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瑞股份研究报告:油服设备龙头,“油气+新能源”双轮驱动发展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泰证券,王可,郑雅梦)

1、油气田设备和技术工程服务龙头,业绩持续快速恢复

1.1、国内民营油气田设备和技术工程服务龙头,业务持续创新

公司为国内民营油气设备及服务龙头,业务不断实现创新突破。公司成 立于 1999 年,于 2007-2013 年积极布局国际市场,产品与业务延伸到印 度、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于 2010 年 2 月 5 日成功登陆深交所上市。 2014-2020 年,公司进行多元化发展,在压裂设备取得突破的同时,做 大环保产业;2021-2022 年,公司成立杰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形成 “油气”和“新能源”双主业发展战略,并且公司控股子公司德石股份 上市,有助于改善公司信息披露效率,提升整体估值水平。2023 年,公 司发行 GDR 并在瑞交所上市获得批准,GDR 有助于公司获取海外资金支 持,增强公司在海外的知名度。

1.2、油气行业景气回升,公司业绩持续增长

油气行业景气回升,公司业绩快速增长。2015-2017 年公司营收与归母 净利润处于较低水平,主要原因是 2015-2017 年油价处于低位,油公司勘探开发投资相比以往大幅缩减,油服设备市场景气度受挫,此后,油 气市场景气回升,公司业绩开始改善。2022 年受需求提振及俄乌冲突等 因素影响,国际原油价格从年初开始大幅攀升,WTI 原油期货价格均价 94.30 美元/桶,同比上涨 38.47%。2022 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 收入 71.13 亿元,同比增长 28.66%,归母净利润 14.95 亿元,同比增长 30.47%。根据公司 2022 年预告,2022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 20.62~24.58 亿元,同比增长 30%~55%,主要原因为高油价与气价促进油气公司加大 勘探开发投资,油气设备与服务需求旺盛,公司充分受益。

盈利能力:公司整体毛利率和净利率稳步回升。2022 年上半年公司整体 毛利率34.37%,同比下降3.19pct,整体净利率21.83%,同比增加0.69pct。 从 2017 年以来,公司的整体毛利率和净利率呈现稳步回升态势。 公司费用率持续降低。2021 年以来,公司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和财 务费用率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体现公司精细化管理有所成效。2022 年前 三季度,公司财务费用率较同期减少 3.96pct,减少幅度较大,主要原 因是美元、卢布升值,导致汇兑收益较高。

公司油气业务占比最大,近期增长较快。分产品看,2022 年上半年油气 装备制造及技术服务收入占比最大,约占 86%,其次是维修改造及配件 销售与环保工程服务,三种产品毛利率水平分别为 34.57%、35.18%、24.94%。受益于油价攀升,公司油气装备制造及技术服务收入增加,2022 年上半年,公司油气装备制造及技术服务实现销售收入 39.35 亿元,同 比增长 37.17%。

应收账款及存货周转率呈增长趋势,运营效率不断提高。2022 年前三季 度,公司应收账款及存货分别为 52.98 亿元、53.61 亿元,周转率分别 为 1.48、0.89,同比分别减少 0.02、提高 0.29。自 2015 年以来,公司 应收账款及存货周转率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平均收账期缩短,坏账损失 减少,资产流动性加快,运营效率不断提高。 公司新增订单及在手订单双增长,为后续业绩持续增长提供动能。2021 年,公司新增订单与在手订单分别为 147.91 亿元和 88.60 亿元,分别同 比增长 51.73%和 91.20%;2022 年上半年公司新增订单与在手订单分别 为 71.51 亿元和 106.16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35.89%和 93.90%。

1.3、管理层充分持股,员工实施激励

实控人持股充分,员工持股激发团队积极性。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孙伟杰、王坤晓、刘贞峰三人,截至2022年半年报三人合计持股为45.83%, 直接持股比例较为充分。此外,公司从 2015 年开始实施“奋斗者”系列 员工持股计划,截至 2022 年底,该系列股权激励已经实施 7 次;公司从 2021年开始实施“事业合伙人”员工持股计划,目前已实施第 2 期。两 类股权激励计划为核心员工累计发放 3283 万股。通过员工持股计划的激 励形式有利于激发管理团队的积极性,确保团队的稳定性,从而提高经营效率,因此我们看好公司业绩的长期发展。

