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跃文:有恒久价值的,必定与时俱新

视频加载中...

现代快报讯(记者 陈曦)在 2013 年推出爆款历史小说《大清相国》之后,王跃文一直憋着一部 " 大作 "。时隔八年余,他的新长篇《家山》面世了。

△ 王跃文

小说《家山》的故事发生在南方乡村 " 沙湾 ",以陈姓为主的数百户村民世世代代在此生活劳作,老一辈中有年过七旬的乡贤佑德公、是村长也是道士的修根,年轻一辈里有从黄埔军校毕业的齐美、留日归乡的扬卿、省城求学回来的齐峰等。他们经历了军阀混战、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 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在世俗又充满诗性的乡村图景中,抽壮丁、大洪水、征赋纳税、婚丧嫁娶等冲突与争斗的命运变奏不时鸣响,一部波澜起伏的地方史诗徐徐展开。

《家山》原定名为 " 家谱 "。大概十年前,王跃文重新翻阅族谱,读到了先辈兴修水利、倡办新学、拉起革命武装迎接解放的故事,特别是读到族人有钱的出钱、有粮的出粮,组建自卫队加入地下党领导的 " 湘西纵队 ",与国民党残余势力作斗争,为湖南和平解放立下功勋,心情久久无法平静。族上参加湘西纵队的人,按辈分都是王跃文的祖父辈、伯父辈。在他的记忆中,这些人都是普通农民,口咬黄土背朝天,直到终老。当王跃文到了中年再回想起他们都是英雄的时候,他们都不在人世了。

《家山》主要写了陈家五代人,这些人物个个精彩、事迹彰明,大多有现实原型。人称 " 乡约老爷 " 的刘桃香,原型是王跃文的奶奶,一个女人家独自上县公堂替村里打赢了官司。十三岁的童养媳来芳上门那天,低着头从八岁齐明的胯下进了屋,缘于 " 老辈人讲,阿娘(老婆)从你胯下进屋,一世都对你服服帖帖。" 这个场景原封不动地复制了生活。王跃文的母亲是童养媳,到王家门上那天,王跃文的父亲才八岁。

《家山》所写的年代,与王跃文的成长并无交集,他笔下的乡村故事,有自己亲眼目睹的,但大多是从老一辈人那里听来的。

王跃文 1962 年出生于湖南溆浦县,诗人屈原曾流放于这里,生活达九年之久,留下 " 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 " 之句。从小在乡村长大,书都读不到几本,他最初的文学养料不是名著,而是世代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他的文学启蒙者不是老师,而是出口成章、能言善辩的奶奶,在听奶奶讲故事的时候养成了 " 形象思维 "。

参加工作以后,最初是在政府机关写官样文章,后来 "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开始了业余创作。或许是文运畅达,一写就发表,一发表就有影响,他刚开始发表中短篇小说,就引起文学圈内关注。1999 年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国画》产生强烈反响,受关注的程度超乎想象。

这部被称为开创了 " 反腐小说 " 先河的作品,因为逼真地描写了某种现实情状,成为当时最热销也最具争议的小说,仅盗版就不下 10 个版本,盗印数量不下 500 万册,甚至引来个体书商找 " 枪手 " 炮制冒名之作。

此后二十年余年间,王跃文笔耕不辍,创作多元。《梅次故事》《苍黄》《爱历元年》《朝夕之间》等现实题材佳作不断,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更是一纸风行,热销千万册,至今每到一地,都会有人抱着一大摞书让他签名。

或许是《国画》《大清相国》这样的作品影响太大,将王跃文其他题材的小说遮蔽了。虽然他曾凭描写原乡故土的中篇小说《漫水》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但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是他的现实题材小说。

对此,王跃文十分理解——只因这类小说所写的生活让每个人都有切肤之痛。" 人们因关注社会而关注我的所谓‘官场小说’,非作家所能奈何。" 而无论是官场题材、历史题材,还是乡土题材,他关注的对象都是 " 人在特定历史和现实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人性 "。

说起创作《家山》的初衷,王跃文表示,并非想要通过这样一部小说改变读者对他的印象。而是到了一定年龄之后,回望故土,有了不能不写的冲动。

他自己也觉得不可解释的是,生于乡村长于乡村,十九岁上大学才离开乡村,乡村生活是最熟悉的,最有入骨入髓的体验,但从二十多岁开始写作以来,乡村生活经验从未进入过他的创作视域,直到 " 四十岁以后,记忆中乡村的人与事朝我扑面而来 ",他对生活的理解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他认识到,乡村是最大意义上的中国,不但在于它所占国土面积巨大,人口数量巨大,而且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根脉在乡村。

