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出生父母双亡五叔养育她读书,晚婚未育收养一女母慈女孝活百岁

作者:张维

人物生平:曾详英,女,1922年10月8日出生,家住重庆市江北区南桥寺金色年华小区。沧桑百年,遍尝苦辣酸甜,一生经历过许多苦难,吃不起饭也要坚持读书,大轰炸下勇敢坚毅背着奶奶躲炸弹,和丈夫婚后家里贫困,再累也要喂养养女长大,历尽坎坷,心态良好,依然乐观生活。

一、苦:吃不起饭也要读书

人生而不过平凡,柴米油盐间饱含着苦辣酸甜,苦的是磨练,辣的是坚毅,酸的是温柔,甜的是幸福。

四季轮回,春华秋实,这位老人一生遍尝苦辣酸甜,历经岁月变迁,百年时光一瞬间。回首漫漫人生路,从青涩懵懂到成熟稳重,再到白发苍苍,人生的坎坷磨练带来了悠长的韵味。

1922 年,时值中共一大召开后的一年,重庆依旧如常,老百姓的生活还很艰苦。曾详英出生在重庆市江北区石子山村,家里就她一个小孩,本该作为独生子女享受父母关爱的她,却依旧食不果腹,衣衫褴褛。

为了生这个孩子,她的母亲难产去世,省吃俭用的父亲也在不久去世,襁褓中的婴儿无知,对于这个世界的辛苦,她还丝毫不知。

父母去世后,本就一贫如洗的家里更添惆怅,孩子到底让谁抚养,这个问题摆在了面前。爷爷奶奶家里只能勉强吃得上饭,爷爷奶奶也在犹豫要不要把孩子送人,但孩子的五叔站出来,毅然决然地抱过孩子。

这个单身的男人,一辈子没有娶过媳妇,舍不得将自己侄女送人,他从爷爷奶奶手中接过重担,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亲生女儿。在那个女子不受重视的年代,曾详英无疑是幸运的,避免了被送人。

童年时期的曾详英,或许是从小没有了父母的缘故,比其他同龄小孩子更加懂事。从小跟着五叔长大,当别的小孩都在蹦蹦跳跳玩游戏的时候,她要做很多活,不仅帮着五叔做衣活,还有家里的大大小小的事。

年纪虽小,但她每天早晨五点半都要起床去给五叔做早餐,早饭后,五叔去山上割鱼草,一担一担挑去鱼塘,年龄尚小的她担不动,便帮着五叔割鱼草。等到农忙时节,要去田间地头干活,还要给五叔送饭。

8 岁之前的她,过的就是这样的生活,尽管清贫困苦,没有父母的陪伴和关爱,但却小小年纪早当家,快乐地成长。

都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观念在当时也深入人心,学校里大多都是男孩去读书,每个家庭都不喜欢女孩去念书,贫苦人家更是不会让女孩去上学。但五叔把曾详英当成了自己的女儿,心疼这孩子从小的困苦,觉得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孩子命运。

在曾详英8 岁的时候,五叔带着她去当地唯一一所学校——石子山翠文小学,但由于家里太贫穷,拿不出学费,学校刚开始是拒绝接受曾详英入校的,但拗不过五叔,五叔向学校提出帮学校厕所挑粪,以此来免除孩子的学费。

因此,8岁的曾详英能够有机会免费读书,即使穷到吃不起饭,五叔也坚持让曾详英读书,这样看来,曾详英一点也不苦,甚至可以说有点幸福。

上了小学的曾详英,平日里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帮五叔做事,只能更加早起,每天早上5 点起床,雷打不动给五叔和自己做早餐,然后背上五叔给她做的布包就去上学。

曾详英家住在山脚,学校又在山坡顶上,每天相当于要爬一整座山去上学,山路又崎岖,通常要绕绕弯弯,而曾详英换熟了上学的近路,硬是每天坚持前几名到达教室。

那个时候的上课条件很艰苦,没有正式的桌椅板凳,没有黑板多媒体,只有先生和一群渴望知识的小孩。没有课本,学生便拿着老师的书誊抄;粉笔不够,老师便在泥地上用树枝丫写字。

上午下课后曾详英就急匆匆赶回家,幸运碰到五权在家的时候,她还能吃得上午饭。偶尔五叔去其他村子里帮别人干活时,她就没有午饭可吃,自己做又得烧柴火,来不及上下午的课,因此,她一般都是空着肚子又赶忙往学校去,只有晚上才能吃上一顿饱饭。