2、全球油气勘探开发投资企稳,国内油气资本开支维持高位

2.1、原油市场从跌入最低谷到逐渐走向复苏

全球石油需求整体上呈现增长态势。2010-2021 年,受益于中国、美国 等国经济稳步增长,全球石油需求持续增加,年消费量从 2009 年的 39.60 亿吨增长至 2021 年的 42.46 亿吨,年复合增长 0.58%。2019 年以来,以 美联储为代表的各国央行停止缩表并降息,对油价形成较好支持。

2021 年油价快速回升,石油产量反弹。2020 年初在新冠疫情影响下燃 油需求创纪录下滑,同时 3 月的 OPEC+大会未能达成减产协议,此后沙 特等产油国大幅降低原油售价,供求失衡进一步将石油价格拖至历史低 位。此后,在 5 月至 6 月初期,受 OPEC 减产以及原油需求恢复的利好消 息支撑,月内油价延续上行走势,WTI 与布伦特两油再度回到 40 美元上 方。5 月初,OPEC+创纪录 970 万桶/日的减产正式落地,且各国减产执 行良好,6 月初,OPEC 又将这一减产规模延续至 7 月末,这为油价提供 了有力支撑。2021 年 4 月以来,随着油价快速回升,全球石油产量开始 反弹,2021 年全球石油产量约 42.21 亿吨,同比增长 1.2%。

2.2、2022年全球上游油气勘探开发投资预计为4330亿美元

随着油价上涨,油气公司投资意愿强,以及 OPEC+推出增产策略,预计 2022 年石油供给略大于需求。据国际能源服务机构 IHS Markit 预测, 未来一段时期内油价将在中高位徘徊,全球上游勘探开发投资将持续增 加,预计 2022 年的勘探开发投资为 4330 亿美元,同比增长 29%。以海 外四大油企为例,2021 年,埃克森美孚资本开支为 165.95 亿美元,同 比下降 6.01%;壳牌资本开支为 190.00 亿美元,同比增加 14.56%;BP 资本开支为 128.00 亿美元,同比下降 8.57%;康菲资本开支为 53.00 亿美元,同比增加 12.77%。

2.3、能源安全战略背景下,国内油气资本开支维持高位

受国内资源禀赋条件的限制,我国自 1993 年起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 6.7%, 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11 年达到了 55.2%;2022 年上半年,原油对外依 存度上升至 71.05%,远超国际安全警戒线。国内油气投资维持高位。2022 年,中石油计划资本开支 2420 亿元,同 比下降 3.65%,其中勘探与生产开支 1812 亿元,同比增加 1.65%;中石 化计划资本开支 1980 亿元,同比增加 17.93%,其中勘探开发资本支出 815 亿元,同比增加 19.68%;中海油计划资本开支 900-1000 亿元,同比 稳中有升,其中勘探投资约 180-200 亿元,开发投资约 513-570 亿元。

3、页岩气开采对压裂设备需求倍增,杰瑞设备竞争力强

常规油气压力较大,开采时大多都会自喷,通过钻探的气井,直接流出 即可达到商业利用价值,压裂是在常规油气井开采一段时间后,压力不 足之时采取的增产措施。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需要在初始开发阶段 使用压裂技术,在致密岩石中压出裂缝使油气渗入管道。近年来水平井 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对压裂的需求不断增长,也使压裂开支在钻完井作业 总开支中的比重加速上升。页岩气开采技术主要包括水平井技术和多层分段压裂技术、清水压裂技 术、重复压裂技术及最新的同步压裂技术,这些技术正不断提高着页岩 气井的产量。正是这些先进技术的成功应用,促进了页岩气开发的快速 发展。页岩气开发过程中对压裂设备的需求对比常规油气有明显几倍的 增长,这使得页岩气的开采面临更大的技术难度和更高成本。

