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军、兴化县的设置、隶属、迁移与裁撤

一、兴化军设置与迁移概况

(一)设置

明周瑛《兴化府志》记载:“四年,太宗阅《泉福图志》,念游洋洞地险,思欲以德化之,乃即其地立兴化县,建太平军,改兴化军以领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游洋发生林居裔领导的农民起义,979年,林居裔起义失败,宋朝撤销游洋镇(属永泰)与百丈镇(属莆田)的建置,统其管辖的区域共计6里,即游洋镇的兴泰、兴建、福兴、浔阳四里和百丈镇的崇仁、安仁二里共六计里,同时设置太平军和兴安县,军治与县治驻地均在兴泰里(今游洋镇游洋村),军署与县署办公住址在今游洋村的衙门里或阙里一带(或集体厝一带),刚设置时一军领一县。宋太宗阅《泉福图志》(泉州福州的地图志),认为游洋地多险阻,地跨两界,民晓勇彪悍,民或未信(还没开化),要以德化之,就改太平军和兴安县为兴化军和兴化县(朝廷诏书下达前的一小段时间转运使杨克让已经呈报设立了太平军和兴安县,等到宋太宗诏书下达到后,正式改为兴化军和兴化县)。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划莆田县的二里(即广业里、紫仁里),仙游县的来苏里,永泰县(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因避哲宗陵讳改名永福县)的永泰里,福清县的清元里(又把清元里拆分为清元东、清元中、清元西三里)共计14里归兴化县管辖,划泉州的莆田县与仙游县归兴化军管辖。兴化军辖莆田、仙游、兴化三县,置军与置县之初,兴化军治与兴化县治均在兴泰里(游洋村)。兴化军初隶属东南路,雍熙二年(985年)隶属福建路。

(二)迁移

在古代,还没有形成以省城为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是以军、府城为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兴化军建立后,游洋一时成为莆田、仙游、兴化的政治、运输、商业、文化的中心。但游洋地处万山之中,“地不当要冲”,位置偏僻,转输财货颇为不便,且山间气候易变,瘴气多发,疫病滋生,导致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迁移军治于平原地区的莆田县城。宋初陈仁璧《兴化军厅壁记》载:“(段鹏)公寻加著作佐郎,恩之优也。且旧军之地(注,指游洋),昼暝,溪流夏寒,屯彼师徒,时多疟疬,旋闻于上,诏移之莆邑,犹虬龙跃渤澥之波,骐骥骋康庄之路”。段鹏“旋闻于上”,得到朝廷诏准,即段鹏经过4年亲身体会,认为军治设在游洋有诸多不便,才把游洋设军治的种种弊端奏闻于朝廷,始得“诏移”之准的。从此兴化军治迁出游洋,兴化县治依然保留在游洋,兴化郡治与莆田县治同处一城。而在莆田筑军城之大小工程,亦皆由段鹏主持。段改都巡检廨署并尚书员外郎陈仁璧旧宅为军治,别立都巡检廨署于子城之西,以便巡警;又建都监于子城之东。军城的子城周长2里零318步,上覆以瓦,环以通衢;同时建谯门于军治之前,以鸣鼓角。这就是最早的兴化郡城规模,现存仅剩“古谯楼”。

宋末改兴安州,元改兴化路,明清改兴化府。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撤销兴化府建制,属南道(厦门),1926年直属福建省管辖,1933年兴泉省,1934年起属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区,至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归晋江专区。1970年6月划归闽侯地区。1971年4月,闽侯地区公署迁至莆田县城厢镇,改名莆田专区,5月改为莆田地区。1983年,撤销莆田地区,莆田县、仙游县两县独立成立莆田市。

