,身兼数学家(初中水平都没有达到就成了数学家)、声学家、光学家、力学家、航海学家等数不胜数的跨学科头衔,怎么可能办到?

这种神奇的景象,时至今日,再也没有出现过,可谓“绝唱”。

从梅森不断收集整理利玛窦及其继任者如龙华民等耶稣会传教士的书信资料就可以看出,他的目的十分明确。

那就是在战乱背景下,尽快招募足够的人手,一起研究、汲取来自华夏的学术精华,集体抄袭,改头换面,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发表各类成果,据为己有。

马德格堡围城战。彼时,战争祸乱欧洲三十年,西班牙曾一度差点打到巴黎

17世纪, 华夏典籍《庄子》和“大一”的概念传至西方。作为欧洲“中国文化中心”的法国,首先接触到了这个概念,于是将其音译为“以太”(法语:éther)。

“大一”是什么?

《庄子·天下》云:“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意思不难理解,大到极点的东西已无外围可言,谓之“大一”;小到极点的东西已无所包容,谓之“小一”。

所以,“大一”是华夏的传统概念。

在其后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中,“大一”出现了同名异义、同义异名的现象,既有名称的改变,又有内涵的变化。

古时,大太相通。大一,即为太一。世间之大莫若天,天外天,无穷大,谓之太一,即宇宙。不仅如此,一乙相通、一壹相通、太泰相通。

换言之,大一在古代还可写作太一、泰一、大乙、太乙、泰乙、大壹、太壹、泰壹。

从涵义的变形上来理解的话,“大一”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是哲学概念,可以是宇宙、可以是天帝、可以是老君,可以是星星、可以是人皇、可以是品行才能,还可以是规律……

所以,当“大一”的概念传至欧洲时,翻译该概念的法国传教士们全都傻眼了。


本来学起来就颇为吃力,这样的涵义和变化,哪能搞得清?

最后,迫于无奈的传教士们只能胡乱理解、强行翻译,秉着对斗司(God)的信仰,把具有至高、东皇之意的“大一/太一/泰一/大乙/太乙/泰乙”降级处理,去神化,仅仅把它当作一个中国人名,按照西方习俗“倒过来”来翻译,就如同“名在前、姓在后”一样,于是“大一/太一”,变成了“一大/一太”,音译过来,即为以太(éther)。

这个单词的法语发音,与汉语相同,就是“一大/一太/一泰/乙太”。

笛卡尔认为以太(éther)是充斥于宇宙间的一种物质,是介于星体运行中的一种作用力介质,遂据此建立了以太旋涡说,并以此来解释日月行星的运动。

彼时,西方认为物体之间的所有作用力都必须通过一定的介质来传递实现,不相信作用力(引力)有超距作用。西人当时还无法理解天体在宇宙的运动形式,所以只能把天球想象成玻璃球,而一颗颗天体就是镶嵌在玻璃球上跟着旋转。

比如,地心说认为地球在宇宙中心,星辰是镶在宇宙玻璃球里的,可以跟随玻璃球的转动而围绕地球转动;

日心说则是把宇宙中心换为太阳,把地球镶嵌在玻璃球上,当玻璃球转动时,地球就跟着玻璃球一起转动,围绕太阳旋转。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荒诞不经的可笑认识,原因就在于梅森、笛卡尔等神学人员的错误理解、错误翻译。

在1644年,在笛卡尔公布“以太”学说前,西方是没有“以太”这个概念和词汇的。

由于“太一”可以是万物本源本质、天地混沌之元气,所以,在所谓的古希腊神话中以太便是充斥宇宙的精灵之气,亚里士多德就说以太是一种组成世界最纯洁的元素,是组成世界的不可缺的物质;

由于“太一”可以是天帝之号,所以古希腊便说宙斯就是以太;

由于“太一”可以指宇宙、万物本源,因此,古希腊就又说以太是青天、是天外天、是外层太空构成星辰的物质;

由于“太一”具有至高之意,所以法语éther源出处的拉丁语aether,便有“至高无上”的含义,指某一组织或领域的最高层、最上层;所以,古希腊还说以太是宇宙的最高处……

当笛卡尔认为宇宙中充斥着“以太”时,梅森的好朋友惠更斯和英国胡克(当时与牛顿齐名)则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倡了“光波动说”,同时坚定认为空间具有无所不在的“以太”物质,以太虽然不为人所感觉,但却能传递力和光波等。

牛顿对此也有不同的理解。他极力否定光波动说,提出了光射流说(即微粒说),其宣称引力是由以太造成的,可以借助以太的稀疏和压缩来解释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牛顿之所以不敢否认以太,是因为他深知,以太概念源自华夏,乃是权威。

综上所述,华夏典籍《庄子》和“大一”概念传入欧洲后,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近现代物理学的发展,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否定和抹杀的铁一般的事实。

梅森修道屋,纵然可以篡改甚至抹去一些历史记录,但却无法合理解释在没有任何积累的情况下科技知识在短时间内突然大爆发的原因,也无法彻底消除众多著作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来源于华夏的蛛丝马迹。


***关注我,关注《昆羽继圣》四部曲,关注文史科普与生活资讯,发现一个不一样而有趣的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笛卡尔   以太   惠更斯   华夏   巴黎   肺结核   法国   欧洲   神父   神童   小孩   神奇   大师   数学   科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