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世而济民 百折而不挠

生活中的厉以宁。

1997年,厉以宁夫妇在广东。

2月27日深夜,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网站变为黑白色,公众自发缅怀,以悼念当日在京逝世的我国经济学界泰斗厉以宁。

厉以宁是国内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的学者之一,参与推动了“非公经济36条”的出台,2018年获颁“改革先锋”奖章。治学之外,他雅好诗词,诲人不倦,大家风范令人追慕。直到晚年,他依然心系国民经济发展,关注农村经济和民营企业,多次来到广东这一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曾应邀出席《南方都市报》举办的演讲活动,为中国企业发展提出建议。

“泰斗”逝去,南都、N视频记者梳理他的一生,以其笔下的词句为线,回望他作为学者、学子、师者以及诗人的多面人生。

◎学子

“治学当如竞渡舟”

1930年11月,祖籍江苏仪征的厉以宁出生在南京户部街。南京旧称江宁,因此他以“宁”为名。

南都记者了解到,由于父亲经商,4岁时,厉以宁随家人迁沪,曾就读于著名的南洋模范中学。随后战火波及上海,全家逃往湘西避难,他仍不忘读书,考进了流徙至此的长沙名校雅礼中学。抗战胜利后,厉以宁回到南京,在金陵中学继续高中学业。一向偏爱文学、有着“作家梦”的他,被这所学校的理科教学激发出了“工业救国”的志向,短暂就业后便决心继续深造,从而更好地为国家建设服务。

1951年,厉以宁托好友赵辉杰报名高考。这位好友认为他文理兼长,填报经济系或许比学化工更有优势,“擅自做主”改了他的第一志愿。当年夏天,厉以宁果然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经济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前身)。“至今我愈来愈觉得赵辉杰代我填报的第一志愿是最佳选择。”晚年,他这样回忆。同年8月底,21岁的厉以宁走进了当时还在东城区沙滩后街(京师大学堂旧址)的老北大。次年,随着全国大规模院系调整,他也分流到了北大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迁往原燕京大学所在的燕园。

求知若渴的学生,又恰好遇上了一批春风化雨的名师。用厉以宁的话说:“我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陈岱孙、周炳琳、赵迺抟、罗志如、陈振汉,还有张友仁,各人把自己的所长都教给我。”正是在大学老师们的影响下,他的研究领域明确了下来:探索现代经济的规律,服务祖国和人民。

◎学者

“缓流总比急流宽”

1955年,厉以宁从北大经济系毕业,在陈振汉等老师的推荐下留系工作,任资料员。为经济系老师提供借阅服务的同时,还要搜集、整理、编译国内外的新资料,他也因此有机会接触大量的西方经济学著作和几十种国外经济学期刊。

这份“冷寂”的工作,厉以宁一干就是20年。后来他将这个阶段视为大学之后,又一重要的知识积累期。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雷响彻神州。在特殊的历史节点上,他和众多知识分子一起加入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探讨中,将担任资料员时期注意到的西方经济学“非均衡理论”,联系国内当时市场不完善、价格体系不灵敏的状况,发展出了影响深远的“中国经济非均衡理论”。他认为,经济改革应该通过培育充分自主、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而逐步走出困境,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至关重要。

1986年4月,正当世界银行建议中国采用一次性全面放开物价的“休克疗法”解决价格“双轨制”的弊端时,厉以宁在北大的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所有制改革。当年9月,《人民日报》发表了厉以宁的文章《我国所有制改革的设想》,从理论上详细讨论了我国改革以后的所有制体系以及股份公司的构造。此后,股份制改革借由一个个试点落地,逐渐成为全国性的实践。厉以宁因此被视为“股份制的首创者”(尽管他指出,这个说法并不准确),甚至有了“厉股份”的响亮名号。

除了为所有制改革鼓与呼,他还主持起草了《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参与推动出台“非公经济36条”,在全国掀起了以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为重点的新一轮改革浪潮。其著作覆盖西方经济史、经济学史、宏观经济、转型发展理论、经济伦理、社会信用体系等诸多领域,在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国有农垦经济体制改革、扶贫路径探讨以及低碳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2018年12月18日,他获授“改革先锋”称号,获颁奖章。