二、兴化县的设置、隶属、迁移与裁撤

(一)设置与隶属 兴化县,别称游洋,所谓岩邑也。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游洋发生林居裔领导的农民起义,979年,林居裔起义失败,宋太宗阅《泉福图志》(泉州福州的地图志),认为游洋地多险阻,地跨两界,民晓勇彪悍,民或未信(还没开化),要以德化之。宋朝撤销游洋镇(属永泰)与百丈镇(属莆田)的建置,统其管辖的区域共计6里,即游洋镇的兴泰、福兴、浔阳、兴建四里和百丈镇的崇仁、安仁二里共六里,在兴泰里(今游洋镇)设置太平军和兴安县,一军领一县。不久就改为兴化军和兴化县。第二年,即980年,划莆田县的二里(即广业里、紫仁里),仙游县的来苏里,永福县(今永泰县)的永泰里,福清县的清源里(又把清元里拆分为清源东、清源中、清源西三里)共计14里归兴化县管辖,划泉州的莆田县与仙游县归兴化军管辖。兴化军辖莆田、仙游、兴化三县,置军与置县之初,兴化军治与兴化县治均在兴泰里(游洋)。兴化县下辖永贵乡、武化乡、长乐乡等三个乡,共计14里。

兴化县处闽中山区,“山川清秀,林木蔚荟,民居稠密,地气精灵,而百族殷殷饶厚,故家诗书而户礼乐,虽或僻在万山之中,而人文之盛,于兹独最。”(引自明·周华《游洋志》)。宋代诗人刘克庄《兴化县》诗曰:“绕县百千峰,初疑路不通,居民犹太古,令尹似春风。筝远呼难至,杯寒吸易空,却从归路望,飞榭半天中。”兴化县存在期间被誉为兴化“文献名邦”的“山中邹鲁”,曾连中三科状元 ,宋乾道民谣诗赞:“翀峰龟岭与龙屿,三处山川实壮哉,相去之间无百里,七年三度状元来”。有“瑞云山下出三元”、“四桂联题”、“四童应选”等佳话。”

史家评论说:“游洋蕞尔小邑,然山灵水秀,毓为真林,而豪异之士类不乏人。故大廷首对策者郑侨,礼闱擢上魁者郑厚,九占经魁中九虚之等者郑廷芳,太学第一升上舍之上者薛元鼎,甲第抢名,则陈铸、薛利和、方亚夫、林闶、陈起宗;四联同芳,则方氏叔侄原道、安道、公衮、次皋;其声闻流传者,不可悉纪。昔人谓游洋多名士,岂不信哉!”

(二)迁移与裁撤 兴化县因为没有修筑坚固的城墙,只有简陋的土围墙,1279年,元军进攻兴化县城,遭到兴化县军民的顽强抵抗,游洋人民也付出惨重代价,作家柏杨著《中国人史纲·第二十七章》写道:“像兴化不过一个小镇,上世纪(十三世纪)蒙古兵团攻陷它,全城男女被屠之后,就血流有声。”《元史·第十六》记载:元军攻克兴化后,“巷战终日,斩首三万余级”。元军攻克兴化县城后进行屠城,导致人口锐减,元军攻占兴化县破坏十分严重,导致兴化县城附近生灵涂炭,游洋人口凋零,从此走向衰落。元皇庆二年(1313年)兴化县城搬迁至人口密集的湘溪(新县镇),游洋作为兴化县城的历史至此结束,先后存在335年,后人习惯称之为旧县,雅称之为古邑。兴化县迁至湘溪(新县)后又存在了136年,但“兴化为邑,辟在万山之中,其兴也以礼乐诗书之盛,其废也以礼乐诗书之衰”(萧焕《兴化县兴废客问》)。文教衰,则风俗坏,风俗坏,则人心邪,人心邪,则社会乱。教育文化的兴衰决定了一个地方的兴盛衰亡。由于兴化县地处山区,受元兵蹂躏后,元气大伤,加上伊斯法罕战乱,匪患频繁,社会治安混乱,疫灾虎灾,兴化县的百姓流亡出走者多,人口骤减。明永乐七年(1409年),知县杨武以兴化县地狭里图户数少,经费不支,奏请裁省县丞、主薄两衙(职位),兴化县区划调整为三乡九里(安仁里、紫仁里并入广业里,忆鸾里/安乡里并入永泰里,兴建里并入兴泰里,寻阳里并入福兴里)。由于战乱、匪患、瘴疫、虎灾,人口稀少,赋税锐减,萧敏向朝廷奏表请求撤销县治,明代正统十三年(1448年)撤销兴化县,至撤县时全县只剩461人,300户。福兴里、来苏里并入兴泰里,归仙游县管辖,其分得150户。清元东、清元中里、清元西里、崇仁里并入广业里,归莆田县管辖,其分得150户。其余永泰里划归永福(永泰)管辖。至此,兴化县撤销,先后存在470年。

