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无战事|史上最血腥的战争是否会在俄乌重演

爱德华·贝尔格导演作品《西线无战事》

2月19日,《西线无战事》在第76届英国电影学院奖颁奖礼上大放异彩,14提名6中,其中不乏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重磅奖项。

同时《西线无战事》也是第95届奥斯卡金像奖的大热门

但讽刺的是,著名反战IP在西欧及北美硕果累累,东欧大陆却仍一片狼藉。

2022年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一年过去,硝烟仍未消散。去年11月,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就估计,俄乌双方都有大约10万名士兵死亡或受伤。

《西线无战事》成为今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大赢家的原因,除了自身质量过硬,还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时代使命

该片导演兼编剧爱德华·贝格尔表示:“这部电影主要起源于两年半前,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危险的民族主义情绪在上涨。欧盟的崩坏、一些极右翼政党的上台、匈牙利的欧尔班、美国的特朗普、英国脱欧。七十年来给我们带来和平的那些机构,突然间都遭到了蛊惑人心的宣传质疑。我们希望向大家表明,这样的民族主义情绪和言辞,会在很短时间内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导演爱德华·贝格尔

而就在该片制作过程中,俄乌之战打响了。

“当我们制作这部电影时,我们并未预料到欧洲当前的严峻境况。但是,不知何故,我们似乎总是会忘记战争是什么。这个话题永远不会过时。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是拍摄这部影片的正确时机。”

1

“可以用勺子把他们从战壕的墙上刮下来,葬在饭盒里”

当开头海因里希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字幕里,观众误以为他是本片主角。

2分钟后得到的解答却是:不,海因里希只是战争中平凡的“炮灰”。

这对于刚沉浸在影片,试图建立同理心的观众来说有些许残忍,但现实比这更残忍。

从尸体上扒下来的衣服一包包被放在水缸里搅拌,血与水很快融为一体,随之溢出。

海因里希衣服上的姓名标签没有及时去除,军官熟练摘下标签随手丢下,这是他的名字第三次出现在镜头之中,同时也是最后一次。

一个士兵的生命就像衣服上的标签一样,弹指一挥间彻底消失了。

新兵保罗拿到了他的军装,对战争充满期待的他,怎会知道手上那套看似崭新的军装其实浸满了鲜血?

随后,保罗成为了带领我们领略残酷战场的角色。

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为1700多万,二战死亡人数为6000多万,但为何一战才被称为人类史上最血腥的战争

一战之前欧洲的战役持续时间不长,受到冷兵器和骑士精神残余的影响,战斗也不是特别惨烈。

拿破仑战争

对当时的欧洲人来说,战争是“美好的史诗”,建功立业的好机会,茶余饭后的好谈资。

一战是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的全球范围第一场比试,机枪、坦克、毒气等武器,让各国的战斗策略措手不及,没有什么有效的手段应对这种之前没有见过的新式战争。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取得一点点战线的推进,各国都采用了最简单的办法——人海战术,一次又一次无脑冲锋赴死,上一批死完了,就再动员下一批来重复之前的过程。

索姆河战役,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坦克投入实战,伤亡人数高达130多万,军队的推进速度却平均每天仅有150到200米,向前的每一步都是无数尸体堆积出来的。

保罗参加的西线战场,从1914年战争开始,到1918年战争结束,一直深陷堑壕战中,几年下来前线几乎没有移动。最终有超过300万士兵在这里丧生,他们的牺牲仅仅是为了几百米的前进或后退。

从一战开始后,科技成为了军事力量的绝对核心,而人的价值在其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西线无战事》如何展现战争呢?

受军国主义蛊惑的学生们迫不及待想上战场

上战场才发现生命转瞬即逝的恐惧

不知为何而战的麻木

开篇海因里希军服辗转到了保罗手中,形成了一个命运的循环。

结尾时,被保罗救下的新兵收集牺牲士兵铭牌的情节,与开头保罗的铭牌收集戏相同,又是命运的循环。

两个循环的嵌套,像是一个悲剧寓言,告诉观众战争中只有注定毁灭的悲剧人物。

将坦克投入战场这段戏,电影做了极为震撼的渲染。

坦克在一片诡异的黄色浓雾中慢慢驶出,在远景中显现了大致轮廓。

画面呈现出片刻相当克制的静谧之后,缓过神来的德国士兵立即向前方开火,但于事无补。

近景下的坦克如同钢铁野兽,无视地形与战火向前扑去,德国士兵无处逃窜,在履带下血肉横飞。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主角们的存在对故事来说并无必要,他们身上没有特质,只是战争中的一个数字。