曾详英回忆到这段往事的时候,还习惯性地摸摸自己的肚子,仿佛此时肚子也是空的。饥一顿饱一顿的童年生活,导致了小学时的曾详英瘦瘦黄黄的,还被人打趣儿道“像一棵小树苗儿”,于是她每天除了读书之外,还增加了一项“课余娱乐”,便是跳高,没有绳,便自己假想着手里拿根绳,以此来跳高。

曾详英在当时读的学校,教授的是旧学,只有国语和数学。除了先生课堂上教书,她平时最喜欢读书看报,但她买不起报纸。

她便想了办法,在先生们办公室外的垃圾里,会有日期已过看完的报纸,她每次上完课便去垃圾里翻开那些报纸,拿回家读得津津有味。偶尔运气好的时候,她甚至能捡到一些先生不要的古书,比如《红楼梦》《弟子规》等。

印象中最深的一次,是做饭烧柴火的时候捧着一本《二十四孝》,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导致锅里的饭全部煳掉了,那是曾详英第一次被五叔骂,虽然被骂得狗血淋头,但是曾详英知道五叔不是责怪她读书误事,而是担心她的安全,如果不慎引发火灾,那会给这个本就贫苦的家庭带来更多不幸。

1934年,在读完小学后,曾详英继续在石子山翠文中学读初中,由于她上课认真,也掌握一些课外故事,敢于向老师提问等,成绩一直位于班级前几名,先生也非常喜欢她,认为这个小孩虽然是个女子,但是继续读书,未来一定大有作为。

但是,读完两年初中,准备升入高中阶段时,家里的顶梁柱五叔却因为这些年的辛劳农活,病倒在了田地里。家里没有了粮食来源,为了能让五叔和自己吃得上饭,曾详英决定不读高中了。

但一个女子,也参加不了工作,只能接过五叔肩上的庄稼农田。山上再也看不到那个蹦蹦跳跳上学的女孩,而田间地头多了一抹汗流如雨的身影。

二、辣:我们都要活下去

1936年,对于曾详英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五叔因为扛不过病痛的折磨,离开了人世,曾详英自此没有了报答五叔的机会。

五叔去世后,曾详英再次沦为孤儿,当时的她已经能够独立生活,也有劳动力供自己吃上饭,当时她的爷爷奶奶也逐渐年迈,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五叔去世,劳动力下降。

虽然曾详英从小都知道当初差点被爷爷奶奶拿去送人,但是为了整个家能够活下去,能够吃得上饭,她选择了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曾详英,更加懂事。家里的米,是她走了七八公里山路一步步背回家的;家里的田地,是她挑着扁担,一趟趟来回浇灌的;家里的大大小小,是她起早摸黑辛勤劳动换来的。

幸运的是,第二年同村的一个亲戚给她介绍了一份工作。这个亲戚知道她作为女子读到了初中,当时能够读到初中已经非常厉害了,于是劝她去教书,地点在重庆市广梁坝。

十来岁的曾详英尚且是个孩子,但也需承担起家里的重担,她决定去广梁坝教书,教小学国语和数学。

每天早早地就走十来公里到学生家里,给孩子们授课,在教书的时候自己也能够回忆起那些知识,虽然渴望学习更多知识,但是家里的条件艰苦,无奈之下,能够回忆以往学习的内容,对她来说也是幸福的。

她的学生中有男生有女生,她经常强调“男女都要有文化,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好好读书,努力会有收获”,那个年代的孩子们没有现在的浮躁,也没有现在精彩纷呈的娱乐生活,孩子们除了忧心能否吃饱饭的问题外,几乎一心扑在了学习知识上。

这样简单而纯粹的教书生活让曾详英感到幸福,但这样的幸福也没有持续多久。

1938年的初春,山城还是一个封闭而又偏僻的城市。这座城市时常下雨,天气雨雾蒙蒙。“襟江背岭,浓雾蔽城,易守难攻”,历史,让这座山背后的城市,走上了政治舞台的中央。