从喧嚣的畅销书影响力中回归相对静默的八九年中间,王跃文搜集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方志,钻研户籍田亩制度、捐税征收方式,等等,多次重返乡间田野做实地勘察,直到一方水土和那些村民已鲜明生动地鼓涌于胸口,他才投笔于纸上,娓娓道出那些鲜活的故事,写到动情处多少次泪湿衣襟。

在 " 沙湾 " 这样一个族群社会里,乡邻都知根知底,一家几代人是什么门风,村里人都有口碑。德高之人为大家所敬重,村人行事都会向他看齐。沙湾流行不少典故," 坐得黄包车,颠得屁股肿 " 是说人不要贪图和自身不匹配的事物," 拖檐底下定规款,见不得人 " 是讽刺只顾个人利益的、不一碗水端平的人,这都是沙湾人的是非标准和价值判断。而将族群凝聚在一起的则是 " 识好歹、知善恶 ",是《家山》展现给我们的乡村伦理和乡风民俗。" 曾经战争和政治的动荡同样摧残着乡村,但如果没有乡村传统文明的抵制和缓冲,战争和政治暴力的破坏也许更大。"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可以稿费为生的作家,王跃文每部作品起印都在几十万册。对于《家山》这样一部大量运用方言俚语且体量巨大的作品,王跃文坦言对销量没有期待。不过就目前情况看,《家山》的畅销势头不比他过去任何一部小说差,小说刚出来就排在《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今年一月优秀畅销书排行榜文学类书籍榜首。盗版不是好现象,但盗版往往是畅销风向标。《家山》出版不到一个月,盗版书就出笼了。

■对话

在波澜不惊的讲述中达到静水深流的效果

读品:《家山》在人物称谓上很有地方特色,比如 " 阿娘 " 是老婆、" 太太 " 是曾祖父,你在写作的时候会考虑读者的接受吗?

王跃文:小说采用方言俚语,只是为了更真实、更准确地讲述特定地域环境中的故事,采用格式化的普通话则会词不达意,或意味上不贴切。方言的艺术处理,最简单的有效办法是同一方言在不同语言环境中重复出现,读者自然就会心领神会,不会有阅读障碍。所谓方言俚语,其实就是古语在民间的遗存。溆浦人称妻子为 " 阿娘 ",古人称妻子不是叫 " 娘子 " 吗?汉字中的实词都是表意文字,其意思大体上古今不变,只是读音会因时代或地域不同而有差异。汉字是汉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中华文明万古赓续、生生不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汉字意义的恒定性。文学作品对方言俚语的艺术化处理,能够极大地丰富汉语表现力。

读品:县长李明达因为得罪了土豪劣绅而下台,国民政府推行减租减息失败。到了解放战争后期," 各种地方附加比田赋多四倍多 "。这个数据应该不是凭空写的。

王跃文:《家山》中关于税赋的描写都是真实的,我查阅读了相关史料及研究专著,税捐种类和税捐负担都有历史依据。1949 年前,民国政府县长更换之快令人难以想象,几个月就换县长的情况很常见。民国政府县长是省长和民政厅长两个人说了算,而民国乱世省长换得快,县长随之换得也快。《家山》里只换了六任县长,感觉已是走马灯了。民国政府包括税赋政策在内的很多国家管理措施问题很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官场层层腐败,基层绅士土劣化严重。

读品:小说中多次写到婚礼和葬礼,重复去写同样的事情是否也是一种挑战?

王跃文:《家山》中的婚礼和葬礼皆严格依据生活原生态描写,但又依据人物性格及小说情节需要进行文学化处理,读者也许能从这样的描写里体悟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生存智慧和生命哲学。多次写到婚礼和葬礼,但都没有重复的感觉。扬卿和瑞萍结婚,从年俗写到婚礼,整整用了三章的篇幅,把孝亲友悌,夫妻和谐,儿孙满堂,乡亲庆贺等等都放在婚俗里细细描写,展示一幅温馨诗意的乡村伦理风俗图。几场婚礼和葬礼描写各有侧重,有繁有简,但都不马虎潦草,必要体现中国人庄严的生命态度。

读品:《家山》所写的年代跟《白鹿原》差不多,但给人的阅读感受截然不同。《白鹿原》里,白鹿两家斗法,戏剧冲突不断;《家山》主要写陈家,总的来说,和谐安宁、生生不息,其中亲舅杀甥、火烧红属、齐树惨死,不可谓不惨烈,但都没有浓墨重彩去渲染。你希望呈现一个怎样的乡村?这样一个已成历史的乡村对于今天有何意义?

