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冲破大环境的惯性,才能走出个性化的教育道路

本文看点:

有些人的生命没有风景,是因为他只在别人造好的,最方便的水管里流过来流过去。你不要理那些水管,你要真的流经一个又一个风景,你才会是一条河。

——蔡康永


成为勇敢的父母,需要视野、需要决断,在一个拥有文化学者职业背景的父亲眼中,做父母也需要正视自己的偏见。


用他的话说:小孩特别容易对某些事情产生热情,但是难的是理解这个事物的深刻性,这或许是比较喜欢文学的他,为我们的教育带来的一种警醒。


以下内容来自郝景芳与苗炜老师直播对谈精华。


系列直播完整直播回放,可以关注视频号-在「直播回放」栏查看。



郝景芳:

最近我一直在听苗炜老师在三联中读的音频课。苗炜老师是一个文学思考很深,并且看事情很通透的一个作家。他也是文学评论者、研究者,他有一个6岁的孩子,对孩子的教育也有一些想法,文学经常会写到这个世界不如意的地方,所以比较喜欢文学的人,很多时候看待这个世界相对会没那么乐观。


和一个对于文学有深耕和研究的文化人去聊一聊孩子的教育,也许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一样的视角。苗炜老师曾任三联生活周刊主编,也把三联生活周刊带成了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最有品位、最有品质的文化周刊,是我非常钦佩的一位作家。很高兴能和这样一位写作界的前辈去聊聊阅读与写作、阅读与文学的一些话题,苗炜老师也可以介绍一下这些年的工作,以及在做的一些事情。


全职奶爸的心声:带孩子挺累的


苗炜:

这些年最主要在家做全职奶爸,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陪小孩看书,看孩子,看着孩子一天天的成长,也就是所谓高质量的陪伴,也是一份全职工作,但要求特别高,很累。


郝景芳:

特别感谢苗炜老师,身为全职奶爸,表达出你的内心,同时也表达出了很多全职妈妈的心声,苗老师可以分享一下带孩子的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和教育的想法。前两天我问您,咱们聊点什么,当时您跟我讲说现在没什么想表达的,是不是觉得在我们大环境底下找到自己的受众或者听众愿意听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所以越来越不想对外表达了?



小孩子的绘本里,大有学问


苗炜:

我觉得这两个是一个比较,那些交流都不如跟小孩交流。因为孩子一直处在求知的过程中,小孩六七岁时,如果你把六七岁小孩的兴趣仔细去钻研下,就会发现这里面学问特别大。就拿我陪我家孩子读绘本这件事来说,要想把那些绘本全部看明白,至少需要2个月的时间和持续的专注力,这是很大的工作量,而且不能有任何轻慢的态度。


郝景芳:

原来苗老师跟孩子一块看绘本这么投入,的确绘本里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现在很多知识大咖,想写点科普书给成人,结果成人根本不看,只能以绘本的方式写给小孩去看。所以现在童书的内容都很丰富,也很优质。通过陪伴孩子读书,有什么新的体会和想法呢?


苗炜:

是的,现在比较流行的家庭图书馆,把家里面最重要的位置布置成书架,而且都是大开本的书,都是给孩子看的,也能理解,大人每天工作之后回家再陪孩子,的确特别累,没那么容易。


郝景芳:

对,确实如此,因为工作压力太大,回家就想找个方式去解压。但对于孩子的期望又非常的高,期望他学习成绩又好,又博古通今,苗老师,您对这个怎么看呢?


不要活在别人设定的程序中


苗炜:

我觉得大家的期望没说到点子上。比如你回家打游戏、看剧,都是活在别人的设定的程序中,对孩子最大的期望,应该是让他不要活在别人设定好的程序中。只有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想清楚,不是要让孩子认定他的程序设定是什么,比如他有好奇心,他要有,想做奖赏回路更长的事情的动力。期望跟家长的时间投入和思考水平也有特别大的关系。


郝景芳:

苗老师是一语点破梦中人,我们平时就是生活在别人设定的一些程序里。每当教育局教委出一个考试新规,会有很多人去解读如何战胜别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在研究别人给自己设定好的程序。所以刚才苗老师讲先让家长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那么沉迷,而是去思考这游戏规则到底合不合理。


我们做童行书院,经常说我们要做不焦虑的父母,要让孩子看见更大的世界。这是我们做童行书院的一个原则。但也有很多人说这不切合中国的教育现实。那苗老师是怎样看待这个考试的程序,孩子又该如何去面对这样的一个现实?



