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总理李克强: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

文/奎鹏

我们不会忘记10年前的那个高光时刻。

2013年3月17日上午10时,共和国第七任总理李克强走进金色大厅,走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央政府“掌门人”的舞台。

当时,他的每一句话、每一种语气、每一个手势,都为世人瞩目。

这一刻,坦然迎接全世界关注的,是一位微笑、挥手、目光明亮、神态轻松、充满自信的大国总理。

随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干练抖擞,眼神坚定而自信,只有在3个瞬间才变得温柔:

一是感谢温家宝及前任打下了好的基础。

二是提到一位农民朋友给他讲起“想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的故事。

三是回忆起少年时期“在田头锄地时得到高考录取通知消息”。

在李克强的眼中,满满的都是对前人的敬意、对农民的关怀、对往昔的回忆。

对脚下的这片土地,他爱得深沉,他也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巨大。

对于自己的人生经历,李克强不愿多说,只用了9个字: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

英国广播公司(BBC)认为,李克强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说一口流利的英文,是中国新一届政府领导班子中最具改革意识的一位。

《卫报》则进一步表示,西方的外交官和商业人士对李克强都抱有好感,并不仅仅因为他能说流利的英文,更因为他自信的态度和多种多样的想法,认为李克强思维非常开放,但行事不莽撞,总是思虑再三。

10年后的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他以53分钟宣读完了政府工作报告的摘要内容,这是他10年总理任期内的最后一份政府工作报告。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指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促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

李克强表示,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保持政策连续性针对性,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李克强总理已经在去年10月的二十大后卸任政治局常委,他的总理职务也会在本次全国两会后交棒。

李克强出身于普通家庭。十九岁时,李克强到安徽省凤阳县大庙公社插队。经过四年多的农村知青生活,李克强对基层有了深刻了解,对农民情感更深厚。

他不怕吃苦、投身农业科技,与农民打成一片,赢得了当地农民和知青们的一致认同。他担任了大庙公社大庙大队党支部书记,成为“村官”。

1978年,李克强考进北京大学法律系,后获得法学学士学位。他通过苦学熟练掌握了英文。他对制度和法治的研究用功颇深。

在校时,李克强就翻译了英国法学泰斗丹宁勋爵(Lord Denning)的经典巨著《司法程序正义》(“The Due Process of Law”)。李克强又攻读了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李克强《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曾获得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项——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的论文奖。

北京大学具有强烈的爱国传统,“北大学子”时的李克强就有“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1980年,李克强竞选北大学生会负责人并在投票中胜出。

农业大省河南人口最多,是中国的一个缩影。俗语说,能治中原即能治中国。从1998年夏起,他先后任河南省长和省委书记,历时6年半。

1998年7月李克强到河南工作时,当年河南的城镇化率只有20.8%,仅高于西藏,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二。

为开启城镇化探寻新路,李克强大力推动郑东新区建设,一改普遍存在的“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和单一产业为主的开发建设模式,郑东新区的建设,为全国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提供了示范。

7年间,河南经济以高出全国平均水准1.63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全国第20位上升至第17位,总量跃居全国第5位,居中西部省份之首。

1998年末,李克强敏锐把握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提出了“东引西进”的战略思路。2004年又提出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使河南成为各类人才汇聚、聪明才智充分涌流之地。

1999年初的《领导科学》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详细记录了李克强到任河南半年后召开的一次“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研讨会”。这篇文章说,由省政府出面召开研讨会,本身就是件新鲜事,会议的组织运作更有特点:形式简单,没有会标,未请记者,没有惯常的程式和“过门儿”,厅局领导每人领到的材料袋足有几斤重,那是几十个单位近两个月来调研的各类研究报告。

2000年下半年,李克强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亲自主导了河南省的“十五”规划编制工作,从而梳理、确立了河南面向未来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

2003年,李克强正式提出“中原崛起”的构想并加以实施,这为河南后来的发展定了基调,也成为国家后来制定出台中部崛起战略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辽宁素有“辽老大”之称,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一些大型国企被形象地称为“共和国长子”。2004年12月,李克强奉调辽宁,辽宁老工业基地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李克强强调,要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谋划辽宁的发展。

李克强制定了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目标任务,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使经济总量及效益的增长速度持续达到或超过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使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尽早步入东部发达地区行列。

李克强在辽宁工作不到3年,GDP总值突破1万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千亿元,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消化了大量历史遗留问题,为辽宁重振雄风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因为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尽管直到今天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改革并没有完全实现李克强当初的构想,但他的谋划思想依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李克强被中外媒体普遍称为“改革派”。十八大闭幕后6天,他说:“改革只能往前走,没有退路。”他提出的“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是最令中国人感到鼓舞的“热点金句”之一。

关于改革步骤,李克强重点强调:“改革要既有顶层设计,又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

这些年,李克强总理也一直高举着改革的大旗。

2008年,李克强开始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发展和改革、财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卫生等经济社会领域的事务,并且强力推进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燃油税费改革,以及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被称为“解决复杂经济社会难题的高手”。

10年之前,李克强在当选总理的首次记者招待会中表示,“改革进入要触动固有利益格局的攻坚阶段,但别无选择”,他强调要改革,并表示将着力反腐败和改善环境的热情。

10年后的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过去的成就时他依旧满怀忧患意识。他说,在看到发展成就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一些民生领域存在不少短板。

他在报告中说,当前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挑战。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全球通胀仍处于高位,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外部打压遏制不断上升。

谈到民生领域存在的短板时李克强表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仍较突出,有的地方政策执行 “一刀切”、层层加码,有的干部不作为、乱作为、单打一,存在脱离实际、违背群众意愿、漠视群众合法权益等问题。一些领域、行业、地方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李克强说,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还有一些意见和建议应予重视。“要直面问题挑战,尽心竭力改进政府工作,不负人民重托。”

3月5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宣读完任期内的最后一份政府工作报告后,全场响起持续近37秒的掌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总理   北京大学   中原   河南省   共和国   英国   英文   辽宁   河南   中国   工业基地   平民   大道   农民   领域   战略   全国   天下   李克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