当前世界上仅有美国、中国、加拿大三个国家实现了页岩气的商业化开 采。根据 EIA 在 2013 年全球页岩气资源评估中的数据显示,美国、中国、 加拿大页岩气技术可采储量世界排名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五,技术可 采储量分别为32.88万亿立方米、31.57万亿立方米、16.23万亿立方米。

3.1、美国页岩气开发改变世界能源格局,将迎来压裂设备更新周期

美国是世界上页岩气勘探开发时间最长、程度最高、研究工作开展最多 的国家,开发历史长达百余年,也是迄今为止唯一实现页岩气大规模商 业化开发的国家。2021 年,美国页岩气日均产量约 747 亿立方英尺,占 当时天然气产量的 80%,而在 2010 年,该比率仅为 32%。页岩气产量爆 发式增长,使美国能源使用成本明显下降,这一突破被称为美国页岩气 革命。

非常规燃料免税政策助力美国页岩气商业性开采快速发展。美国页岩气 勘探开发历史可追溯 1821 年,当年美国第一口商业页岩气 井在纽约州 阿帕拉契亚盆地泥盆系诞生,比北美第一口油井早 38 年。1976 年美国 能源部启动东部页岩气项目,到上世纪 80 年代页岩气开采 技术取得进 展,典型特征就是水平井技术被运用于页岩气开发,这是美 国乃至全球 页岩气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然而,直到 1980 年非常规燃料 免税政策实施以后,美国页岩气广泛的商业性开采才得到快速发展。2000 年以后,得益于高气价、页岩储层描述技术以及钻井和完井技术的进步, 页岩气成为有价值的勘探开采对象。2021 年,美国页岩气产量达到 7721 亿立方米,同比增长 4.30%。

美国页岩气革命成功具备四大因素:资源禀赋、压裂技术、政策支持、 管网设施。 1)较为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据 EIA 数据,截至 2021 年底,美国的 页岩气证实储量为 393.8 万亿立方英尺,约占当年美国天然气总证实 储量的 63%。美国页岩气具有埋藏深度适中(大约在 180-2000 米)、 单层厚度大(30-50 米)、总厚度超过 500 米、基质渗透率高(大于 100mD)、成熟度适中(Ro 在 1.4%-3.5%)、有机碳含量大(大于 2%)、 页岩脆性好(硅含量大于 35%)等特点。而且,美国页岩气富集区多 集中在平原地区,地广人稀且远离沿海等经济发达及人口聚集地,有 利于修建公路和机动运输、打钻等系列开采活动的实施及大面积占地, 从而为商业化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美国拥有较为丰富的水资 源,从而为页岩气开采技术的顺利应用提供很大的便利。

2)压裂技术等带来的成本优势突出。经过多年探索,美国研发出一 套先进的页岩气开采技术,主要有水平钻井和压裂技术,其中压裂技术分为清水压裂、分段压裂、重复压裂和同步压裂。以水力压裂为例, 与常规压裂不同,水力压裂利用页岩较高的脆性,使用清水压裂,不 加或加入少量的支撑剂,能够产生密集的裂缝网络,极大的提高了地 层的渗流能力,因此页岩气井才能具有商业价值的产量。这些技术能 够有效提高单井产能,延长开采期限,叠加产量提高带来的规模效应, 从而使得页岩气开采成本得以控制。此外,科学合理的选矿提高了页 岩气的开采效率,规模化的推广普及最终使得美国页岩气产量大幅提升。

3)美国政府全面的政策支持优势。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联邦 政府就出台了规范天然气行业的法案《天然气法》,上世纪 50-80 年 代初是美国能源战略的保守主义时期,先后颁布一些列法规政策限制 石油出口,正是这一时期,美国页岩气完成了从发现到工业化生产的 转变。此后,美国政府又先后出台《能源政策法》、《能源意外获利 法》、《气候变化行动计划》等,其中《能源意外获利法》规定了非 常规能源开发税收补贴政策。此外,美国还专门设立非常规油气资源 研究基金。美国对国内能源多元化的推进以及对非常规油气行业的扶 持推动了页岩气的快速发展。

