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美术家周兴

李金友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鲁迅版画奖”获得者,原江苏版画家协会理事、连云港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东海县儿童版画的创始人、开拓者,邳州籍画家周兴去世已经四个年头了。

  2018年2月19日一早,我突然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说周兴走了,我听了大吃一惊,消息可靠吗?便立即打电话到东海县文化馆,询问的结果是情况属实,而且已经事过四天了,因为正值春节,其家属就没把噩耗通知邳州老家亲友,从简办理了丧事。此刻我顿觉失去了相处四十多年的情同手足的挚友、兄长,书画界失去了一位成就卓著、德高望重的艺术家。

  我当即找车赶去连云港(他家住在新浦墟沟),辗转到他家已过中午,进门首先就看到了披挂着黑纱的周兴遗像,他依然是那样目光坚定,和善可亲,见像思人,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便放声大哭,周嫂李兰新劝慰我坐下并叙述了周兴病逝经过,按周兴生前遗愿,墓地安葬在他为之工作奋斗了一生的东海县土地上,临走我强忍悲痛向他遗像深鞠一躬,挥泪告别。

  回来几天,我心情依然沉重,便分别打电话告知了他往日的老画友——北京刘克宁,无锡的赵以人和上海徐有德等,并相约明年清明节一起去东海为周兴扫墓。由于连年疫情,一直未能如愿。

  我与周兴相识于上世纪70年代初,是在一次徐州老版画家王寄舟先生发起成立的《徐州版画研究会》的会议上,周兴是东海县代表(当时东海县隶属徐州),我对这位早闻其名却从未谋面的邳县老乡相见恨晚,一样的农民身份和共同的专业追求更拉近了我们的感情,那次我俩住在一起,彻夜长谈,也使我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

  周兴1937年出生在邳县占城街前村的一个教育世家,一家三代人中有二十多人从事教育工作,一九九四年邳州市政府还颁授他家《优秀教育世家》的荣誉牌匾。周兴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熏陶,养成了好读书、爱劳动、肯动脑、喜画画的良好习惯和洁身自律、诚信待人、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甚至还有点倔强耿直的个性。但是他青年时期的境遇并不太好,在开启人生的道路上充满着曲折、坎坷和艰辛。他高中毕业后,因家庭成份不好考不了大学,曾两次被招聘为小学民办教师,也因家庭问题而被辞退,回生产队劳动又因他喜画画、爱文墨被讥讽为不务正业。初入社会的他在开启人生的路上处处遭遇打击和歧视,他感到精神苦闷,前途无着,但他又不甘于现状,他憧憬着外面的世界,青年人的幻想和冲动促使他想走出去闯一闯,寻找新的人生希望。

于是他仿效画友徐有德、刘克宁等人的先例。在一九六七年一个深秋季节,他离开了家乡,只身爬上一列西去的火车。在一个漆黑之夜,车到了一处不知名的山间小站停了下来,早已饥渴难耐的他跳下车去寻找水喝,他循着水声摸索前行,侧耳细听,水流声似乎来自他的脚下,于是他随手摸了块石头投出去,却远远才听到在他的下方传来回声,他立即停止了脚步,挨到天亮才看清自己正站在一个陡峭的悬崖边上,若再向前多跨出两步,便将坠入深不可测的山涧。

  他在举目无亲的新疆转悠多日也未能找到工作,孰不知在当时那个到处都在轰轰烈烈闹“革命”的年代里,一个外地来的氓流是没有立身之处的。在几经辗转、徘徊之后终于走投无路,钱尽粮绝,无奈之下又爬上了一辆开往内地的油罐列车,油罐车是没有车厢的,为防止被摔下,他用绳子将自己牢牢捆在油罐外的铁栏杆上,经三个多昼夜车到了徐州,车站上的人发现了捆在车上被冻僵的他,两只脚也被牢牢的冻在了踏板上动弹不得,众人用热水把他的脚与踏板泡开,把他解救了下来。

  回家之后,他依然面对的是周围鄙夷的目光和生产队对他更严苛的管理,性格倔强的他仍然我行我素,不改初衷,继续坚持着白天出工劳动,夜晚在家写字画画,有时实在闷了,就带上他自制的笛子,一个人跑到村外无人之处渲泄一番。就在他的人生处在最低谷的时候,却有一位对他爱慕已久的姑娘走近了他,她叫李兰新,是县城来的下放知青,还是邳县中学校长李翘欧的千金。志趣相投,他们冲破政治偏见和种种阻力走到了一起。俩人反复商量后,于一九六八年毅然离开了邳县,几经周折,最后投奔到东海县张湾乡顾庄村,在李兰新的一位当村干部的亲戚帮助下安家落户,自此周兴就成了东海人。