就连该片的主角也是名不见经传的新人演员。

演员费利克斯·卡默雷尔

整部电影没有一处英勇杀敌立功或者运筹帷幄的反击,因为它本身就不是为了彰显英雄气概,只是在揭示战争的无情。

原著更是如此,小说洋洋洒洒上百万字,却从未说明角色参与的是哪场战役,也没提及过任何高层的姓名,更不曾探讨过任何战略战术。

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1916年应征入伍,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在战争中受了重伤,战争结束10年后,他发表了描述一战经历的小说《西线无战事》。

小说一经出版就引起轰动效应,先后被译成29种文字,尤其受到当地青年的欢迎,被认为是一战时期被毁灭的德国青年一代的控诉书。但因内容带有强烈的反战意识,曾于1930年代德国纳粹党执政时查禁。

2

“我们的思想像是黏土,它是由日子的变更捏起来的”

这本书既不是一种控诉,也不是一份自白。

它只是试图叙述那样一代人,

他们即使逃过了炮弹,

也还是被战争毁灭了。

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西线无战事》

《西线无战事》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著

《西线无战事》被誉为最伟大的反战小说之一,它还有衍生的改编电影。

1930版《西线无战事》一举拿下第3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项。

1979版《西线无战事》的导演德尔伯特·曼为戛纳电影节常客。

刘易斯·迈尔斯通导演作品

1930版《西线无战事》

德尔伯特·曼导演作品

1979版《西线无战事》

这两版基本遵循原著,而2022版除了借用原著名字以外,基本和原著的关系已经不大,更像是同人作品。

如果说原著更加注重战争中的底层视角,那么2022版显然有意将视角拉大,将底层与宏观视角结合起来,加入了很多原著中没有的段落。

在电影当中,不断灌输军国主义的德国将军成长在军官世家,在这种家庭文化的熏陶之下,他也想为德意志赢来一场风风光光的胜利,以此换取荣誉。

至于为了取得胜利,要牺牲多少年轻人以及财政上的代价,他们毫不在乎。

除此之外,前线与指挥部环境的强烈对比也揭示着战争背后的荒诞。

影片中无后勤保障的士兵们有空就吃,抓紧一切时间吃,最后甚至为了吃丧命。

保罗一众人攻入法军战壕,发现了厨房,马上置生死于度外,放下武器大快朵颐,而食物也只是木屑面包与罐头。

而指挥部的将军们有新鲜的烤肉与红酒,闲聊之间随手把剩余的食物丢给狗吃。

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此产生:拼死拼活,到底是为什么?战争为谁而打?战士为何要牺牲?这也是2022版的主题。

同样是吃,在原著以及前两部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出截然不同的主题。

小说开篇第一节就是一段由食物分配产生的争执,赤裸裸地展示了战场上一顿饱饭的价值。

主角所在连队在一场战斗中损失惨重,150人只回来了80人,而炊事员是按原人数准备的物资。

士兵们知晓后异常兴奋,没人再去为死去的战友哀伤,反而催促炊事员双倍配额放饭。

“他们要么躺在野战医院,要么合葬在了战场。今天,就不用你招呼了!”

加登喜形于色:“老天,什么叫走运!这些全归咱们了!人人有份儿!等等,没错,每人正好双份!”

