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昭宗刚要去上早朝,太监:太子已登基,你还是老实待着吧

唐朝是一个为人传诵的朝代,很多君王的故事都为人熟知,尤其在唐玄宗即位后,唐朝的盛世之风达到了顶峰。唐代诗人杜甫就在《亿昔二首》中描述过开元盛世之时家家户户粮仓丰实,国家昌盛至极的景象。

正所谓盛极必衰,后人们会称颂缔造唐朝盛世的帝王将相,而大多数亡国皇帝会被人诟病,当我们细细去研究唐朝灭亡前的唐昭宗,他真的那么不堪入耳吗?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这位在位仅仅16年的皇帝都做了什么吧。

李晔崎岖称帝路

唐昭宗初名李杰,即位时改名为李敏,后又改名为李晔,为唐懿宗李漼第七子,唐僖宗李儇之弟,咸通八年(867年)生于长安宫,是唐朝的第十九位皇帝。相传唐昭宗攻文好书,十分注重儒学之术。

在唐僖宗即位之后,对唐昭宗十分疼爱,广明元年(880年)因为黄巢起义军直逼长安城,无奈唐僖宗只能偕弟逃往南方成都,李晔也是非常争气,无论唐僖宗去哪儿,都是密切随侍左右,唐僖宗非常信任他,也让他参与处理一些军机要务,众人也都十分赞赏他。

文德元年(888年)唐僖宗危在旦夕,文武百官都觉得唐僖宗的皇子太过年幼,尚不能即位,遂力荐唐僖宗另外一个弟弟李保为皇帝,只有当时的大宦官杨复恭请立当时名字还叫李杰的唐昭宗为帝。

众臣自是不服,但是唐朝晚期已是宦官当道,杨复恭手握兵权,当天就派中尉刘季述,率禁兵迎入李杰,安置在少阳院,说是迎入,实则是将其控制住。随后由宰相孔纬,杜让能带人去观察,群臣也见其体态端正,样貌明朗,英气逼人,都觉得有正龙天子之兆。

加上杨复恭巧舌如簧,又手握重兵,群臣再也没有理由反对,杨复恭很快便笼络了一伙大臣偏向自己。

唐僖宗弥留之际已无法说话,稍一示意,便被解读成了皇帝遗诏,就这样李杰在唐僖宗的灵柩前即位,随即改名为李敏,几日后又改名为李晔,至此唐昭宗开始了君王之路。

可杨复恭为什么要执意立李晔为皇帝呢,难道仅仅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权力吗?断非如此,吉王李保的贤能重臣有目共睹,倘若一个杨复恭不了解不好控制的君王称帝,那么自己手中的权力是否会受到威胁?但是李晔就相对容易控制得多,且李晔向来儒雅,与杨复恭的相处还算和谐,杨复恭选择了对自己威胁最小的李晔。

李杰、李敏、李晔,唐昭宗名字经三次更改,昭示着他地位的变化,带着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唐昭宗的改名经历,可能觉得有点难以接受,名字真的那么重要吗,真的能代表那么多吗,这个过程,看到了唐昭宗在即位之前就是面临被众人控制的一个局面,从他的改名经历中就会看到接下来事情发展的影子,他的一生注定是要过得束手束脚,内忧外患的。

宦官当道险丧命

据史料记载,在有一天早上,唐昭宗照例起来上早朝,吩咐身边奴婢洗漱更衣,正等他要出门时,被当朝手握兵权的大宦官对他说:“太子已经登基继位了,您还是回去呆着吧。”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众所周知,晚唐时期宦官拥兵自重,尤其是扶持唐昭宗上位的杨复恭。唐昭宗即位之前,唐僖宗一直依赖宦官田令孜,但是一直跟随在唐僖宗身旁的李晔深知这样做的后患,故其上位后要处理的第一件事便是收回中央的权力,夺回宦官手中兵权。

为此,唐昭宗一开始采取敌不动我不动的策略,表面维持和杨复恭的关系,朝堂上的政事都与大臣们商议,尽量回避杨复恭等人,以此来慢慢地限制宦官。

唐昭宗性格一向儒雅,不愿与谁撕破脸皮,但经过一件事之后,唐昭宗下定了要坚决铲除宦官的决心。

昭宗的舅舅王瓌一心想出任节度使,唐昭宗作为一国之君这点权力定是有的,又何况是自己的亲舅舅提出的请求。怎料杨复恭从中阻挠,王瓌没有成功出任。后来杨复恭又怕王瓌与自己争权夺利,又赞同王瓌出任节度使,后在其出任节度使的途中派自己的党羽让王瓌乘坐的船只沉入河底,致使王瓌一家无一人生还。

后来,唐昭宗得知舅舅的死竟是因为杨复恭,这次他再也忍无可忍,唐昭宗无论是因为杀亲之仇还是权力争夺,都要将杨复恭铲除。

宦官杨复恭在各地都有亲信,收养上百个义子,唐昭宗收复了杨复恭的干儿子杨守立,昭宗使用离间计破坏其父子之间的关系,使其互相猜疑。

至此,唐昭宗和杨复恭的对立关系从冷战变成热战,杨复恭写信给他各地的儿子,告诉他们:不必忌惮唐昭宗的势力,我在各地都布置了兵力。让他们占山为王,不要向朝廷进贡,经过各方势力的牵制,唐昭宗也于大顺二年夺回了杨复恭的兵权。杨复恭隐居深山时仍在积极联系各地的干儿子,让其中一个杨守信要屯粮练兵,随时准备对抗唐昭宗。