4)完善的基础设备建设优势。美国成熟的天然气工业使其拥有完善的 输配一体化天然气管网,可为 48 个州输送/输出天然气,且天然气生 产和运输相分离,并实施管网第三方准入措施。这为美国页岩气的开 发利用提供了先天优势。此外,美国在页岩气储气、运输、压缩和纯 化等各个领域也拥有世界领先的基础设施。

3.2、中国页岩气在探索中前进,产量稳定增加,压裂设备需求旺盛

我国页岩气开采已经有 10 多年历史。2005 年我国开始了页岩气的相关 勘探,历经了从页岩气地质条件研究、“甜点区”评选与评价井钻探及 勘探开发前期准备,到海相页岩气工业化开采试验、海陆过渡相与陆相 页岩气勘探评价两大发展阶段,评价优选了四川盆地及邻区,鄂尔多斯盆地为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有利区,锁定了涪陵、长宁、威远、昭通、 富顺-永川等一批页岩气开发优质气田。2018 年,陆相页岩油勘探关键 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有效指导和推动了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渤海 湾盆地沧东凹陷等陆相页岩油的勘探突破及规模建产;3800 米以浅页岩 气压裂工艺日趋成熟,低成本压裂工艺试验获阶段成效。

我国页岩气产量稳定增长,四川页岩气资源较多。2021 年,中国页岩气 产量为 230 亿立方米,同比增长 14.77%,占天然气产量比重 11.21%,同 比增加 0.59pct。我国页岩气可采资源量主要分布在四川、松辽、渤海 湾、江汉、准噶尔、塔里木等地区。目前,全国仅有四川和重庆实现了 页岩气规模化商业开采。 中浅层海相页岩气可实现稳产开发。从四川盆地页岩气资源的开发情况 来看,埋深 2500~3500m 中浅层海相超压页岩气区实现稳产,年产规模 200×108 m 3;同时,涪陵、长宁、威远、昭通等区块估算埋深 3500m 以上, 可探明页岩气有利区 700km2,新增储量 5000×108 m 3以上,综合分析可稳 产 20 年以上。

借鉴美国页岩气发展的历史,我国政府也出台了多项关于页岩气行业的 政策。从税收减免上来看,《页岩气开发利用补贴政策》,政策提出 2012-2015 年,中央财政按 0.4 元/立方米的标准对页岩气开采企业给予 补贴。2015 年,财政部与国家能源局将补贴政策延长至 2020 年,但补 贴标准调整为前三年 0.3 元/立方米、后两年 0.2 元/立方米。2022 年,财政部与 税务总局将页岩气资源税减征 30%的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限延长至 2023 年底。从产量规划上来看,《天然气“十三五”规划》中提出 2020 年力 争实现页岩气产量 300 亿立方米,较 2015 年增长 255 亿立方米,同时规 划还指出到 2030 年我国将实现页岩气产量 800-1000 亿立方米。但是, 在页岩气下游定价市场化方面,相关政策还存在一定缺失,因此这方面 的配套政策仍需进一步完善。

预计 2030 年我国页岩气产量 800-1000 亿立方米。规划达到“十四五” 及“十五五”期间,我国页岩气产业加快发展,海相、陆相及海陆过渡 相页岩气开发均获得突破,新发现一批大型页岩气田,并实现规模有效 开发;根据《页岩气发展规划(2016-2020 年)》,2030 年我国将实现 页岩气产量 800-1000 亿立方米。 对比美国成熟的页岩气开发技术,中国还处于探索成长阶段。1)美国页岩气地层主要分布在上古生界和中生界,以海相地层为主, 地质构造相对稳定,分布较为集中,海相地层的特征使页岩气开采具 有充足的水源。国内页岩气多为陆相或者海陆交互地层,地势多分布 于山地、丘陵,地质构造相对活跃,页岩气开采技术难度较高,且页 岩气资源分布较为分散,而陆相地层水源获取较为困难。

