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生5大错:杀错1人,留错1人,用错1人,看错1人,打错1仗

#历史开讲#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风雨战乱,纷争不断,许多名士也恰逢战乱之年,才得以凭借运势指点江山,大权在握,正所谓“乱世出英雄”也。

而代代谋臣奸臣文臣武将中,最出名的恐怕就是诸葛亮,他是《三国演义》中的卧龙凤雏,是刘备三顾茅庐才求来的人才,而其雄才大略的确不负所托,七擒孟获,草船借箭,心思之细腻,谋略之深远,直叫人拍案叫绝,乃至周瑜临死前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聪明如诸葛亮,一生也犯下过五大错误,使蜀国大业未竟,空留后人叹惋,这便是杀错一人,留错一人,用错一人,看错一人,打错一仗

杀错一人:魏延

魏延曾是刘表的手下,勇猛机智,武艺超群,可因刘表注重水军作战,擅长操练陆军的魏延苦于不被器重,怀才不遇,积愤难鸣,听闻蜀军广纳贤良,便救下黄忠,借以作为投奔刘备的筹码。

果不其然,魏延很快得到了重用,成为蜀军旗下一大得力干将。

诸葛亮虽善用人才,却也知道魏延鲁莽冲动,性格偏激孤傲,公元234年,适逢蜀军北伐,企图一统中原,可战事不利,蜀军不得不迅速撤军,诸葛亮病危之际,召集群臣开会,商量撤军事宜

根据诸葛亮的安排,以杨仪和费祎为撤军主将,以魏延断后掩护大军,魏延生性要强,得知自己仅仅被用来掩护大军,顿时怒上心头,拒绝听从调令。

他率领手下士兵赶在撤退的蜀军前面,命人一把火烧了蜀军退路。

后人皆认为,这是诸葛亮临终前的最后一计,他深知魏延性格有缺陷,难成大事,将其作为心腹之患,欲除之以绝后患,便故意安排魏延给杨仪,费祎等人断后,杨仪与魏延速来不和,正好借机以谋反罪名除掉魏延。

这虽为蜀军除去一份成就大业的隐患,可也让本就元气大伤的蜀国又失去一位大将,魏延死后,无人再可扛起蜀军大旗,这大大加速了蜀国的灭亡。

留错一人:杨仪

诸葛亮借杨仪之手除掉魏延,可杨仪便是他错留的那个人。

建安二十一年,原为荆州刺史主簿的杨仪投奔关羽,关羽见杨仪颇有才干便带他去见刘备。

刘备与杨仪促膝长谈,一见如故,两人在许多政治大事上都所见略同,刘备立刻将杨仪纳入麾下,任命他为左将军兵曹掾。

三年后,刘备自立为王,杨仪升任为尚书,足以见刘备对其器重。

后来杨仪随蜀军北伐,更加得到重用,每次出行时,杨仪总能筹划好兵马粮草事宜,连诸葛亮对他也颇为赞赏。

杨仪确实才干出众,可与魏延不和,二人相争势必伤了蜀军军心,诸葛亮最后决定留下杨仪,除去魏延,本以为剿灭叛贼有功的杨仪,足以接任诸葛亮的军师之位,可诸葛亮也明白,杨仪心肠狭隘,好大喜功,思来想去,还是让蒋琬接任尚书令。

此举果然激怒杨仪,诸葛亮低估了杨仪的野心,杨仪自此失望至极,甚至说出“当初宁愿投魏”之语。

叛心已生,杨仪自然不能久留,建兴十三年,杨仪被贬为庶民,他深知蜀国已经容不下自己,便在朝廷派兵捉拿他之前就自杀死于家中。

用错一人:马谡

马谡最初不过是刘备手下一个荆州从事,因喜好谈论军事谋略被诸葛亮器重,传说二人常推心置腹,关系极好,畅谈世事,不分昼夜,马谡也因此迅速升迁至太守。

可马谡空有理论却只会纸上谈兵,缺少实干经验,刘备临终时曾劝告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但诸葛亮未听从刘备劝告,坚持以马谡为参军,希望给马谡展现才能的机会。

可事实终将证明诸葛亮的误判,在街亭一战中,马谡被委任为先锋,马谡夜郎自大,以为自己可长驱直入,违背诸葛亮的军事部署,放弃以水源边为驻扎地,魏将张颌抓住这一机会,断蜀军水源,军队困于山上,饥渴难耐,军心大乱。

张颌趁机率兵上山,蜀军大败,只得退守汉中,经此一战,马谡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诸葛亮虽惜才不忍,却也不得不下令将马谡处斩。

