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禹贡九州到现在的省市区县,几分钟快速了解“州”的前世今生

在我国的行政区划中,“州”是自上古时期就已经出现的概念,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目前全国范围内有三十个自治州,一百多个包含州字的行政区划,覆盖省、市、区(县)等各级行政单位,古代的“州”是最高级别的行政区划,与现在的“省”相当,那么如此之大的等级跨度是怎么出现的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州”的前世今生。

禹贡九州

所有典籍中关于“州”的起源几乎都指向了大禹,《禹贡》记载大禹按照地形特征将天下分为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以各州为界因地制宜治理水患,“九州”的概念由此开始深入人心。

禹贡九州图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设立了十三州刺史部,至此“州”正式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当时的“州”本质上还是监察区,刺史负责监督州内吏政,检举不法官吏与强宗豪右并定期向朝廷汇报,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

西汉时期的兖州、豫州、青州、徐州刺史部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黄巾起义迅速蔓延至各州,黄巾军势如破竹,郡县纷纷失守,消息传到洛阳朝野震动,朝廷虽然采取了镇压措施,但黄巾之乱始终未能平息,宗室刘焉亲眼目睹了灵帝时期的政局动荡,建议朝廷派出州牧坐镇地方。

黄巾起义

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正式改刺史为州牧,州牧直接掌管该州的军事、行政、民政等大权,位于郡守之上,这是一把双刃剑,州牧固然能增强地方实力以便有效镇压黄巾军,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地方早晚会失去控制,汉灵帝迫于形势最终决定饮鸩止渴,这一举动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埋下了伏笔,随着时间的推移州牧们越来越肆无忌惮,郡逐渐被州所取代,“十三州”遂成为郡以上一级的行政单位。

大幅扩张

西晋统一后基本保持了三国时期州的区域划分,全国共计十九州,随着“八王之乱”的发生,洛阳、长安相继失守,西晋王公贵族纷纷举家南迁,史称“衣冠南渡”,太兴元年(公元318年)司马睿建立东晋,王室偏安一隅无力收复北方,于是“州”开始急剧扩张。

西晋统一图

司马睿能够立足江左的主要原因是王敦、陶侃等世家大族压制了从北方而来的大批流民,同时王导在极力调解南北士族间的矛盾,这才将局面稳定下来,但南下流民源源不绝,南来士族也无法长期安抚,于是王导建议设立“侨州郡县”,即沿袭原州、郡旧名于异地重建州、郡以安置北方士族,之后的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侨州郡县的数量不断增多。

东晋时期全图

再来看北方,鲜卑人拓跋珪于公元386年建立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开始实行大规模的汉化改革,长期戍守北方六镇的鲜卑贵族地位下降,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六镇起义发生,关陇、河北各族纷纷响应,北魏的统治岌岌可危,朝廷号召各地豪强组建军队协助平乱,各地豪强中以尔朱荣的实力最强,但平定六镇之乱后另一个棘手的问题出现了,官职爵位有限,该如何论功行赏呢?

孝文帝迁都

设立新的州、郡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于是六镇之乱结束后州、郡数量开始暴增,此后北魏一分为二,东魏武定年间已有八十州,北朝快速置州的同时南朝也不甘示弱,梁武帝萧衍在位期间大力开发四川、岭南地区,所以两广地区设置州、郡比较密集,从天监初年的二十三州发展到大同五年(公元539年)的一百零七州,此时作为一级行政单位的州已经明显过于碎片化。

演变重组

唐朝时期实行“道府制”,在“道”下设州、府,在州、府下设县,到了北宋时期各州的差距越拉越大,最大的州有十几万户,最小的州不过数百户,原因是早在南北朝大规模设州时,各州虽然都是同级别的行政单位,但当时是以山川河流的地形特征进行划分,经济、人口是次要因素,所以从一开始各州的先天条件就存在巨大差异。

唐朝十道图

随着时间的推移,宋朝政局稳定后形成了路、州、县三级行政区划,与州同级的还有府、军、监,其中府的地位最高,通常只有京师和军事要地才能设府,各州也被划分为节度州、观察州、防御州、团练州、刺史州五种,节度州居于首要位置,除行政事务之外还肩负保卫京师、防御边疆等重大军事任务,州必须先升为节度州才能升为府,正所谓“未有称府,而不为节度者”,节度州是当之无愧的诸州之首,节度州的设置以州的经济状况、户籍数量、所在地形、驻军数量而定,还要以与京城距离的远近以及是否为该地区中心城市为依据。

北宋时期全图

北宋欲夺回幽云,辽欲问鼎中原,北宋朝廷围绕是将驻军分散各处还是集中于节度州一事展开了激烈争论,争论一直持续到宋真宗时期,宋真宗认为若分散驻军则各部兵力参差,势必难以抵御辽军,于是各地节度州在政策和资源上得到了朝廷更多的支持,人口与经济逐渐与其他各州拉开了差距,而观察州、防御州、团练州、刺史州的职能和等级差不多,都逐渐走向了没落。

今日雏形

历经五代、宋、辽、西夏、金的多年纷争,许多地区虽同为州,但在管辖范围与人口数量方面已经是天差地别,直到明朝初年经过朱元璋和朱棣的制度改革,州才出现了现代的雏形,贵州省的设立就是这个演变过程的反映,贵州之名始于宋初,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的记载,但贵州成为正式行政区划后,其管辖范围仅限于今日的贵阳一带,本质上执行的是土司世袭的羁縻制度。

明朝时期全图

明朝平定云南后,土司势力纷纷聚集在湖广、云南之间的通路上,朱元璋对此事非常重视,如果不能控制贵州,云南也不会稳定,于是就有了改土归流,明军沿毕节、赤水、七星关等要地设置卫所,控制云贵之间的交通,并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置贵州都指挥使司,贵州的管辖区域扩大了好几倍。

永乐年间改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贵州也从宋朝时期的羁縻州发展为省,并在此基础上延续至今,可以说贵州省的区域规划在明初就已经基本确定,大多数州或保持原直隶州或升为府,在后世多演变为地级市或县级市,同时部分州被改为卫、县,在后世演变为县级行政单位。

明朝时期的贵州

撤州设卫的重要原因是人口稀少,无法维持行政管理,比如当时的甘肃地区是一片荒芜之地,因此明朝撤销了甘肃行省,改为陕西行都司,同时撤销了甘肃各州,今日的甘肃多以张掖、武威等郡名命名地级市,以甘州、凉州等州名命名市辖区,这是明朝初期甘肃行政区划变革的因缘际会。

明朝时期的云南

明初的行政区域规划基本延续到了晚清,仍然维持省、府、县三级,但在省、府之间设置了道,属于准行政区,民国时期章太炎建议袁世凯将省、道、府、县四级行政区划改为道、县两级,经过权衡废除了府,保留了省、道、县,州与县同级,为便于管理许多州改名为县,比如河北省原有的沧州、冀州、赵州改为沧县、冀县、赵县,后来道也被废除,在原有基础上设置市,以原来的府、州名来命名新设置的市,“某州市”的名称随之出现,而有些州名则变成了“某州区”、“某州县”,之后这种命名习惯被保留下来。

“州”这个行政区划从汉朝时期开始不断被拆分重组,从最初参考地形特征到后来根据军事、经济需要进行拆解,明初时期又经过行政区划改革,虽然州的行政区划性质被大幅削弱,但州名作为历史的延续先后出现在不同的行政单位中,这便是历史、地理、文化的一脉相通。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州牧   明朝   节度   刺史   甘肃   贵州   行政区划   朝廷   区县   省市   前世   今生   时期   快速   行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