2)我国页岩气与水资源分布不均,开发成本高。页岩气开发需要大量 用水,以美国为例,在巴涅特、费耶特维尔、海恩斯维尔和马塞勒斯 四大页岩气产区中,单井压裂用水从 1 万到 1.5 万立方米不等,是开 采常规天然气的 10 倍。但我国页岩气与水资源分布不均,世界资源研 究所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页岩油气资源中有 3/5 以上位于水资 源匮乏的地区,面临较高的水资源压力或干旱环境。尤其中国西北地 区等页岩气富集区缺水,导致在水力压裂时往往不能够提供足够的水 资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页岩油气资源开发。

我国页岩气目 前仍处于前期的探索阶段,开发时间较短,地质、地表条件复杂,相 关技术不成熟,关键设备依赖进口,我国页岩气开发的成本较高,单 井投入一般在 5000-7000 万元,而美国 8 个主要页岩气区带的单井开 发成本多在 300-900 万美元,具有良好的投资回报率。从最终的产气 成本来看,美国页岩气生产成本约为 1.5 元/立方米,而我国目前页岩 气生产成本约为 2.5-4.5 元/立方米,远高于我国常规气田的生产成本。

3)质量上,由于我国页岩气开发难度较美国更大,进一步提高了对我 国压裂设备质量上的要求。中国页岩气资源多分布在山区,地表条件复杂,黏土和矿物含量更高,岩石内空气阻力更大。另外,油藏埋深 在 3500 米以下,需要 2500 型及以上的压裂车以大功率长时间稳定输 出。 距规划目标仍有差距,国内压裂设备迎来增长新契机。根据《页岩气发 展规划(2016-2020 年)》,2020 年力争实现页岩气产量 300 亿立方米, 产量目标是 2018 年产量的近 3 倍。要想达到 2020 年的规划目标,在未 来,页岩气的开发力度将会逐步加大,从而直接带动页岩气开采核心设 备的增长。

以长宁和涪陵页岩气的产量和投产井数量为例,一年一口井平均页岩气 产量为 1846 万立方米。 1) 长宁页岩气:2019 年 5 月 29 日,根据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公 告,长宁页岩气区块已投产 148 口井,日产量达到 1006 万方,则 一年一口井平均页岩气产量为 2481 万立方米。 2) 涪陵页岩气:2019 年 9 月 16 日,根据中国石化涪陵页岩气公司公 告,涪陵页岩气田气井投产总数达到 402 口,日产量达到 1775.5 万方,则一年一口井平均页岩气产量为 1612 万立方米。 根据市场平均效率,国内压裂 2000-3000 米水平井国内会分 20-30 段(美 国可以分 100 段),一套压裂车组 5 万水马力(20 台传统 2500HP 压裂 设备或 10 台 5000HP 电驱压裂设备)每天平均压裂 2.5 段,再算上压裂 前期准备和完成后段收尾,每年一套压裂车组可以完成 15-17 口水平井。 未来随着服务技术的提升,有望达到 20 口井水平。

长期来看,受益于页岩气大开发,我国压裂设备增量市场空间超 900 亿 元。2018 年 108 亿立方米页岩气产量,需要大约 688 台压裂设备,对应 市场空间 110 亿元;当完成每年页岩气产量 300 亿立方米的目标时,需 要大约 1912 台压裂设备,对应市场空间 306 亿元,对应增量压裂设备 1224 台(市场空间 196 亿元);当完成每年页岩气产量 1000 亿立方米 的目标时,需要大约 6373 台压裂设备,对应市场空间 1020 亿元,对应 增量压裂设备 5685 台(市场空间 910 亿元)。

压裂设备业内领先,持续获得北美市场认可。公司是最早进入美国压裂 装备市场的中国企业,2011 年已向美国提供全套大型压裂施工装备,公 司深耕北美高端油气市场多年,在美国拥有研发、生产、仓储及售后服 务基地,是我国目前唯一向北美提供全套页岩气压裂设备的供应商。自 2019 年以来,已在北美实现 5 套涡轮压裂整套车组的销售,累计订单金 额超 6 亿元。公司的涡轮压裂设备持续获得国际高端市场的认可,标志 着公司在该领域处于业内领先地位。