昭宗时刻等待着最有利的时机,早已将这些年来搜集到的杨复恭的罪证备好了,正值此杨复恭佣兵谋反之际,把消息一并公布天下,使之臭名远扬。随后派杨守立等人带兵前去逮捕杨复恭。杨复恭让其家眷拒不从捕,杨守信带兵前来助战,双方大战一天一夜,杨复恭这个老奸巨猾的东西见胜算不大,便开始逃命,直奔兴元。

杨复恭到兴元后,纠集党羽,向朝廷开战,昭宗这时借助了各地节度使的力量,来和杨复恭对抗,此次清除宦官之战持续了一年之久,到了最后宦官杨复恭的军队被陇右节度使李茂贞打败,在垂危之际仍然选择了逃亡,很快即被捉,当即被斩首。

在铲除杨复恭之后,杨守立也失去了利用价值,也被斩杀,经过多年的战斗,唐昭宗终于铲除了原本在宫中的内忧,拿回了权力。

但是好景不长,大宦官杨复恭被铲除之后,还有一大宦官刘季述。

光华三年,有一日,唐昭宗到皇家禁苑打猎,打完之后,遂去休息,宦官刘季述趁唐昭宗睡着之后将其软禁,这时便有了开头的那一段对话。随后又同当朝宰相说,皇帝陛下整日这样不顾朝政,奢靡至极,独身尚不能修,又谈何治理国家呀,我觉得啊,就应该立太子为帝,这样才能重回往日盛世啊!

此时刘季述早已挟持太子李裕,威胁文武百官签下了让位诏书,这时唐昭宗已被囚禁在寝宫中,所有人都无法接近。

当时的左神策指挥使孙德昭决心要把唐昭宗救出来,因为宦官当道大家都不想再看到,孙德昭在一日刘季述准备上朝时将其直接斩杀。遂唐昭宗恢复帝位,但是经过这些事情,唐昭宗刚建立起来的威严,又在这次事变中消失殆尽。

唐昭宗的内忧外患16年

只是铲除宦官便动用了唐昭宗的大部分兵力,但是在铲除宦官之外,更有强大的外患等着他,唐昭宗在讨伐西川和晋藩中都接连失败。

其中的利害关系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得清的,唐昭宗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当时情况的复杂都是导致削藩失败的原因。

李茂贞自觉在铲除宦官中劳苦功高,在一方势力中拥兵自重,动不动就向唐昭宗讨赏,并且开始关心起朝政。

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增加扩大,失势的唐昭宗也是力不从心,地方势力朱温也成为外患的重要一方。李茂贞和朱温更是朋党之争不断。

此时的唐昭宗被各方势力当成可以挟制的棋子,李茂贞欺辱唐昭宗,朱温将其控制在自己眼下,最后朱温怕昭宗又沦为对手的棋子,遂趁其歇息之时将其杀害。

他,到底是好是坏?

纵观唐昭宗的一生,先是随兄逃亡流离,后被宦官扶持上位,上位后满怀壮志,想要恢复盛唐之势,除宦官削藩镇。他是有所为的,但又不能说有所作为。

当时的唐朝已是岌岌可危,内忧外患,纷争不断,不可否认唐昭宗即位之后也是有过一些功绩的。

面对当时唐朝的现状,唐昭宗作为一国之君,并没有贪图享乐,安于现状,他是不甘于被宦官操纵,被藩镇欺辱的,所以才有了他在众多事件中表现的不够有勇有谋的状况,他并不想这样,可是太多的事情是他一个人改变不了的。

昭宗在位的十六年间,一直致力于解决晚唐的两大难题,一个是宦官专权,另一个是藩镇割据。即位初期,唐昭宗是握有权力的,对于铲除宦官算是道阻但成功了,但是耗费了不少军事力量。

在藩镇割据问题上,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强大的军事实力来与各方势力抗衡,但这正是唐昭宗所缺失的,当时唐朝的现状,各方势力常年佣兵作战,战火时有,青年壮丁被分散在各地,根本无法集中到昭宗手里。

无奈唐昭宗只能利用权衡之术来避免任何一方势力过于壮大,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评价一个皇帝的一生不能用简单的好与坏来评判,唐昭宗的一生是为国奋斗过的,纵然失败了,结果虽然重要,单凭唐昭宗一人也无法拯救濒危的唐朝于危难之中,一个朝代发展至此应该只能通过改革来拯救了,或者是改朝换代!

结语

朝堂之上,各方关系盘根错节,相互牵制,当一个朝代发展超过几百年后,这种关系更是微妙,当身处一种环境中时,便没有一个人可以独善其身,都要被时代洪流所沾染,或多或少,有人用尽自己的一生,有人改朝换代。

面对唐昭宗的故事,不禁反思自己身处的时代,纵使有很多困难,阻碍前进,但是仍要破冰前行,勇于闯荡,努力过后定会有结果。

唐昭宗的一生被太多东西所限制住了,倘若他是一位生于安定年代的皇帝,说不定也会创造大唐盛世,但他也有可能是一个贪图享乐的皇帝,这些都是猜想。但唯一不可否认的是唐昭宗已经用尽了自己能想到的办法,让大唐这个为人称颂的朝代多延续了几年。

对唐昭宗的一生,你是否有什么不同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藩镇   节度使   兵权   宦官   上位   唐朝   太监   太子   盛世   势力   老实   皇帝   权力   早朝   宗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