三、兴化县的区划

宋朝初,即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兴化县设置三乡十四里。

(一)永贵乡:

永贵乡在县西南,管5里,即兴泰里、福兴里、浔阳里、兴建里、来苏里。

兴泰里:游洋镇北部古邑(游洋)、梧椿、石里、双峰、南溪(金石)、惠洋(龙山)、小沽(沽山)、鲤洋(里洋)、打铁宫(桥光)、龟洋(牛洋、湖里)、龟岭(中埕、上埕)等村,石苍乡北部漈坑(济川)、霞湖、老山、高坪(高阳、虺潭、回溪)等村。

兴建里:游洋镇东南部霞峰、鲁头、石山、兴山、河星、龙溪、天马等村。

浔阳里:菜溪乡象星、北象山、溪边、浔阳/菜溪、园宅、黄洋、石满、石峰等村。

福兴里:石苍乡田坑、石苍、王蓬/五湖、石阳、潭头、隔壁等村,钟山镇梅洋、谷目/南刚等村。

来苏里:钟山镇钟山、南兴、西林、新莲、何岭(东溪)、卓泉、湖亭、鸣和、天珠、朗桥、麦斜、香山、南湖、临水、汾山等村。

明朝初年(1409年)并为三乡九里,兴建里并入兴泰里,寻阳里并入福兴里。

(二)长乐乡

长乐乡在县东北,管5里,即清源西里、清源中里、清源东里、永泰里、忆鸾里。

清源西里:庄边镇北部凤际、岫山、吉宦店尾(吉云)、百俊、泮洋等村,大洋乡西部莲峰、凤抟(孝池)、兔洋、凤搏(满长)等村。

清源中里:大洋乡中部昆山、院埔、瑞云、马塘(可山)、车口、瑶山、崇兴等村,新县镇乌石(墘顶)、象洋(张洋)等村。

清源东里:新县镇东部白鹤、大所、大贤、白云、薛洋/泗洋等村,大洋乡东部陈山(杏山)、和陵(大洋)、龙眉(琼峰)、南岭、坂洋、坝头、霞洋等村,东张镇漈头(际山),下庐岭(岭下)等村以及崔后村大山后自然村。

永泰里:永泰县岭路乡寨下、对山、云山、长坑、翀峰陈山头(七斗)等村,一都镇后溪、善山、东山、龙溆龙屿(一都)、普礼、山城等村居。

忆鸾里(一说为安乡里/永泰西里):赤锡乡溪门、念后、蕉坪、东坑等村,梧桐镇的丘演、青溪、长弯、盘富、孚竹、坑头、寨前、厝尾、溪口尾。

明朝初年(1409年)并为三乡九里,忆鸾里并入永泰里。

(三)武化乡:

武化乡在县东南,管4里,即崇仁里、安仁里、广业里、紫仁里。

崇仁里:庄边镇南部庄边、滁州(徐洋)、溪西、松岭等村以及前埔村溪南自然村,白沙镇洋顶、长兴、半岭(白沙)、将军潭(田厝)、澳东、澳柄、龟洋(坪盘)等村,西天尾镇北部沃炳岭(象峰)、林泉(林山)等村,常太镇东北部汀洋村以及山门村后溪自然村。

安仁里:庄边镇赤溪、西音、黄洋、凤冲/黄龙、赤石/尚书桥、走墘、大汾、棋山/岐山、上院、杉溪上史/山溪等村。

广业里:庄边镇东南部梨坑、瓢湖(萍湖)、前埔等村以及庄边村下庄边自然村,白沙镇东北部霞溪/广山、马洋安乐/宝阳等村,新县镇南部湘溪(新县)、仙安、芗林(洋林)、茅洋(上茅)、碧溪夹漈(巩溪)、宋洋(广宫)、文笔等村。