选择相信什么,需要自身的决断力


苗炜:

你说的对,任何事情在它的初期,都会被别人认为不切实际。比如有一项研究表明, 8点半上学的孩子,考试成绩比 8 点上学的孩子好,所以到底是相信科学数据,还是相信自己的观察,你要做出一个决断。


郝景芳:

苗老师说的很好,就像有时候我觉得小孩学校的作业全都是重复练习,我就会做主让少做一点,多看看课外书。但是多数父母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这样的认知,也会面临着很大的社会压力。担心孩子没按老师要求做,在学校里面吃不开。那苗炜老师你是怎么来看待,面对社会压力,有这样认知的家长该怎样去应对?


苗炜:

马克吐温说我从来不让学校干扰我的教育。这句话特别重要,但是能践行的比较少。我就觉得如果一个认真的家长,要对学校要把什么东西交到你孩子的脑袋里面,有一个充分的认识,这个叫知识的权利。


在小孩的智力生活中停留久一点


郝景芳:

我自己是觉得现在还是把孩子都送到学校里面去,而不是让孩子在家上学。苗老师,你考不考虑将来有一天,也许这个孩子在学校里面,跟老师很多冲突,你干脆让他在家里面接受家庭教育。这里面其实确实存在一个问题,知识分子这套脉络是一直都有传承的,一些问题知识分子都想到过,但是大众还是按照社会的一套模式去运行,所以知识分子自身就会面临是让孩子投入到里面去适应社会规则,还是把孩子单拎出来自己教他,苗老师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苗炜:

肯定小孩还需要上学嘛,但是要对老师在学校怎么教的,有充分的认知。我看了一本美国数学教授伍鸿熙写的《数学家讲解小学数学》,我一下子特别理解他讲的那种连续性概念,比如里面它提到了最小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你从数学概念上你是理解不了的,我们做分数加减法的时候,不都是要有最小公倍数?伍老师说你小学的时候最好不要去讲最小公倍数,因为小学数学概念上是根本理解不了的,所以在小学做通分的时候,你就俩分母相乘就完了。


举这个例子就是说,家长要对老师教到小孩脑袋里边的这些东西,有充分的认识。要在小孩的智力生活中停留的时间长一点,你才能够在小孩的精神生活中停留,不然他懂的你不懂,他就没有必要听你的。


郝景芳:

苗老师太厉害了,我就是一个海淀妈妈,刚才那本书我以前也听人推荐过,但我还没有读过,也一直没做过这么好的笔记。我觉得您其实是一个很负责任的家长。


确实是,如果父母能够更理解孩子学到了什么样的内容,下一步可以往哪成长,就更能够针对性地帮他解决困难。还能够很大程度上回避很多亲子矛盾,您讲到其实特别希望孩子将来走理工科的道路,不是那么希望孩子将来走文学道路,您对于孩子未来预期方向是怎么想的?



个性化的教育,来自家长


苗炜:

就我的读书经历来说,上中学的时候,我们班前几名都是上的清华,像我这样的学习比较差的人就想着学文科。那时候就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特别是几年前那种相对开放的时候,你掌握了一些东西,可以在这个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找到工作,但如果你学文学,你的适应性就差。我们用自己的人生为参照,反正觉得学文学是没什么出息,最好就别学。


所以我觉得教育孩子是天底下最自私的一件事,当这件事一旦自私了,就没有什么对和错。一个学校再好,他也是一个工业化的学校,没有什么个性化的想象,如果有什么个性化的教育,只能是靠家长。


郝景芳:

对,就像苗老师刚才说的,任何事情一旦涉及到偏见,也就是仅代表个人观点。因为只有你意识到自己说的是一个人化的观点,是一个偏见,你才会意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在教育孩子的这件事上,你有你的偏见,孩子有他自己的想法,这样你也能接受。


苗老师,如果下一代的这些孩子们,和我们这一代完全不一样的生活观念的时候,比如你的孩子他想做文学,你觉得这个事情是虚无缥缈的,还是你觉得任由他去?


