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一起:寻找史诗文学的震撼精髓

中国使诗和文学,有点类似:仍然像是一张地图,带领读者纵览上起诗经、下至鲁迅的中国诗歌的世界。

带给我这种感觉的,主要是文学的两个方面,整个中国古典诗歌完整的发展历程;每一时期诗歌之中所反映的、普遍的时代精神。但都集中于某一时代,或某位诗人的作品,却从未见过以诗为主角的诗史。我们平时总和诗并列的词呀曲呀这些体裁一概没有涉及。

那么,为什么之前甚少见到关于诗的历史呢?(除了我自己读得少之外。)

回想我们熟悉的表达“唐诗宋词元曲”,中国的古代诗歌在唐朝已经完全成熟、达到了顶峰,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后世的诗歌创作,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与方向,诗歌无法超越唐朝,

只能在新的体裁中寻求突破。我想,文学史的叙述,往往关注一个时期最值得注意的文学创新与作品,而诗在唐朝之后的时代不再是叙述的主角。中国古典诗歌从诞生到顶点、从顶点到衰落的整个脉络。

诗经楚辞、汉代的乐府、魏晋的五言诗和最辉煌的唐诗,也会看到在此之后的宋、元、明、清的代表诗人与作品。

唐诗的巅峰之后,并不是每个时代都有精彩的作品。在中期诗人李梦阳谈及他的作品时,以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以及稍后的“后七子”,当时各领风骚,如今却早已无人问津。

因为他们的倡导的复古主义太强调严格地使用古代的用语,甚至连题材和感情也都限制在了古代,“其结果,他们的诗歌只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重复往来。也就是说,往往是千篇一律的,是无聊的。”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他们的诗、作者为什么要花费时间精力来探讨这一群人的诗作呢?总不是为了硬凑每个年代的代表人物吧。

也就是说,某一种风格的风靡,在它出现之时,一定是当时的一股新风。在李梦阳的时代,以他为首的“前七子”等人提倡的复古主义,是为了改革之前典雅却冷淡的“台阁体”,模仿汉唐诗作的气势与音节。

不但如此还注意到,虽然李梦阳极力模仿古代的诗作和用词,力图与当代的表述隔绝(但并不是很成功),但他的作品恰恰体现了明代兴起的庶民势力与庶民精神。因为他所提倡的复古主义,“不单单是归返到古代去,它实际上是归复朴素;朴素的文学,才是最本质的文学。”

解析清代王士祯的秋柳诗时,这几首意义似乎不甚明朗的诗作,在一时间广受赞誉,是因为诗人在语言上推陈出新,用一系列的词语营造出韵律上的波动起伏——也就是通过词语和音节本身营造出某种氛围感,同时加入一些不常用的典故,“既不冲破古典的氛围,而又具有新鲜感。”

“唐诗所洋溢散发的是热情。”唐诗中有奔放的情感,有华丽的用词,有为了引发情感引入的自然景观。宋诗则走向另一面,推崇冷静之美,充满审视与反思。明代诗人试图通过模仿古代来找到诗歌的出路,清人则直接在语言韵律上做文章。

可以感受到,诗歌的巅峰时代过去了,但后世的知识分子仍在写诗,仍在寻求诗的道路。纵然放之于中国整个文学史,有的时代并无太多闪光之作,但了解这种持续不断的探索与努力,也是颇有益处的。

我的感想是,作为普通读者,有的诗作还真不必去读。但是将常人感觉重复、空泛的作品读得既广且深,并且把握住其中的时代精神,就是学者的功力了。

此外,读书收获最大的,是对不同时期的诗作中所反映的、普遍的时代精神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觉得这本书同样像是一份给入门者的地图,能够帮助读者先概览全局。无论扎进哪个时代的作品,都能有一定的概念,不至于两眼一抹黑。