紫仁里:白沙镇东部西亭(狮亭)、东泉、龙西、龙东等村,萩芦镇北部水办、樟洋、晏井、枫山、乌石(洪里)、官林、利东等村,新县镇柯山(外坑)村。

明永乐七年(1409年),兴化县区划调整为三乡九里。紫仁里并入广业里。

明朝初年(1409年)并为三乡九里,安仁里、紫仁里并入广业里,忆鸾里并入永泰里。兴建里并入兴泰里,寻阳里并入福兴里。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撤销兴化县,福兴里、来苏里并入兴泰里,划归仙游县管辖;崇仁里、清源东里、清源中里、清源西里并入广业里,归莆田县管辖;永泰里划归永福县管辖。


四、兴化古邑城概况

《戒石铭》置于兴化县堂前,其铭是:“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兴化县迁往湘溪时随迁,至今保留在新县镇。

兴化古县城古今位置对照图



五、兴化县历任有政绩的知县、县丞、县尉名表

(一)历史上兴化县名臣兴化县自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设县至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共经历了471年,其间共有八十五任知县官。

名单如下:

北宋:

段鹏: 宋太平兴国四年

孙逢吉:宋雍熙二年

刘文义:宋端拱元年

杜征用:宋淳化二年

魏文德:宋淳化五年

侯德照:宋至道三年

田芳: 宋咸平四年

张奉: 宋景德元年

王易简:宋大中祥符元年

吴世范:宋大中祥符四年

李周明:宋大中祥符六年

胡辟: 宋大中祥符七年

刘辂: 宋大中祥符九年

赵崧: 宋天禧二年

杨思齐:宋乾兴元年

查适: 宋天圣四年

侯延之:宋天圣六年

张定: 宋天圣九年(主薄)

陈助: 宋景祐二年

朱安: 宋景祐三年

何述: 宋康定元年

王昂: 宋庆历三年

许世昌、李域:宋庆历六年

袁立: 宋皇祐二年

李仙芝:宋至和二年

张彦博:宋嘉祐三年(贤县令)

盛考甫:宋嘉祐五年

王温故:宋嘉祐七年

陈介: 宋嘉祐八年

张铭: 宋治平二年

徐大亮:宋治平四年

李适: 宋熙宁二年

李驿: 宋熙宁四年

朱敏元:宋熙宁七年

马蒙叟:宋熙宁九年

梅泽: 宋丰元二年

边慕: 宋丰元七年

吴千: 宋元祐元年

林谔: 宋元祐五年

陈需: 宋绍圣元年

毛原: 宋绍圣四年

朱棐: 宋靖国元年(南剑人)

上官植:宋崇宁三年(临时代理)

黄愿: 宋崇宁四年(临时代理)

丁澥: 宋崇宁五年(临时代理)

陈谞: 宋大观元年(临时代理)

邬宣: 宋大观二年(临时代理)

项世昌:宋大观三年(临时代理)

蔡巩: 宋大观三年(临时代理)

蔡亢: 宋正和元年(临时代理)

黄琮: 宋正和二年(临时代理)

黄惟深:宋正和六年(临时代理)

杨汝贤:宋正和六年(临时代理)

陈武祖:宋正和七年(临时代理)

卓特立:宋重和元年(临时代理)

何允: 宋宣和元年(临时代理)

路舜中:宋宣和二年(临时代理)

郑绍: 宋靖康元年

南宋:

郭中行:宋建炎二年

柯孟宗:宋建炎二年九月(临时代理)

施禹行:宋建炎三年

崔璘; 宋绍兴七年

周次中:宋绍兴七年七月

邱铎: 宋绍兴十年

曹勋:宋绍兴十四年

江行:宋绍兴十四年七月

叶拒:宋绍兴二十年

黄逸:宋绍兴二十三年

潘商老:宋绍兴二十六年

张昉:宋绍兴二十九年

陆楠:宋绍兴三十二年

何叔达:宋乾道二年

王瀛:宋乾道三年

任文茂、张钧:宋乾道四年

林外:宋乾道七年

刘瀼:宋乾道九年

余善述:宋淳熙二年

梁录:宋淳熙五年

邵景之:宋淳熙九年

符庶:宋淳熙十三年

阎涓:宋淳熙十四年(代理,仙游县丞)

王子阳:宋淳熙十四年

谯令宪:宋淳熙十六年(以仙游县尉代理)

黄瑾:宋绍熙三年

张擢:宋庆元二年

林振:宋庆元四年

何时中:宋嘉泰二年

王克:宋开禧元年(以莆田县尉代理)