王跃文:《白鹿原》是公认的当代中国文学经典,我向陈忠实先生致敬。作家对生活的观察有不同眼光,这是很正常的。马克思同雨果生活在同样的时代,他们对那个时代欧洲的认识,包括对法国的认识并不完全相同。

我的小说从来不靠外在冲突吸引读者,而是在看似波澜不惊的讲述中达到静水深流的效果。我写《家山》是依据自己对家乡变迁的了解来下笔的,并无预设的概念限定。乡村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生变化,一方面是变化很艰难,一方面是变中有进步,变中有不变。新学校办起来了,旧式私塾先生李老师黯然离开,他的背影让倡办新学校的学生扬卿很有些伤感。桃香自己小时候抗拒缠足,却逼迫女儿月桂缠足,这是社会进步中的悖论。《家山》描述的年代,社会动荡,血雨腥风,民生疾苦,但中国自古浸润民间的优秀传统时刻在疗救和弥合时代创伤,维系着基层社会脆弱的稳定和祥和。"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小说中的佑德公、逸公老儿、修根一代是旧传统的守护者和传承者,而劭夫、齐峰、扬卿、瑞萍、贞一则是新文明的传播者和引领者,历史和时代都在故事的讲述中自然演进。今天是昨天的延续,又是明天的开始。《家山》里散发出的乡村传统文明之美是中华优秀文明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这些都是有恒久价值的,必定会与时俱新。

读品:知识女青年贞一向县长呈文解除缠足陋习,结果这个事被县长朱显奇利用来作秀,决定开一个放足大会,当众给缠足妇女放足洗脚。废除缠足是进步之举,但在一些妇女的体验里,却是侵犯性的而非解放的经历。我觉得你带有一种体恤的女性视角在写这段历史。

王跃文:我写禁止缠足的故事,也是展示进步之艰难。禁止缠足是解放妇女的革命措施,但此举在民间阻力极大,有时候最大的反对力量居然是受害者女性自己。当时,因为反抗放足而投河上吊的案件常有发生。民国政府自成立之日起就发布缠足禁令,但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偏远地区仍有缠足现象。县长朱显奇在放足大会上的作秀,看似有些漫画笔法,却是我依据真实史料虚构的。生活是十分复杂的,一个禁止缠足的故事,写了知识女性贞一的觉悟,也写了存在于民间的愚昧,还写了朱显奇这种官员的丑态,总之是写社会进步之不易。

读品:你的作品既有对现实的关怀,也有对历史的省思,还有对原乡的回望。在写不同类型的小说时,你想输出的观念有何不同?写作时的心境有着怎样的变化?

王跃文:文学阅读是全过程审美体验,没有哪个读者抱着接受教育的心态去读小说。人时刻处在教育和被教育的状态也是很可怕的,这会让人逆反,收到相反效果。我写任何题材的小说,都只是基于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艺术地呈现我所理解的生活,塑造人物,讲好故事。读者读我的小说,或有大欢喜,或有大悲哀,或有大寂寞,都各由缘分,各由根器。

读品:上一部作品《大清相国》热销千万册,你认为现在的官员需要向古代的廉吏学习吗?

王跃文:《大清相国》自出版之日起一直畅销,至今仍是长销书。中国历史上很褒奖 " 良臣循吏 ",他们也是百姓最爱戴的官员。时代进步了,陈腐的旧 " 清官意识 " 固然不必留恋,但清廉是为官最基本的要求。中国古代廉吏身上有很多优良品质值得今天的官员学习,只是仅仅学习古代廉吏还远远不够。新的时代,人民对公职人员有更高期待。

王跃文

1962 年生于湖南溆浦,湖南省作协主席,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国画》《朝夕之间》《大清相国》《苍黄》等,中篇小说《漫水》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受访者供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沙湾   相国   俚语   县长   方言   中国   民国   题材   乡村   现实   读者   价值   故事   时代   历史   小说   王跃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