  周兴来东海后,也经历了一段艰难困苦的岁月,他种过地,扒过大河,当过木匠,干过石匠,后来一次偶然机会乡文化站长发现了他创作的版画作品,并推荐到县里参加了展览,从而引起了县里的重视,再后来县文化馆又聘请他作为临时工去帮助辅导美术培训班,直到一九八四年才被正式录用为东海县文化馆一名美术工作人员。

  周兴是自学成才的农民画家,他没有受过高等美术院校的专业教育,他的绘画基础和深厚的版画艺术造诣,主要来自他长期的刻苦好学和锲而不舍的创作实践。早在50年代,他就参与了刚刚兴起的邳县农民画创作活动,并有处女作“玉米大王”面世,如果说邳县农民画给了他早期的创作启蒙,而后来的江苏水印木刻版画则吸引他为之奋斗了一生。

  一九六四年,以江苏省美术馆馆长吴俊发先生为首的一批版画家如:陆地、张树云、黄丕谟、张新予、朱琴葆等发起创立了江苏水印木刻版画画派,并在南京东郊藏经楼连续兴办水印木刻版画培训班,周兴得知这一消息后,便自费跑了去,当时有人告诉吴俊发说:“周兴是农民,没有被通知,是自己跑来的。”然而胸怀博大的吴俊发馆长却高兴地说:“自己跑来的更好,收下了。”周兴喜出望外,有幸成为培训班中的一员。

  他在此次培训期间,不但结识了江苏省内的一批版画家,而且还有幸见到了全国美术界的最高领导和享誉中外的美术大家,如:华君武、蔡若虹、力群、李平凡和傅抱石、钱松岩、亚明、魏紫熙等,而且还分别聆听了他们的教学讲座,目睹了版画家们的轮番授课和版画制作示范过程。周兴如饥似渴边听边记,边学边干,四个月废寝忘食的学习,他记录了6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还完成了一幅较满意的作品。今天看来,这60万字的笔记不但为他一生创作打下了理论基础,而且也是一部难得的文史资料,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周兴热爱版画艺术,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版画作品,有的入选省、市和全国各级各类美展,有的被选送国外展览,还有的被中国美术馆和国内外有关美术机构收藏。这些创作成果的取得都来自他几十年如一日执着的坚守和辛勤的付出,我曾有机会和他一起搞过创作,亲眼目睹了他为创作那股拼搏精神。

一九八九年江苏省北片版画创作班在东海县文化馆举办,作为承办地东道主的他主动承担了此次创作班繁杂的组织、联络和后勤工作,诸如人员接待、食宿安排,创作中所需要的物资条件保证等等,在做好如此大量工作的同时,还要完成自己的创作任务,其双倍于别人的工作强度是可想而知的,有时还得放下自己手中作品去帮助别人,他个人的创作只得推到夜里加班去干。结果一个月的创作时间结束,他不但很好的完成了这次办班的组织保障任务,而且他还和大家一样完成了自己一幅作品,为此同学们都对他感佩不已。

  那个时候我们的工资都较低,为了让我节省开支,他让我吃住在他家里,他家嫂夫人李兰新每天除自己上班,还要负责我们俩和孩子的一日三餐,那段时间我们每晚都要加班到深夜,贤惠善良的李兰新总是做好热乎乎的夜宵在灯下守候着,现在每想起来,我仍为他们兄嫂般的感情深深感动。

  虔诚处事,宽厚待人是周兴一贯做人的品德,也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而更让人敬佩的是他那与生俱有的男儿当自强的人生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他年轻时的境遇可谓艰难坎坷,但是面对逆境的他却从未悲观消沉或消极认命,而是以乐观、奋斗、自强者的心态去面对,使自己走出低谷。因此和他相处的人都能从他身上感受到充满正能量的精神鼓励,都把他当作良师益友,包括他自己的子女。

  一九八O年他在写给我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世上万物竞生优胜劣汰,要想不被人踩在脚下,就得努力使自己长成大树”。这段既鼓励别人又激励自己的话,充分体现出他自立自强的人生观念。