3.3、杰瑞常规压裂设备引领市场发展,电驱压裂设备全球第一

压裂设备国产化趋势明显。上世纪,哈里伯顿(世界最大的石油和能源 业的产品制造和服务提供商之一,产品覆盖油田工程大部分领域,拥有 先进技术及设备)和 S&S 公司(全球最大的油气田及其他工业领域专用 设备制造供应商之一,产品涉及完井、修井、钻井、连续油管、固井、 液氮及动力系统和电控系统)等国际知名油服公司进入我国市场,随着 国内技术不断发展,进口压裂设备的技术优势已经被抹平,价格上又高 于国产压裂设备,再加上进口压裂设备的一些工艺主要面对的是原产地 情况,例如美国当地的油田通常道路平坦,施工作业中压力低,所以当 地生产的设备也大多以 2000 型为主;但我国的裂压工程通常施工压力高 ,而且道路状况不好,所以海外进口的设备适用性不强,在近年来国产设备发展迅速的冲击下已经逐步退出了中国市场,目 前进口产品市场占有率已不足 10%。

常规压裂设备:四机厂和杰瑞引领压裂设备发展。目前我国常规压裂设 备生产企业有四机厂、杰瑞股份、中油科昊、南阳二机、北方重工、三 一重工、山东科瑞、宝石机械等;主要市场由四机厂、杰瑞股份(两大 寡头)、宝石机械(中国石油机械子公司)三家占有。与四机厂、杰瑞 两大寡头长达数十年的技术沉淀与丰富的井场施工业绩相比,新进入者 的压裂设备整体缺乏竞争优势,尽管宝石机械受益中国石油内部采购优 先权,但短期内均很难做到与四机厂和杰瑞的成套设备媲美,中油科昊 则作为市场跟随着分享低端市场。

美国最早提出电驱压裂的技术,国内四机厂最早开始研发电驱压裂,目 前只有杰瑞和宏华有成熟产品。 1) 美国 USWS 于 2014 年最早推出电驱压裂设备,拥有自主专利的 CLEAN FLEET 技术;北美首个纯电驱车队 EWS 则从 2017 年开始快 速发展。但由于海外公司的电驱压裂技术进步较慢,均采用经市场 考验的成熟压裂泵,如 GD2500、SPM2500 等,而没有采用更大功率 的单泵模式,限制了电驱压裂设备的渗透率提升。 2) 四机厂较早开始研发电驱压裂技术,2018 年 1 月,四机厂发布公 告,永济电机公司与其联合研制的页岩气采掘用 4500 水马力电驱 动压裂泵系统,在涪陵中石化油气田成功完成开采压裂施工。应用 试验结果表明:产品各项性能指标完全满足应用考核要求。但是截 至目前,相应产品没有实现销售。

3) 宏华是国内最早研发电驱钻机的企业,通过研发大功率、深井电驱 钻井设备,成功掌握了电驱技术,加上其他辅助系统,成功研发了 电驱压裂设备。宏华通过这几年的完善改进,用配套泥浆泵的方式, 2018 年开始实现 6000 水马力泥浆泵电驱压裂设备的销售,目前已 经在宏华的油服队伍中运行使用。

4) 杰瑞较早开始研发电驱压裂技术。2018 年,杰瑞推出电驱压裂橇 产品,研制成功全球单泵功率最大的 7000QP 系列大功率压裂柱塞 泵。2019 年 4 月,杰瑞发布全球首个电驱压裂成套装备及页岩气开发解决方案,包含了电驱压裂设备、电驱混砂设备、电驱混配设 备、智能免破袋连续输砂装置、供电解决方案、大通径管汇解决方 案;通过该套电驱压裂成套装备,能有效降低 80%的冲蚀磨损,使 用寿命提升 6 倍以上,维保周期提升 3 倍,大幅降低页岩气的开发 成本,提升页岩气开采效率。2019 年 9 月,杰瑞在美国 OTC 展会 上,杰瑞发布了 10000 水马力电驱压裂半挂车、双千型酸化压裂半 挂车等。