看错一人:姜维

姜维本是魏国大将,因被魏国太守疑有二心,无奈投奔蜀国。

诸葛亮看中姜维善于谋略,希望将姜维培养为自己的接班人,可姜维作为魏国降将,虽深得诸葛亮赏识,却不被刘备信任,而朝中大臣也忌惮姜维与诸葛亮关系亲近,想排除异己

姜维虽在诸葛亮的提拔下崭露头角,率领蜀军北伐,在多次战争中表现得可圈可点,但经不住蜀汉大臣多次谏言,反对北伐。

尤其黄皓精于玩弄朝政,姜维本想除掉黄皓,继续完成诸葛亮的北伐遗愿,可杀黄皓不成,反被报复,只得隐居在沓中屯田避祸。

可姜维并未就此放弃,司马昭出兵伐蜀时,姜维率众力阻钟会大军,但终究无力回天,姜维最终站战乱中被魏军所杀,蜀国也失去了最后一位军师。

姜维固然继承了诸葛亮遗愿,立志北伐,壮大蜀国,可无奈缺乏政治经验,无法与黄皓等奸臣抗衡,且诸葛亮死后,姜维再无靠山,又不得蜀王信任,终究英雄末路。

打错一仗:北伐

北伐是诸葛亮毕生所愿,可他至死也没有完成这个愿望。

诸葛亮共有六次北伐,前几次都因粮草,天气等原因不得不撤退,吸取教训后,诸葛亮精心筹备了第六次北伐。

这一次不仅准备时间长,而且出兵最多,甚至联合了东吴共同伐魏,可这次北伐不仅没有完成诸葛亮的宏图大业,还加速了蜀国的灭亡,而他自己也在这次战争中重病身亡。

诸葛亮曾在《隆中对》中提出过北伐所需的四个条件:

第一,荆州东临吴郡和会稽郡,西临巴郡蜀郡,北靠汉江,乃兵家必争之地,可保证物资供应,益州土壤肥沃,资源丰富,人民安居乐业,而君主刘璋昏庸无能,若能攻下荆州和益州,可为蜀国北伐成功大大提升可能性。

第二,曹操打败袁绍,大权在握,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之单独抗衡,而孙权占据江东已久,实力稳固,应当联合孙权攻打魏国,方才有胜算

第三,打理朝政,西南两边都有少数民族毗邻,如果能安抚好两地边境,稳固边疆,在朝中剔除奸臣,防止出征时奸臣误国,又大力发展经济,稳固战时后方粮草及民心,能集全蜀之力北伐灭魏。

第四,等时机已到,就派一员大将从荆州出击,直指中原,而刘备也率兵亲征,从秦川北上,两路夹击之下,灭魏指日可待。

可现实情况却大不相同,诸葛亮第六次北伐时,蜀国已被连年的战火拖垮,诸葛亮虽大力发展经济,但百姓还是生活贫苦,被苛捐杂税压得喘不过气。

而东吴虽答应与蜀共同北伐,出征时先行占领荆州,二国关系破裂,难以再次信任,更别说两路夹击和刘备亲征,汉王中道崩卒给了蜀国重重一击,此时的蜀国已是强弩之末。

条件虽不具备,但诸葛亮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结果也是可以预见的,北伐不利,阿斗忌惮诸葛亮大权独揽,朝中奸臣相斗,姜维无奈退隐,忠臣谏言不被采纳,刚愎自用的马谡无视诸葛亮的军事谋划,狭隘偏激的杨仪与蜀国离心离德,鲁莽冲动的魏延一怒之下切断蜀国后路……

几员大将的连续折损,更把蜀国推向了深渊。

诸葛亮的五大错误,其实都在用人这一点上,虽各路大将各有性格优缺点,但诸葛亮都高估了他们对蜀国的忠心,并非每个人都像他一般为光复汉室鞠躬尽瘁。

克服不了自身局限的魏延,姜维,杨仪,马谡,都在自身利益和汉室利益中选择了前者,蜀国的人才各自离心背德,蜀国自然也就分崩离析。

只不过最后一次的北伐,将矛盾激化,也难为诸葛亮聪明一世,却在临终时见证了蜀国的衰败,豪气万丈的《出师表》中隐含的忧虑终究化为现实,历史的洪流毫不留情地洗刷尽英雄们的血泪,只留下胜利者的微笑。

诸葛亮一生为蜀国殚精竭虑,虽犯下这五大错误,可人无完人,他依旧是那个谈笑间指点江山的孔明,后人依然以诸葛亮的智慧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

为后人所敬仰的,也不只他的谋略,更是他的忠诚与悲壮,作为一代传奇人物,他已经做到了最好的样子,是忠臣,是谋臣,一生无愧于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益州   魏国   太守   东吴   荆州   蜀国   奸臣   粮草   谋略   大将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