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不入川,女不入藏,老不入广”,是什么意思?考虑很真实

作为历史悠久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蕴含着无数的智慧结晶。

从风花雪月的诗词歌赋,到意义深远的人生哲学,再到柴米油盐的民间俗语,历经时间的沉淀,流传至今的字字句句都是先人们的经验之谈,饱含着他们的人生感悟。

“男不入川,女不入藏,老不入广”便是其中之一,传递着祖先们留给后人的指导与思考。

男不入川,志在四方

川,即指现今以四川盆地为核心的四川省与重庆市一带。此处在古时曾被称为巴蜀,巴山蜀水指的便是重庆的丘陵和四川的河流,山水相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化。

四川盆地四面环山,崇山峻岭使其与外界隔绝,而其内部却江河纵横,土地肥沃,再加上气候湿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同时,四川与中原相距甚远,巍峨的秦岭筑起天然屏障,入川道路之艰险难行,甚至让诗仙李白都提笔写下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传世名句。

如此易守难攻的地理条件,让四川得以远离政治斗争,居住在这里的百姓生活富足,与世无争,仿佛身处世外桃源。

一方面,生于此处的男子在这样安逸的环境中,很容易沉迷其中,浑浑噩噩,致使一生碌碌无为。

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后蜀投降后,花蕊夫人在《述国亡诗》中的那一句悲愤的“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也许就是他们最好的写照。

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其远离政治中心且进出不便,很多朝代都会将犯有过错或得不到朝廷认可的官员贬谪或者流放到此处。

唐朝诗人刘禹锡就曾道“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来表达自己渴望为国报效,却得不到赏识,只能被贬巴蜀之地,在长达二十三年的岁月里始终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孤寂。

因此,“男不入川”往往表达了古人希望好男儿可以志在四方,保家卫国,闯出一番大事业,而非耽于享乐,不思进取的殷切期望;同时也表达了有识之士们希望自己的才华可以不被埋没,抱负能够得以施展的美好愿望。

女不入藏,天高海阔

藏,即是西藏。

蜀道虽难,但走过蜀道后,便是人杰地灵的“天府之国”,而西藏作为古时中原人的禁区之一,不仅入藏之路相比蜀道艰苦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最重要的是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到达目的地,面临的却是更为严酷的生存环境。

首先,作为高海拔地区,西藏空气稀薄,含氧量低,容易产生高原反应,身强体健的男子都有可能胸闷气短,头晕眼花,更何况是体质相对而言较为柔弱的女子。

其次,西藏气候干燥,烈日当空,强烈的紫外线对皮肤会造成一定的伤害,女子的皮肤本就娇嫩,若是长期风吹日晒,必然有所损伤。

最重要的是,在1959年民主改革前,西藏尚处于残酷的封建农奴制社会,被称为旧西藏。

艰苦的生存条件与繁重的农业耕种,使得当地生产更偏向体力劳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男女身体强度上的差异,也进一步拉大了男女社会地位的差距。

古代女子的社会地位本就不高,而生活在西藏的女子,虽然承担了更为繁重的体力劳动,地位较之外界,却更为低下,部分女子甚至沦为了生育工具

彼时的藏族女子每天从早忙到晚,不仅要完成挤奶、做饭、打酥油等劳作,还要照顾老人小孩并操持其他所有家庭琐事,往往是家里第一个起床又是最晚入睡的人。

即便如此,旧西藏的制度与传统始终将女子视为最底层的存在,她们的辛勤劳动不被尊重,努力付出也得不到回报,终其一生都只能被束缚在这个地方苦苦煎熬

因此,“女不入藏”不仅是外界的长者对自家女儿的忠告与警示,更是无数藏区女子的心声,在各种痛苦绝望的时刻,或许她们也曾在心中祈祷来世能够生于藏区之外,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老不入广,乐天知命

广,即是现代的广东,古时则多指岭南地区,多山林,多湿热,多毒虫,民间传闻那里有一种可怕的气体——瘴气。

这种气体会引发人体不适,导致很多疾病,正是它的存在让岭南被称为“烟瘴之地”,成为了中原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不毛之地。

唐宋时期,朝廷常将犯错官员,文人等贬谪到此地,岭南逐渐成为了流放之地,其中唐代被贬至此处568人,宋朝470人,古代著名诗人韩愈、柳宗元、苏东坡都曾被贬岭南

瘴气横生加上路途遥远,无论是被流放的犯人,还是被派遣的官员,体质稍弱者,甚至可能在半路上就一命呜呼。

这样的环境即使是正值壮年的官员都无法承受,何况本就身体孱弱的老人,若是去了,真可谓凶多吉少。

此外,古时的岭南属蛮夷之地,贫穷落后导致物资匮乏,强盗横行,生活在这里的百姓朝不保夕,对于本就需要休养的老年人而言,这里绝不是一个适合生活的地方。

即便是现在的广东,作为中国的第一经济大省,虽然交通、物资等问题早已不复存在,但是为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凡事都追求高效,因此整体生活节奏极快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老人学习并接受新信息的能力日渐下降,很难跟上如此快节奏的生活。

于是当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养老之处时,广东并不是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选择。

因此,“老不入广”表达的是古人希望年长者可以在人生的后半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节奏更慢,更舒适的地区居住,过上更悠然自得的生活,颐养天年的美好愿望。

“男不入川,女不入藏,老不入广”这句古训能够口耳相传至今,必然是有一定道理的,纵观这三个地区不难发现,古时它们都与中原地区有一定距离,有的甚至可以说非常遥远。

一方面,单一有限的交通方式限制了人们的活动范围,与政治权利中心之间的距离便显得格外重要,距离越近往往发展越好,经济贸易更为繁荣,自然更能让百姓安居乐业。

另一方面,古人改变环境的能力无法与现代相提并论,因此只能更多的去适应环境,或者选择更适合自身情况的地区居住。

时移世易,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先进的科技、坚固的建筑、便利的交通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选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个地区早已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

曾经的四川、西藏与广东早已今非昔比,四川的乐山大佛与国宝大熊猫;西藏的布达拉宫与纳木错;广东的丹霞山与清远连州地下河,每一个都足以吸引人不远千里,只为一睹风采。

希望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在闲暇之余四处走走看看,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体验各地的风土人情,晓看花开花落,暮望云卷云舒,踏着自己的节奏,度过精彩的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多山   原人   瘴气   天府之国   蜀道   西藏   古时   岭南   广东   古人   官员   节奏   女子   真实   环境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