尽管屡获殊荣,难得的是,厉以宁不改学者本色,耄耋之年仍坚持每天写作上千字的学术笔记。他强调,经济学要“联系中国、解决实际问题”。

2007年,在《南方都市报》举办的论坛上,他建议中国企业通过改进技术、建立品牌等途径抓紧提高竞争力。2011年,厉以宁再次应邀接受南都专访,就深化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等热点话题给出自己的评议。

2020年,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建立40年之际,90岁高龄依然精神矍铄的厉以宁,欣然接受《南方日报》的采访,寄望深圳由区域中心城市向国际化大都市转型,珠海横琴迈出更大的步子,为珠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探索新路径。

他也语重心长地说:“特区的发展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师者

“只计耕耘莫问收”

厉以宁一生不曾离开讲台,他的课堂和讲座也总是吸引着无数求学者。

已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与战略管理系教授的张一驰,仍记得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听厉以宁讲座时的场景。他形容这场讲座“拥挤得像春运的火车”。张一驰随着人流从后台挤到主席台上,坐在厉以宁背后听讲。张一驰回忆,“准确地说,我只见到老师的一个背影,一个会让我牢记一生的背影。”

厉以宁的另一名学生江明华,如今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学系教授。在他看来,一直坚持给本科生讲课,并以此为乐,是最能体现厉以宁平易近人的地方。“厉老师在承担了非常繁重的社会工作的情况下,一直坚持给本科生讲课,并认为这是教师应尽的职责。”

作为老师,厉以宁给予学生的不只学术上的启发,在生活上也多有照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大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雷明回忆,1994年孩子生病住院,厉以宁和妻子知道后,拿出500元送给雷明应急,还叮嘱其他学生帮忙照应。后来,厉以宁还把自家缝纫机送给雷明一家,那是当年等了好长时间才轮上的缝纫机票。“这台缝纫机给我女儿补了许多衣服。后来当身高一米七多的女儿来到老师面前时,老师和师母流露的那份欣喜和慈爱是难以用笔墨描述的。”

◎诗人

“沉沙无意却成洲”

“穿户,穿户,小燕巢边寻路。轻轻两翼低挥,停停又复起飞……”这是1964年,厉以宁看着一岁的儿子蹒跚学步而写下的诗句。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厉以宁用诗词记录下当时国内形势的变化:“湖边残雪风吹去,墙外麦苗青几许,一行燕子报春来,小径花丛闻笑语。黄昏忽又潇潇雨,乍暖还寒何足虑,隆冬已尽再难回,历史无情终有序。”

2007年初春,厉以宁带队到广东调研,早起在汕头海边见到渔民赶海,看着朝霞变幻下风平浪静的海滩、熙熙攘攘的人群,写下了《长相思·汕头海边所见》:“岛上春,滩上春,斗笠遮阳赶海人,欢歌情意真。鱼满盘,贝满盆,快速蹬车转后村,云来天渐昏。”

他爱写诗,细腻的笔触里有国家大事,有经济思想,也有家长里短的真情流露,其中不乏被诗词爱好者鉴赏传颂的佳作。

2016年,厉以宁又写了一首关于广东的诗——《踏莎行·再到广东湛江》。这诗缘起于2002年,厉以宁第一次到湛江调研,湛江两大特产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个是湛江徐闻县大面积种植的菠萝。厉以宁在参观菠萝种植地时脱口而出“菠萝的海”四个字,并在此后频频提及,从此这四个字成了湛江菠萝产区响亮的名号。

另一个是高品质珍珠。湛江因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养育出来的珍珠粒,堪称珍珠中的佼佼者。

厉以宁很希望湛江的菠萝和珍珠能做大做强,在与当地的官员、果农、珍珠养殖户等座谈交流时,他专门提到了要做出规模、做出品牌、做出效益的努力方向。

14年后,厉以宁再次率队到湛江调研,很高兴地看到当初的两大愿望都已实现,于是欣然写下:“阵阵清风,琴弦自弄,园林再到谁迎送?导游已换几批人,菠萝的海齐传颂。漂洗珍珠,莫教手冻,尽心挑选名声重。喜见中外客商来,全球珠市原非梦。”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郑璇真 图片均为资料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光华   北京大学   经济系   所有制   广东   管理学院   菠萝   中国   北大   老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