  周兴这一生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论是干什么工作,他都是认真负责,全身心投入并力求成功。八十年代他被正式录用到东海文化馆负责美术辅导工作后,便立即对自己的工作方向做了调整,把自己主要精力从个人创作转移到发展振兴东海县的美术事业上来。鉴于东海版画力量薄弱的现状,他把工作重点首先放在培养版画队伍上,他首倡东海县儿童版画培训班,大力开展儿童版画教育,拓展了儿童画的新领域,继而又举办儿童版画教师培训班,以增强儿童版画的师资力量,壮大东海版画创作队伍。一段时间后,东海县儿童版画便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他又自己设计创制了水印木刻版画拓印机,大大减轻了印制版画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一次我去东海参观他制造的版画拓印机,到时正见他忙着给学员们上课,示范版画的印制过程,只见他围着裙布,高卷袖管,两手墨迹,蓬乱的须发,俯身在机台上边讲边操作,此刻我眼里马上浮现出一幅白求恩俯身做手术的画面。待下课吃饭时,我关切地问他:“你终日带学生这么劳累,自己的创作还有时间搞吗?”他一本正经地说:“现在个人创作事小,东海版画事大,我现在既然接任了这项工作,就得在其位忠其事,尽其责,这是使命,我打算用几年时间把东海版画队伍带起来,改变东海版画落后的面貌。”我又半开玩笑地说:“还记得以前你信中给我写的那段话吗?你现在弟子三千,桃李满园,终于使自己长成一棵大树了。”他也笑着说:“现在还得补充一句,不能一木独秀,孤树不成林嘛!”

  几年的辛勤耕耘,东海版画迎来了空前大丰收,一批版画新生力量迅速成长起来,特别是儿童版画,小作者如雨后春笋,版画作品井喷式涌现,这些充满着天真、稚气并带着萌味的儿童版画作品,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获得了各级专家和群众的普遍赞扬。

他们连续举办了县展、省展和全国展览,而且走出国门到世界多国展出,东海儿童版画成为国内外儿童画百花园中一只耀眼的奇葩。他们接连出版了多期《东海县儿童版画集》,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东海儿童版画》专题片,东海还申报了全国民间艺术之乡,江苏省文化厅会同江苏版画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等有关部门在东海召开儿童画现场会、研讨会,周兴的论文《让孩子画出心中的世界》,获得了“江苏省首届群众美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江苏省美术馆馆长、著名版画家吴俊发先生在撰文中称赞周兴是民间儿童版画的开拓者,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版画家朱葵先生也曾说:东海儿童版画的崛起,周兴是有汗马功劳的。

  几年来,在他的带领下,东海的成人版画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以儿童画教师为主体的一批青年版画作者成长起来,其中不乏娇娇者,如曹鸣凤、朱汉云等等,他们的作品屡次入选全国美展和国外美展,并斩获大奖,女作者曹鸣凤现在已成为全国有影响的青年版画家。看到东海年轻一代版画作者成长起来,周兴对此颇感欣慰,他说:我多年的愿望实现了。

  时光荏苒,二000年他退休了。人到暮年,他已功成名就,按说他也该安享晚年了。然而,一生为艺术拼搏奋斗的他仍停不下脚步,他对艺术的求知欲望丝毫未减。退休后,他又和他的学生在东海县共同建立了《兴艺坊版画工作室》,坚持创作和培训学生,继续保持着上班时的习惯。他家住在连云港,但是他一年到头仍是吃住在东海县工作室,经常因为忙于创作或指导学生而十天半月不回家一次,二00九年他又以古稀之龄创作完成了他最后一幅版画作品《温暖的土地》,此画还入选了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这也成了他版画的封刀之作,也给他版画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

  版画刻不动了,他又放下刻刀,拿起了画笔,改画国画,他的国画钟情于山水,崇尚写意,看他那放笔挥洒,满纸云烟,恢宏大气的国画作品极具傅家(抱石)山水画遗风,受到了社会广泛好评。

  记得二0一六年,邳州电视台要做一档“邳州籍画家在外地”的专题节目,我带着邳州电视台摄制组去东海对他采访,走进他的画室,只见他解衣盘蹲,手握大笔,正全神贯注的作一幅大画,只见满地都是他未完成的画稿和画纸,大家坐定后,我又开玩笑地说:“老兄是焕发了第二次青春了”。他说:“年轻时画画没条件,工作后画画没时间,现在退休了,有条件了,但是人老了,老天爷给我们的时间太少了,我想抓紧这段宝贵的时间,再画些国画,把以前缺的国画课补回来。”我想,这真是“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

  周兴去世后,一次我与东海一位版画朋友聊起他,这位朋友满怀深情地说:“周老师为东海版画事业是出了大力的,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他……”。

  农民版画艺术家周兴,他以自己毕生精力,坚韧不拔的意志,精湛的艺术造诣和丰硕的创作成果,为东海、连云港这方土地上的版画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谱写了自己光辉的人生。

  今年七月,为纪念这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连云港市在连云港美术馆举办了《木刻韶华——周兴版画六十年纪念展》,展出了他一生精美版画作品九十余幅,赢得了广大观众的普遍关注和赞扬。此时,我想周兴的在天之灵应该感到慰藉的。

  周兴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邳州文化》第42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东海县   邳州   连云港   培训班   东海   美展   徐州   木刻   文化馆   江苏省   美术家   版画   江苏   儿童   作品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