4、进军锂电负极材料,开启“油气+新能源”双主业发展模式

4.1、下游景气度较高,助力负极材料需求扩张

负极材料是锂电核心材料之一,新能源汽车是主要下游。负极材料是锂 电池核心材料之一,对性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据 EVTank,锂电池包括 动力电池、消费电池和储能电池三大类,2022 年出货量分别为 684.2GWh、 159.3GWh、114.2GWh,占比分别为 71%、17%、12%。占比最高的动力电 池下游主要为新能源汽车;消费电池的主要下游包括手机、便携式电脑、 可穿戴电子设备等;储能电池的主要下游为电力系统。

新能源汽车景气度较高,助力负极材料需求增长。据中汽协数据, 2017-2021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 CAGR 达 35.28%,成为锂电池产业发展的主 驱动力。据高工锂电(GGII),2016-2022 年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复合 增长率为 50%,2022 年出货量达 137 万吨,同比增长 90%,预计 2023 年 达 185 万吨;2016-2021 年市场规模每年同比增速超 13%,预计 2022~2023 年市场规模分别达到 180 亿元、210 亿元。

全球负极格局较分散,我国负极市场相对集中。根据高工锂电(GGII) 数据,目前全球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主要集中在中国和日本,2021 年全 球 CR3 为 38.2%。中国是负极材料的主要产出国,2021 年中国负极材料 出货量占全球的 75.8%。从全球竞争格局来看,2021 年全球前十大负极 材料厂家,中国有贝特瑞、杉杉股份、璞泰来、凯金能源、中科电气、翔丰华、尚太科技等,其中日本有日立化成、三菱化学。从国内竞争格 局来看,我国负极材料市场相对集中,CR3 达 56%。其中,贝特瑞、璞泰 来和杉杉股份处于头部地位,2021 年占比分别为 26%、15%、15%。

各家企业产品价格与毛利率有所分化。从产品价格看,璞泰来、杉杉股 份负极产品处于中高端价格带,2021 年负极产品价格约 4~5.5 万元/吨, 中科电气、尚太科技负极产品处于中低端价格带,2021 年负极产品价格 约 2~3.5 万元/吨。2022 年上半年,行业内主要企业的负极产品毛利率 均值约 20~25%,其中部分公司表现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负极产品毛利率 超 40%。

4.2、进军锂电负极材料,发展“油气+新能源”双主业战略

投建大型锂电负极材料生产基地,开启“油气+新能源”双轮战略驱动。 2021 年 9 月,公司与甘肃天水政府签署协议,拟投资 25 亿元于年产 10 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预计于 2025 年前投完。2021 年 11 月,子公司杰瑞新能源正式成立。2021 年 12 月,杰瑞新能源投资 2.5 亿元与厦门嘉矽成立合资公司,合计规划产能硅碳纯品 400 吨、氧化亚 硅纯品 1400 吨、硅基复合负极 18000 吨。上述项目建成后,公司将拥有 国内大型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基地,开启“油气+新能源”的双主业发展 模式。

新业务有望贡献收入增量。2022年3月,公司年产 10万吨锂电池负极 材料项目正式开工,参考业内企业投产进度,我们预计 2023-2024 年公 司负极材料出货量分别 3 万吨、10 万吨。2022年负极材料总体处于供不 应求状态,拉动产品价格持续上涨,预计未来随着产能扩张,价格有下 降趋势,我们预计 2023-2024 年锂电负极材料价格分别为 3.2 万元/吨、 2.8万元/吨,则 2023-2024 年公司负极材料收入贡献预计分别为 9.6 亿 元、28 亿元。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链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7

标签:双轮   油气   负极   设备   页岩   美国   新能源   龙头   产量   我国   股份   材料   技术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