因为之前所读的书,往往细致讲解某一首诗歌的字词意义与背景等等,却很少将整个时代的风气提炼出来。因而我自己脑海中对古典诗歌的理解,也是支离破碎的。就像看油画凑得太近,专注于某块小小的区域。

文学却将时代精神提到台前,并且反复提及。在书中的许多篇文章里,告诉人们对待生活与命运的态度。

洋溢着“对人本身的强烈自信”,和“善良的人们必定获得胜利的信念”人们相信人本来就有爱好美善之心,若所追求与希望是正当的,那么公正的“天”也会帮助。

但到了项羽作《垓下歌》的时候,所表露的却是“不幸之降临乃为命运的恶作剧这一思想意识。”

作者指出,《垓下歌》如此,汉代的诗歌作品都表露出这样的思想。与先秦不同,汉代的人们对未来命运充满未知,并因此产生不安的心情、反映在作品中。

即便是汉高祖的《大风歌》这样荣归故里的壮词,也仍然流露出“意识到人是处在天的任意支配下而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情绪”

到了魏晋时期,五言诗渐趋成熟。曹操亲自创作歌谣,改变了之前的歌谣一贯出自民间无名氏的过往。曹植则拓展了诗歌的抒情功能,最早将抒写友情的题材引入诗歌创作,成为后世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在此之后,阮籍则扩大了五言诗中的情感的范畴,将以往诗歌中的个人悲欢升华为整个人类的层面。在汉与魏晋,诗歌所抒写的最重要主题是“感伤人生幸福的短暂易逝。” 但阮籍没有停留在此,而是进一步提出,“人生幸福的丧失、人由幸运转变为不幸乃是必然的规律,因此就深化了所抒悲哀之情的思想内涵。”

这种黯淡悲观的情绪贯穿着整个魏晋南北朝的诗作。但到了唐代,风气又是一变。唐朝的诗人们“面对现实,勇往直前。他们不是不知道人如何受着命运的恣意拨弄,……可是,尽管如此,他们还是认为,人应该前进。所谓前进,不只是个人的前进,更重要的是全社会的前进。”

因此唐朝的诗人们往往也充满政治抱负,希望通过出仕做官来造福社会。

这样一部书读下来,再看到一首诗,仿佛字词之后先有了一层底色,不再是河里捞上来的水草,脱离了环境孤零零地存在。

倘若不是,它也仍然是篇浑然天成的序言。,论述每个朝代的代表诗人及其作品,按照时间顺序编排,从《诗经》开始,直到鲁迅。每篇文章的详略与侧重点不完全相同,但都能带读者很好地领略那个时期最值得关注的诗人、作品,与时代风潮。

在这之中,如果硬要抬杠的话,也许有人会说,少许文章并不是写诗歌,为什么也选在里面。比如《司马相如——揭开中国文学史序幕的天才人物》和其后的《对常识的反抗——司马迁的历史观》这两篇文章。在中国文学史上,司马相如和司马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他认为,先秦时代只是前文学时代,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才是真正中国文学的发端。

在此时,辞赋的流行使人们认识到,“语言文学的艺术创作乃至艺术鉴赏,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而司马相如正是将辞赋推至顶点的天才人物。故而有一篇洋洋洒洒的大文章来论述司马相如以及他的作品。

这一大篇文章虽然没有在谈“诗”,正是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欣赏语言创作本身,开始尝试创作。而正是司马相如提炼出了整齐对偶的美文文体。

这一环节,如果跳过,文学发展的历程就不完整,诗史的论述就会显得跳脱。

读书选文并没有生硬地局限在“诗”的范围。因此时代的变迁、文体的发展、诗风的转变,都感觉十分流畅。

每个人并没有特意理解,却纵览着两千多年的中国古典诗歌,也在多少做着无数的研究,写着无数的句子文章,每个人都是深不可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司马相如   时代精神   诗作   文学   史诗   唐诗   唐朝   精髓   中国   诗人   诗歌   时期   古代   命运   作品   时代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