陈嘉:宋开禧元年

刘政忠:宋开禧二年

陈嘉:宋嘉定元年

翁琮:宋嘉定五年

陈希黯:宋嘉定八年

李仲连:宋嘉定十三年四月

赵绛夫:宋嘉定十六年六月

周果:宋宝庆元年

林公庆:宋绍定元年(莆田县丞代理)

赵崇藩:宋绍定二年

陈连(?):宋绍定五年

元代:

蔡真(县尹):元代延祐间任

吴厚(县尹):元代至元间任

叶衡(县尹):元代至元三年任

宋熹(县尹):元代至元中任

赵文焕(主簿):元代至正中任

明代:

祝芳年:明洪武三十二年任

杨武: 明永乐四年任

刘泰: 明正统五年任

明正统十三年撤销兴化县

(二)在兴化县知县中,共有85位,有政绩者14位,其余均碌碌无为。被载入史册有政绩者:

宋朝:

殷鹏:京兆人,太平兴国四年知县事,兼领兴化军知军,有政绩,被载入兴化府志。

许世昌:清白,有惠政。张彦博:嘉佑间任知县。

邱铎:温州人,绍兴间任知县,爱民好士,去后人们为之立祠,建惠爱桥一桥。

曹勋:应天人,绍兴间任知县,政绩可与邱铎并称。

黄逸:晋江人,绍兴间任知县,事本至诚,崇尚学校。

陆楠:三山人,绍兴三十二年,任知县,建惠政桥,郭洋桥,隆兴二年旱,陆楠为民祷雨头不张盖,不挥箑,赤日当空步行八十里。

梁录:处州人,淳熙间任知县,吏严爱民。

林振:福清人,政事详明,不动声色。

元朝:

蔡真:延祐中知县事、德政,民刻石颂之,曰:蔡侯作宰,号称神明,不贪以味,汝壶以冰,不反以则,如衡斯平,田野以劈,学校以兴,盗贼以息,讼狱以清。

吴厚:字德载,九江人,泰和间知县事,政治兴与蔡真齐名,邑人有蔡后吴之说。

叶衡:字仲兴,德兴人,至元三年知县事,振兴学校,惜士爱民,去后士民立石颂之。

宋熹:劳心抚字,威爱兼济。

明朝:

吴旭:临江人,永乐二年由进士知县事,扶善除奸,尤敦学校。

杨武:曲沃人,永年四年由监生知县事,为政平易先是本县粮运纳平海卫仓,舟楫不通,民甚苦之,武奏改输本府,咸咸其惠。

(三)县丞中有政绩者:

明朝:

祝芳年:三山人,洪武三十二年应求贤科末任,廉谨公宽,爱民勤事。

(四)主薄有政绩者:

宋朝:

颜师古:绍兴间任、时知县黄逸有贤名,师古赞之以治称。

孙绍先:淳熙间在以抗直著闻,民有讼诣郡,请求直至绍先,郡守器之。

元朝:

赵文焕:字有章,直定人,至正中,为政慈祥明察,时有为称“百户巡监者在县搔扰搔文焕按得其实遂伏辜。

(五)县尉有政绩者:

宋朝:

葛元樵:绍兴间任,与主薄颜师古共襄善政。

六、辜岭巡检司

宋元丰二年(1079年)十月,闾丘提刑孝直奏请设辜岭巡检司,巡检司地址于辜岭(今址游洋镇五星村寨前街),管认福州永泰县、兴化军兴化县地分巡检兼催纲、巡捉私茶盐、盗贼公事。宋宣和二年(1120年),颁下《福建路格》,有巡检使一员,下属兵员92人(《三山志》,记兵额300人)。明周瑛《兴化府志》“叙官”中的宋代兴化府官员机构编制记载:“兴、福二县巡检一员。”(注:小使臣衔带福州府永福、兴化军兴化两县地分巡检兼催纲、巡捉私茶盐、盗贼公事。)

七、大洋巡检司 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春,典史刘茂奏请朝廷,莆田县令孙继有在大洋乡首建大洋巡检司,加强莆田山区一带的治安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兴化   太平军   新县   崇仁   安仁   仙游县   永泰   莆田   知县   元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