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狱背后的朱元璋:权力、恐惧与支配

自古开国君主专忌,满脑子“权力斗争”,毕竟自家卧榻之旁,岂容他人安睡?原是正常的心态和思维方式,不一定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式。比如宋太祖赵匡胤,就比较偏爱耍心眼儿、旁敲侧击的办法,众所周知他所上演的令手下大将石守信等“杯酒释兵权”的好戏。

可是朱元璋绞灭元宿勋臣,手法凶狠了些,但对专制统治而言,又算不上什么新东西。他的暴政,真正富有“个人特色”的,是在文字狱方面——一场权力、恐惧与支配交织而成的血雨腥风。

一、文字狱出现的原因

在元末乱世与诸豪强争夺天下中朱元璋能礼贤下士,吸纳和信用读书人,这是他英明处。到底他还是一个识大体的人,知道知识分子不用不行,不用不能成大事。朱元璋稳定政权之后,便将精力放在了如何治理国家上。此时的朱元璋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文官身上,具体表现有两点,一是开科取士,由于战乱,科考曾经一度废弃,朱元璋统一之后,恢复科考制。恢复科考意义重大,一方面文人可以参加考试,另一方面文人有了进入仕途的机会。其实朱元璋的意思非常明显,开始重视文人治理。

然而,这仅是他同知识分子关系的一个侧面,而完整地看,他对知识分子的态度是:一方面为我所用,另一方面深为防范,甚至怀有天生的疑惧。

这就又说到他作为皇帝的那个特殊性:泥腿子皇帝。由赤贫一跃登上大宝,贵之已极,但社会身份和地位的这种天翻地覆,并未将先前低微的文化身份和地位同时抹去。他虽一直很努力,恶补文化,从目不识丁到能写能读,已相当不易,不过与幼读诗书的知识分子比,他对文化的掌握仅属皮毛,“门外汉”的感觉大约是难免的。

这种感觉就是他对自己感到自卑,此时的朱元璋虽然是皇帝了,但是朱元璋的文化知识水平并没有因为地位的升高而升高。

黄溥《闲中今古录》载,洪武初年,

朱元璋决定以后政策向知识分子倾斜,并说“世乱则用武,世治则用文”;这自是高明之见,但却引起那些跟他打天下的武人的不满:

诸勋臣不平,上语以故曰:“世乱则用武,世治则用文。”诸勋进曰:“此固然,但此辈善讥讪,初不自觉。且如张九四原礼文儒,及请其名,则曰士诚。”上曰:“此名甚美。”答曰:“孟子有‘士诚小人也’句,彼安知之?”上由是览天下所进表笺,而祸起矣。

“张九四”即张士诚,当年朱元璋的死对头。这个人也是起于底层的鄙夫,原来连个大名儿都没有,发迹后专门请文化人替他新起的,而改叫“张士诚”。眼下,那位进谗者吃准了朱皇帝文化素养有限,料定他不知道《孟子》里有“士,诚小人也”这么一句,故意下了一个套。朱元璋果然冒冒失失脱口赞道“此名甚美”,结果对方早等着呢,将这名字出处和盘托出,还加上一句“彼安知之”。

这个“彼”明里指张士诚,暗中讽刺的岂不正是朱元璋?朱元璋这个跟头栽得可不轻,他原来在文化上就自卑,此刻本来以为简简单单的“士诚”两字,无甚费解处,不料却寄寓了这样一个典故,而且里面包含了那样“险恶”的用心。自己一头撞上去,热脸贴了个冷屁股。这番羞辱非同小可,足令他记一辈子——看来,读书人肚里弯弯绕确实多,一字一句都可能包藏蛇蝎心肠——所以黄溥叙罢此事,归纳道:“上由是览天下所进表笺,而祸起矣。”