这种老兵身上冷血荒诞的作风,是要体现战场上的现实与残酷。

2022版中这些粮食是凯特的连队用命换来的,有了一丝合理性,两者所指相同,却韵味截然不同。

老版聚焦于战争导致人性的异化,新版刻画战争的荒谬绝望以及无法挽回的后果,但并没有湮灭人性。

2022版中,保罗和凯特都有枪,但他们选择去法国人家偷鹅,而不是拿着枪去烧杀抢掠,这是道德文明在他们身上的残存。

《西线无战事》剧照

农户开了很多枪都没打中人,有可能是故意而为,只想起威慑作用,并不想致人死地。

但战争带来的仇恨已在农户的孩子心中发芽,他会为丢了一个鹅蛋就把人杀死。

《西线无战事》剧照

除此之外,2022版详细渲染了保罗第一次手刃了敌人的场景。

法国士兵倒在血泊中,身体抖动着,血从嘴里咕涌而出,强烈的求生意志驱使他绝望地望向保罗,直到断气。

巨大的恐惧笼罩着保罗,为了减轻这种心理上的负罪感,他只有不停地向那具尸体道歉,翻出对方口袋里随身携带的信物,心里许诺着今后会寄钱给对方妻女。

这段情节在原著中也有,不同的是有一个大反转。

几个小时过去,当肾上腺素水平恢复正常,紧张恐惧的情绪逐渐褪去时,保罗意识到,自己之前念叨的承诺其实完全是瞎掰。原先的愧疚感在他回到战壕,听到战友的安慰后,瞬间化为无形。

我不再去想那个死人了。他对现在的我来说已无足轻重……当初在那个弹坑里,我不过是说了番疯话!“只是因为我不得不和他一起躺了那么久。”我说。战争毕竟是战争。

夹缝中闪烁的人性之光就这样被冷酷的生存法则吞噬掉了。

还有一个片段是2022版中没有的。

一个士兵被截肢了,一个叫穆勒的士兵第一反应是询问是否能拿走对方的靴子。

《西线无战事》剧照

后来穆勒得到了这双靴子,他每次都兴奋地笑着穿靴子上战场。

这个场景很明显体现了战争对人的异化 ——人在战争中丧失同理心,变得极端自私。

2022版还删去一处极为无奈的归乡情节。

好不容易休假的保罗回到家乡,却发现家乡的生活充斥着更多谎言。

《西线无战事》剧照

父辈们整天谈论战争,每个人都像指挥家一样高谈阔论,宣称一定要向巴黎进攻,根本不知道战场上的惨状。

而学校的老师一如既往地向学生鼓吹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让他们去送死。

对此保罗无能为力,所以他迫不及待地离开了家乡,返回战场。

《西线无战事》剧照

三部电影的结尾都是保罗死在了战争结束的当天,死法颇为浪漫却各不相同。

1930版《西线无战事》结局

肮脏的战壕中突然出现一只蝴蝶,保罗试图伸手捕捉它,却被狙击手击中。这个镜头已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瞬间。

1979版《西线无战事》结局

死一般沉寂的前线出现了鸟鸣,保罗循声而找,数分钟后却只剩一具尸体,以及手上的鸟画像。

2022版《西线无战事》结局

停战将要来临之际,保罗与法国兵缠斗至漆黑的地堡中,两人默契地停下了攻击等待停战,就在消息公布的前一秒,保罗被藏在阴影里的士兵刺杀,成为这场战争中最后一个牺牲者。

3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

一战让德国人整整损失了一代青壮年,也诞生了《西线无战事》这种经典的反战文学作品。

但讽刺的是,仅仅20年之后,没有经历过战火摧残的新一代德国年轻人又像他们的父辈一样,又充当了德国侵略扩张的炮灰。

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一样,历史好像并没有前进,而是不断掉进循环的漩涡,重复着过去犯过的错。

近些年国际局势动荡不安,各国国内矛盾加剧,历史告诉我们,这是发动战争转移矛盾方向的预兆。

俄乌战争是否会引起世界范围的第三次大战?

不可否认,世界上一些大国仍然抱着冷战思维

在丛林法则式的现实主义之下,任何国家都需要做好军备竞赛。

民族主义是把双刃剑。若走向极端,法西斯可能复辟;若无视民族主义,别国很可能会乘虚而入。

如今,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盛行,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矛盾重重,战争的前提条件基本具备,未来很难预测。

图片来源于凤凰卫视资讯台

但能确定的是,凡人之躯不会像科技一样迭代更新,依然脆弱,依然会成为政治斗争的代价。

《西线无战事》在这个时代背负着使命感,应该拿下一些奖项。它能否在奥斯卡中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呢?我们拭目以待。

这个时代需要《西线无战事》,这个世界更需要东线无战事。

文|Tea

编辑|福尔魔歌、Tea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西线   马里   保罗   海因   战争   德国   民族主义   原著   士兵   导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