重庆作为中华民国战时首都,遭到了持续性的轰炸。日本军部将重庆确定为首要进攻的地方,采用大规模战略轰炸。回忆起那几年,曾详英老人暗自抹泪。

那时候的重庆,依旧雨雾蒙蒙,雾气却不是因为天气,而是来自日军的炸弹。曾详英和其他重庆人一样,对那时的回忆都是如雷声般持续不断的炸弹声,漫天的烟火,仿佛在燃烧,就连夜晚也经常听到炸弹声,睡不敢睡,怕一睡就再也醒不过来。

曾详英的家在山脚下,离市内防空洞非常远,也是因为如此,曾详英躲过了最凄惨的大隧道惨案。

当时,她家房子下有个推洞,崖洞很大,村里人通常都是在此处躲避日军的炸弹。曾详英的奶奶因为腿脚不便,当日军的炸弹丢下的时候,经常来不及往探洞跑去。

当时,日军经常直接空袭市民,给重庆市民造成极大恐怖。也不知道日军什么时候不炸了,有时候警报刚一解除,轰炸机又来了,次数多了、曾详英的奶奶也绝望了,对她说“我活了这么大岁数也够了,应该死了,你们赶紧逃命吧。”但是曾详英未曾放弃她的奶奶,每次都是背起自己的奶奶往崖洞跑。

曾详英经常会在家里把饭煮好,装在盆子里,等炸弹来袭的时候,背着奶奶,抱着饭带进崖洞里吃,这成为曾详英那几年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

轰炸和大火中的重庆可以说是人间炼狱,曾详英亲眼看到自己同村的人被炸弹炸飞,村里的土墙泥巴还沾着人的肉皮,这对于十来岁的曾详英来说,是无法言说的害怕。

背起奶奶躲轰炸,村里人都夸她勇敢有孝心,但她自己知道内心有多害怕,每次手心里都是汗,害怕自己和奶奶就此被炸弹炸死,睡觉的时候也经常被一点声音惊醒。

有一次真正打雷的时候,曾详英以为是日军的炸弹又来袭,赶紧背上自己的奶奶往崖洞跑去。直到现在,曾详英对雷声还一直感到害怕,“雷声”记录了那个年代日军的残暴罪行,血腥轰炸让太多重庆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但曾详英靠着自己的坚毅勇敢,让自己和家人都活下来了,“怕啊,当然都害怕。心里唯一的念头是,一定要让自己和家人活下去”。

这样颠沛流离的生活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大轰炸后整座重庆城到处都是破壁残垣,曾详英的家中也是被炸得破烂,和大多重庆人一样,曾详英一直期盼着抗日战争的胜利,那一年的8月15日,重庆浴火重生,曾详英和村里的村民一起为抗战胜利而欢呼。

三、酸:再累也要让孩子长大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们迎来了幸福的生活。此时27岁的曾详英还未结婚,年龄已大,家里还有爷爷奶奶两位老人,也没办法远嫁,于是曾详英嫁给了村里一名老实的男人。

男人虽然老实,但却身体不好,才二十几岁身体就生了病。夫妻两人结婚一两年一直未生育,村子里一对夫妻家里生了十个孩子,曾详英听说他们要将其中的小女儿送人时,劝说他们不要抛弃孩子,但是那对夫妻家里实在是快揭不开锅了。

曾详英这时决定,自己接手这孩子,就像当年自己被五叔接过手一样,她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丈夫,丈夫也是个善良的人,两人决定一起抚养孩子长大。

在孩子还是婴儿的时候,曾详英扮演了一个“润物细无声”的温柔慈母角色。曾详英没有生过孩子,刚开始也的确不知道怎么养孩子,但是人都是在环境下一步步改变的。为了孩子的营养,她专门养了一只羊,挤羊奶来喂孩子。孩子夜里哭泣,曾详英就整夜没睡,用手轻拍着孩子,哄孩子人睡。

孩子发高烧,她走三四公里路去找老村医给孩子治病。

等孩子稍微长大一点后,曾详英扮演了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严厉母亲的角色。家里条件差,从小她就要求孩子做事,“人必须做事,只有有钱小姐才不用做事”,孩子不做事,会被她打,那个时候的生活困难,但孩子还是很听话,孩子知晓家里生活困难,经常抢着干活。

为了让孩子能读得上书,曾详英和丈夫把一屋子东西都卖了,两人甚至把床都卖了,到后来把门前的门板卸下来,两人睡木头门板。两人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下一代能够多读书,要有文化,尽管两人没有亲生的孩子,但他们把这抱养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疼爱。既严格要求孩子,又温柔关爱孩子。家里有的尽量都给孩子,家里没有的也争取给孩子。