好奇很宝贵,

但理解事物的深刻性也很难


苗炜:

我和我的孩子还没有到发生矛盾的这一步,也不好说会怎么样。但是小孩的这种好奇心是特别重要的,如果他能够感觉到什么东西在召唤他,或者是有一种使命感,我觉得是特别了不起的事。只要他愿意对一个事情有热情,就应该给他引导,这个是没问题的。小孩特别容易对某些事情产生热情,但是难的是理解这个事物的深刻性。我觉得有时候我们国人对科学没有认识,就在于他没有认识到科学的那种伟大和深刻,那个激动人心的内容。


郝景芳:

刚才苗老师讲到特别重要的地方,就是如何从表象底下看见真正深刻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个文学的表象、好莱坞电影的表象、动画的表象、科学化学分子式的表象、物理的表象等等,但所有这些都是肤浅的表象,真正深刻的是道理,是奥秘,是我们这个世界本质的那些真相。当你理解这些,会有一种更深的发自内心的令人震颤的快乐,但真正能够往这一层去思考去想的人本身就特别少。


我在这里面稍微的给我们自己打一丢丢的广告,童行书院给6- 9 岁的孩子,做的时空之旅APP课程,里面就有包含生物的、化学的、工程建设的很多知识。我们把课程框架分为四个板块:世界的起源、构成、演变,最后一个版块叫future。



各色表象底下,藏着世界本质的真相


如果理解了我们是怎么构成的,是如何演变的,就会去想我们以后要向哪里走。为什么我们当时要搭这么一个大框架,要从起源构成、演变未来,去拆解当前的所有学科,把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天文,什么绘画、美术、音乐,我们全都放在大框架底下。因为我们会觉得这些学科的知识点它是表层,但是在学科知识点背后,应该是有共通的东西,就像构成所有的这些万事万物都会要有一个它的结构。


郝景芳:

我前两天看了一本关于混沌数学的系统性理论。书中提到一种鸟,冬天会成群结队的往一个地方飞,科学家去研究:这些鸟儿怎么知道他冬天要往哪飞?它怎么知道路线是怎样的?在行进的过程中,整个族群在天空中的结构是怎样。科学家们研究的是背后的抽象的规律,研究它背后的数学原理。


你会发现,鸟儿的飞行和水到冰到水蒸气的变化,和磁力的变化,本质上是相通的。而这些相通点都可以用基本的规律、基本奥秘、基础数学去思考,所以真的是非常非常神奇。


当你开始理解这些本质相通的东西,找到这个世界所有的纷繁复杂背后底层的东西,你将会体会到大自然的奥妙,感受到一种最深刻的趣味。这就是苗老师刚才讲到的,自然科学里面,你不要把造一座桥就当成造一座桥,你要去思考:什么样的结构能够真正的穿越风雨。从桥的结构,又能引申到很多其他的结构,这个过程真的是奥妙无穷的。


我们经典之旅的课程里面,也讲到门捷列夫怎么发现元素周期表规律的。其实元素周期表不太重要,重要的是门捷列夫当时怎么从复杂的世界中,发现万事万物竟然能用一张表的规律去总结世界的千变万化。在它的基础之上,后面人们又发展出了量子力学。



对事物理解的深刻性,

能通过后天培养吗?


郝景芳:

苗老师,但是能够理解这些深刻性思想的,或者是可以把事情从表层往底下深入一些的人,确实是不多的。您觉得这个东西是可以教育出来的,还是天生的?还是说这种深刻性是可以通过阅读、熏陶等等,让他开始往这个方向去思考?


苗炜:

肯定是能教出来的。我发现是在十八九岁,特别是青春期过后,要进入成年期的时候,是特别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个时候,告别孩子时期,进入成人世界,是一个很大的坎。很多对社会更为深刻的理解,都是在这个阶段发生的。这个年龄段的认知的变化,是一种被迫的。孩子会感觉我还没调试好,就要进入到生活中。这可能表现为求学的压力,或者工作的压力,我要养活我自己的压力,它实际上都暗含着一种:我要进入一个新世界,我不知道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是什么,怎么突然就进来了的这种惶恐。


所以,那个时候他会发现,原来自己的一些想法都太浅薄了。有时候不管父母怎么说,他都没有感觉。在十八九岁的时候,突然有特别特别强烈的感受。这个世界,总会让你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残酷和深刻。


但是我觉得,阅读或者旅行,带着孩子出门,还有家长跟孩子的谈话,都是在告诉他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是什么,在帮助他理解这个世界。最好是一以贯之的,你不能在年轻的时候告诉他世界美的像个天堂,等他十八九岁的时候再告诉他:不是的,世界很残酷。


鲁迅就特别认真的强调过批判过。他有篇文章叫《论睁了眼看》,讲的是隐瞒和欺骗。我们很难克服自己身上的瞒和骗,对小孩的哄骗,自欺欺人。所以先停止自欺欺人,任何深刻性的东西,都不可能建立在不诚实上面,应该坦诚的面对孩子。


郝景芳:

