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养生的?

养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谁不都想健康长寿呢?在现代科学的指导下,养生的方法越来越完善。而在古代,由于科技水平和认知的限制,古人的养生之道往往非常朴素但又充满智慧。

古人的养生之道,无外乎精气神学说、饮食调理以及动形养生。

精气神

神为气之母,气为神之子,故养神即可以养气,而养气即可以养精。神凝则气聚,气聚则精生,神散则气精萎。养精以养神为先。观生者,先观其神。

古人认为,精气神是人体三宝,人体状态的好坏靠的就是精气神,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作用,共同协调,保证人体的正常运转。精满、气足、神旺是健康的保证,而精亏、气虚、神耗是衰老的主要因素。

保证好的睡眠

古人云:凡十一藏皆取于胆。意思是胆的生发,胆气生发起来,全身气血才能随之而起,晚上子时11点前一定要睡觉。好的睡眠可以帮助身体补充能量、恢复精力。

保持好的精神状态

古人云: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意思是心平气和才能精神内守。其外在表现是精神状态良好。如果心烦气躁、情绪不安,则精疲神耗。孙思邈也说过: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养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心情愉悦。

饮食调理

1.饮食规律

元代名医邹铉说:食味调和,百病不生。意思是饮食规律,按时吃饭,注重饮食滋味的调和,身体才能获得充足营养,机体才能强壮。

2.食不过饱

古人云:饮食以时,饥饱得中,每食不可重用。意思是吃饭要适量,七八分饱为宜。饮食过饱则伤脾胃,影响运化,容易发胖。

3.细嚼慢咽

古人云:饮食缓嚼有益于人者三,盖细嚼则食之精华能滋养五脏,一也;脾胃易于消化,二也;不致吞食噎咳,三也。

如果没有仔细咀嚼就直接吞咽,会使脾胃受损而引起胃难受,消化不良。而细嚼慢咽后的食物更容易被机体消化吸收。

4.餐后注意

古人云:食毕当漱口数次,令人牙齿不败、口香。叩齿三十六,令津满口,则食易消,益人无百病。饱食而卧,食不消成积,乃生百病。

指导我们饭后应注意口腔卫生,且不要立即躺下,对消化不好。

饮食均衡

古人文章中总结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的膳食搭配原则。考察发现,马王堆汉墓中发现大量的食物,足以见得古人已经意识到饮食的智慧。

动形养生

古人云:“久坐伤血,久坐伤骨,久坐伤肉。”

早在《吕氏春秋》开始,古人就提倡动形养生,经常运动可以强身健体。东汉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创编了“五禽戏”,供人们练习。唐代孙思邈等古代名医也主张人要进行适度的运动。

古人在后续的实践中又摸索出了气功、太极拳等动形方式,“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诗人陆游说“形要小劳之”,说明了适度运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

总结

古人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行为来养生。这些流传了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到了现代,很多养生方法都是由此发展而来,希望你能得到启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华佗   细嚼慢咽   精气神   养生之道   脾胃   名医   机体   古人   人体   饮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