在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逐渐改善,曾详英家中生活条件也逐渐好转,家里一家老小能够吃饱饭。在恢复高考后,曾详英也有机会重新教书,还是教小学,经常拿自己的故事举例子,言传身教,在风化雨,教有自己的学生做友善仁爱之人。

四、甜:新社会生活甜蜜蜜

1985年,曾详英有了自己的孙子,曾详英像其他平凡的老人一样,时常给孙子讲述自己年轻时候的故事,让孩子忆苦思甜。

旧社会生活困苦,没东西吃,她经常调笑自己是“从嫩胡豆吃到老胡豆”,而新社会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人们生活日益改善,吃穿什么都有,衣食住行得到保障。而最重要的一点是,新社会不分男女,男子与女子一样,大家都是平等的,大家都有机会好好读书。

曾详英把家庭看得很重,或许是从小被五叔抚养长大,也或许是当年的《二十四孝》影响久远,曾详英时常给自己的女儿和孙子讲述二十四孝里的故事,叮嘱自己的下一代,“年轻人要努力,以后才能做大事”,强调“孝”让一代又一代传承孝道。

曾详英也要求自己家里吃穿要节约,衣服破了用针线缝缝补补又拿来穿。自己女儿爱美,买了新衣服就打算扔了旧衣服,但曾详英都是把旧衣服拿来改改自己继续穿。

曾详英平日里的生活有自己的习惯。早上一定要吃一个水煮鸭蛋,中午吃七八分饱,晚上不吃饭。每日必须要坚持泡脚排汗,揉搓双脚,捶打脚底心,还要蹬脚,用双手当作梳子梳头发和揉头皮。

也不想过去那些糟心事,所以心态特别好,对待生活乐观向上。曾详英的坚持得到了回报,她的身体一直很健康,除了现在记忆不太好,其他方面都比同龄老人看着年轻。

曾详英女儿的亲生父母曾来找过她,想重新认回女儿,她女儿没有答应但也没有拒绝,一直坚持照顾年迈的曾详英,事事不假他人之手。

曾详英常给自己女儿说“你要添福添寿的,我要怎么感谢你,这样照顾我”,其实正如曾详英一直以来给家庭的教育一般,孝是最基本的,正是曾详英年轻时对女儿的细心关爱,把她当成自己的亲生女儿,才有了如今的回报。

人世间最昂贵的东西不是金银珠宝,也不是房子车子,而是善良与爱。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或许因为这样,我们才是独特的个体。对于曾详英来说,人生的滋味,是吃不起饭也要坚持读书的“苦”,是大轰炸下勇敢坚毅背着奶奶躲炸弹的“辣”,是再累也要喂养养女长大的“酸”,是新社会生活后甜甜蜜蜜的“甜”,正是遍尝这苦辣酸甜,才给了曾译英不平凡的人生韵味。

采访手记

2019 年7月13日下午,太阳炙烤着大地,暑气浓烈。老人和她女儿坐在楼道里乘凉,表明来意后便跟随老人一起进了她家,老人拄着拐杖腿脚不便,笔者提着礼品想前去搀扶,老人却一口回绝,坚持要自己走自己的路。

到了老人家中,仿若回到了童年,棕榈木床和大蒲扇,透露着古朴的气息,听说屋里大部分是老人的陪嫁品,这些年岁久远的物品里承载了老人经历的岁月,在古香古色中听老人娓娓道来。

整个采访过程中,老人传递出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讲到当年读书有多不容易的时候,老人暗自抹泪,重复叮嘱我好几遍:“年轻人一定要努力,要有文化,多读书。”

那个年代的人太明白知识的重要性,没有华丽的辞藻,老人用最质朴的话传达给年轻人最纯粹的大道理。“我只是一位平凡的老人,活得比别人久一点。”

老人一直强调自己是个平凡人,但平凡中也能感受到历尽艰辛挺过来的不平凡。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老人也一直强调旧社会的黑暗痛苦,新中国成立后的美好生活。

老人的故事深深感染了笔者,作为当代青年人,更应该在幸福的生活中继续前行。

资料来源:100个百岁老人的传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8

标签:重庆   日军   炸弹   奶奶   家里   老人   女儿   父母   孩子   幸福   学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