我特别能理解。前一段时间我跟别人聊到儿童和青少年文学与成人的文学作品有什么区别?我说,儿童和青少年文学经常是把好的东西归到一部分,把坏的东西归到另一部分,好的就是奥特曼,坏的就是小怪兽。所以你会看到儿童和青少年文学里面会有一些英雄主义的、理想主义的部分,包括一些武侠小说还是非常非常理想主义的。那些贪婪的、残忍的、欺骗的,不合法的、不人道的,都归到坏人身上。好人就是善良、正义、诚实的。


而什么是成人文学?成人文学就是我们所说的宫斗与权谋,我们各为其主,各自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勾心斗角,做一些不法的利益的交换。各种各样的理由和借口,最后会导致所有人都是一个相互残害的状态。


我们在童年,在青少年期间会觉得奥特曼是好的,小怪兽是不好的。但是到了成人的世界里,不管是文学还是影视作品,其实是:奥特曼相互之间也是为了权利可以不择手段的去害人,奥特曼也可以欺骗,也可以虚假。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承认自己进入到了一个灰色的世界。你想在这个世界生存,你也就只能是灰色生存。


很多人在从童年到成人的世界的过程中,就像苗老师讲的,童年时没有人跟你讲现实,成年时又没有人跟你讲理想。所以在童年,你并不知道社会的现状,而到了成年以后,你又不能够去保留那一点点唯一的一点点光明。



如何给孩子讲述世界的真实?


我会觉得,比较早的认清社会的现实,到了成年阶段,还会有一点点自己的光明。但是说实话,一以贯之是比较难的。我们很难给孩子去讲述这个世界的真实。我也不太知道到底要怎么给孩子传递这些信息,苗老师会有这样的一个困惑吗?


苗炜:

40岁以后会发现,我以前理解的文学都太肤浅。我20多岁的时候也会发现,十几岁读的那些故事太肤浅太错误。但是科学很少出现这问题。小学时候学的科学,它还是科学。


十几岁的小孩看到的很多文学作品是虚构的,这就是为什么我希望孩子多花时间学知识,少花时间看哄你开心的东西,比如电影、电视剧等等。


但觉得,很多事情没有窍门,需要耐心。我们教小孩的那些品质,都是我们几千年来世界上最认同的品质。比如不说谎、诚实做事、有耐心、有恒心、要努力、不要强调天赋、要独立。这些是经过时间检验,公认最有价值的一些品质。这些品质,大人很多连自己都做不到。如果大人能做到,你诚实、耐心、努力的陪伴孩子、教育孩子,就很好。


从小孩上幼儿园到他上大学,差不多15年的时间。所以,育儿这件事情,你得把它当成一个为期 15 年的事来看,而不是我今天陪你看书看了一小时,就自我感觉我这爹当的很好。耐心的把陪伴孩子这事儿慢慢干下去,而不是报着一个期望孩子将来多么有出息的心态。我陪伴孩子的时候,做的这些育儿笔记,并不是期望他将来多了不起,而是我本身对这些知识也感兴趣,所以借这个机会来重新学一遍,也不太功利,耐心特别重要。


郝景芳:

其实刚才说到,很多东西是不是哄孩子玩的。我觉得,如果父母相信做人要诚实,可能孩子到某一个人生阶段,被这个社会所欺骗和毒打的时候,会觉得父母跟我说的做人要诚实,全都是哄小孩的,社会根本不是这样。但是其实你会发现,如果父母从来没有过这种价值观,可能孩子直接就沦陷了,认为别人骗了我,我也应该骗人,这个社会就是相互欺骗,相互伤害的。


但如果父母笃信做人应该诚实,应该真诚,应该努力这些价值观,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到了某一个人生阶段,他会进入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阶段,他会认为哪怕这个世界充满欺诈,但我还是愿意相信诚实和真实的价值和意义。#教育#





孩子成才与否,不在于一时的成绩,而在于从小培养的价值观——它来自于父母的耳濡目染。


家长们,当你们还在计较某次得失的时候,往往正在让孩子变得浮躁、麻木、空洞……


你真的看到自己孩子了么?蹲下去听他说的话,带领他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了吗?


孩子成才与否,关键在于他独立思考的能力,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高纬度的认知、勇于尝试的自驱力……


这些也是通识教育可以带给我们的。


如果您想要了解通识教育是如何激发孩子学习和自我成长,欢迎1元体验童行「共学营」



互动话题

读完了本文,你对孩子的教育有什么新的感悟或体会吗?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如何搜索文章

在公众号文章列表页面,点击右上角处,输入关键词,可搜索过往文章。


拓展阅读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tianxiaotu@tongxingschool.com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深刻性   这个世界   表象   惯性   小孩   道路   事情   父母   东西   老师   孩子   环境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