二、朱元璋手下的文字狱

朱元璋的手上有一个较为有名的文字狱是贺表案。当时地方的将领为了感谢朱元璋加薪,于是大家想一起写一个贺表交给朱元璋,由于这些将领们不会写贺表,所以他们就找了一个文人代写贺表。当朱元璋看到贺表当中的四个字时,非常生气,最后竟然杀了写贺表的文人。朱元璋所看的四个字是:作则垂宪。这四个字的意思是夸赞朱元璋以身作则。但是朱元璋认为则者,为贼也。朱元璋认为贺表上的文字其实是文人卖弄笔墨,实际上是在嘲讽自己。

《闲中古今录》亦载:

杭州教授徐一夔撰贺表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语。帝览之大怒曰:“‘生’者,僧也,以我尝为僧也,‘光’则薙发也,‘则’字音近贼也。”遂斩之。

从贺表案当中,可以看出朱元璋手下的文字狱纯粹变成了一种捕风捉影的文字游戏,只因秉政者对某句话乃至某个字眼生出异想天开的想象与猜忌,就丧心病狂地施以杀戮。

还有太祖私游一寺,见壁间有题布袋佛诗曰:“大千世界浩茫茫,收拾都将一袋藏。毕竟有收还有放,放宽些子也何妨!”因尽诛寺僧。

布袋佛,即那位笑口常开、大肚能容天下事的弥勒佛,几乎每座中国佛庙都能见着他那令人忘忧舒朗的形象,深合中国人对于达观哲学的追求,但到朱元璋这里,也变成时政的讥刺。

最奇的是高僧来复的遭遇。这位江西和尚,应召入京建法会。其间朱元璋赐宴,来复也是多事,席间呈诗一首作为谢恩。诗云:“金盘苏合来殊域,玉碗醍醐出上方;稠迭滥承上天赐,自惭无德颂陶唐。”这诗不献还罢,一献,小命丢掉了:

帝曰:“汝用‘殊’字,是谓我‘歹朱’也。又言‘无德颂陶唐’,是谓我无德,虽欲以陶唐颂我而不能也。”遂斩之。

这可真是冤大头!来复和尚明明拍马屁,说朱元璋赐以异国上天的美食玉液,款待自己这么一个“无德之人”,他只有倾心献上对圣明君上的歌颂之辞……这些意思,倘他不用诗的形式来说,断不会招祸,千不该万不该,不该酸溜溜地写成诗,那朱元璋已经习惯成自然,一见你来“雅”的,他就犯嘀咕——这狗娘养的大概又绕着弯儿骂我哩,“遂斩之”。

有时,引用古诗,竟然也丢性命。洪武二十六年的状元张信,被朱元璋任命为皇家教师。教学内容自然包括习字。这天,张信从杜甫诗集中取四句,书成字帖,命学生临摹。老杜史称“诗圣”,他的句式历来认为最讲究、最精炼,也最工整,这四句是:

舍下笋穿壁,庭中藤刺檐。地晴丝冉冉,江白草纤纤。

对仗极工,意象独绝,兼得瘦劲与空灵之妙,诗家评为“语不接而意接”。张信对此诗的喜欢,一定是唯美的,但杜甫诗中往往有些“忧患”的滋味,这也是他所以被称“诗圣”(试体会与李白称“诗仙”的区别),此时,张信虽然疏忽了,朱元璋却足够敏感,一下嗅出杜诗中的苦难气息:

太祖大怒曰:“堂堂天朝,何讥诮如此?”腰斩以徇经生(儒生)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这些事情可以看出朱元璋时期文字狱的几个特点,一是带有主观性,二是抠字眼,三是处罚重。

可见文字狱的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文人的创作自由,阻碍了文学的繁荣发展。此外,朱元璋也因此制造了很多的冤案错案,乱用权力,滥杀无辜。因此文字狱本身实际上就是错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住了别人的议论。

但是这样一来,会引起明朝廷和社会更大的矛盾。这给社会安定和治理带来了很大困难。在此背景下,明朝时期的文学创作缺乏创造性和多样性,这也影响了民族文化的长远发展。

古猫ly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文字狱   孟子   明朝   诗圣   科考   太祖   知识分子   文人   皇帝   权力   恐惧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