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四人帮,叶剑英说出办法,陈云:只此一次,下不为例

#历史开讲#

“那就只能这么办了,抓既然是唯一的办法,那就要办好。记住,只此一次,下不为例!”

陈云沉默了一阵子,淡淡地说。

随后王震将陈云的话转告给了正在焦急等待的叶剑英,并再次强调了陈云的嘱咐,“只此一次,下不为例!”。

陈云,这位两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究竟有着怎样的地位?在粉碎“四人帮”的关键时刻,他为什么能够说出“只此一次,下不为例”的警示。

要想探寻问题的答案,我们要从陈云在党内的威信出发,来全方位认识陈云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陈云作为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几乎参与了党自30年代后的所有重要事件,在党的隐蔽战线、组织工作、经济工作党风建设等领域都做出了不菲的成就。

就是在长达几十年的工作中,陈云不断积累着自己的威信,成长为中国最核心的领导集体中的一员。有许多的事件突显了陈云的本质特性。


“神秘消失的常委”

值得说起的一件事件发生在长征期间,1932年,上海的地下组织再次遭受破坏,常委卢福坦的叛变导致整个上海地下组织被打击的难以立足。

自此之后,整个上海与中央逐渐失去联系,与此同时,江西苏区与莫斯科方面联系的唯一一台大功率电台也在战争中损坏。

至此,中央部队与上海方面和苏联方面都失去了联系,这对于处在反围剿之中的中国共产党部队是一个非常大的阻碍和不确定因素。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踏上了长征的征程。

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军汇合后,军中有人发现,遵义会议后确立的政治局常委中有一个人突然消失了,但是却没人知道去了哪里,这个人就是陈云。

此时的陈云正在前往上海的路上,肩负起了恢复上海地下组织和重新与共产国际联系上的双重重任,由于这个任务的重要性,这个决定是中央机密,鲜少有人知道。

原来在红军夺取卢沟桥的当晚,组织将这个双重重任委派给了陈云,一方面陈云个人能力强,另一方面陈云谨慎小心,从事地下工作有经验。

“组织交给你的任务都很艰巨,上海白区的地下组织已经尽数被毁,你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尽力重新与上海的地下组织联系起来。”周恩来沉沉的说。

“此外,还有与共产国际重新联系的任务,我们党组织的遵义会议的具体情况并没有及时传达给共产国际,现在共产国际不了解我们党内的情况,这需要你联系到共产国际,将遵义会议的具体情况告知共产国际。”

“保证完成任务!”说完,陈云就继续回到队伍里了。

次日,在红军攻占天全县的同时,陈云就从队伍中“神秘消失”了。

就这样,陈云经过20多天的周转,从成都到重庆,最后乘坐轮船终于到达了上海。到达了上海,陈云这才发现情况远远比中央预想的要严重的多。

陈云虽然立即在上海开始了地下组织的恢复工作,但此时的上海正处于白色笼罩之下,隐藏的许多国民党特务又认识陈云,陈云的行动可谓是处处受阻。

没过多久,陈云刚刚和上海其中一个地下组织建立起来的据点再次被摧毁,形势更加紧迫。

共产国际意识到了局势的危险,便决定让陈云暂停上海地下组织的恢复工作,邀请陈云前往莫斯科避避风头。

陈云眼看形势紧张,确实难以保证地下组织工作的进展,便只能放弃了地下组织的重建,在宋庆龄的帮助下前往了莫斯科。

陈云不喜欢逞强,他不是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人,也因此,他是个“稳”的人,做事稳妥,不出差错,这是刻在陈云品格中的特质,毛主席信任他,将任务交给他就是看重了这份稳。

虽然离开了上海,但陈云并没有放松心情,泸定桥委托他的任务没有完成,前往苏联又是意外的事件,而他知道,和共产国际的会面将是另一场他要面临的考验。


“阴差阳错”

陈云是个笔杆子,此时心里沉重的他,将自己的焦躁不安都抒发在了文章上。于是在前往莫斯科的途中,他以国民党被俘的军医的口吻描写了在红军长征中的所见所闻。

这篇文章叫做《随军西行见闻录》,就是这篇文章,意外的将红军推向了世界。文章中,陈云以第三视角将红军的军纪严明,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特性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

同时,对红军的抗日方针大为赞赏,着重描写了红军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将红军的本质都表现了出来。

1936年,在莫斯科的陈云以“廉臣”的笔名发表了这篇文章,瞬间引起了世界领域内的关注,“红军”这个形象在世界上第一次正面的“出圈”。

《见闻录》的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第一次在国际上对红军有了正面的宣传,这也为共产国际侧面表达了朱毛红军的领导能力。国际上第一次对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军有了比较具体的认识,也认识了毛泽东的领袖能力。

陈云在莫斯科期间,详细的和共产国际执委会报告了长征以及遵义会议的全部情况。彼时的共产国际对于遵义会议后产生的新领导层并不是很认可,那毕竟不是共产国际“钦定”的,因此如何让共产国际认可新的领导层是一个大问题。

陈云在这个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先是分为两个部分报告,第一个部分是在遵义会议前,另一个部分是遵义会议后,两个阶段相互对比,一方面突显了遵义会议的正确性,另一方面突显了新的领导层的正确性。

“我们建立了正确的领导班子领导革命,推选毛泽东为领导。”

就此,毛泽东的领导身份得到了正名。

后来毛主席在电报中对朱德说:“中国共产党现在可是在共产国际有很高的地位,整个苏联都赞扬了我们的长征啊!”

虽然陈云没有完成原先的任务,但是阴差阳错,在莫斯科为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更多的支持。也因此,陈云在党内名声大噪,许多人都对陈云的能力称赞有加。


“国乱思良将”

建国以后,陈云主要负责共和国的经济工作,毛主席时常赞叹陈云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

1962年,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建国以来国家召开的规模最大的会议,史称“七千人大会”

会议召开的背景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最关键的时期,是在生产扩大化之后的一次在组织上、思想上都要进行反思的会议。

会上,当说到经济相关的议题,毛主席特意想请陈云讲话,但陈云却婉拒了发言。

一时间,会下议论声多了起来,虽然被婉拒了,但毛主席依然当着7000多人的面夸赞了陈云在经济工作上的才能。

“我在经济工作上有许多不懂的地方,经济建设有许多方面,工业和商业都是,在我们党内有许多人都比我懂这些,少奇同志比我懂,恩来同志比我懂,小平同志也比我懂。陈云同志,尤其是他,懂得最多。”

毛主席是认可陈云的工作能力的,面对陈云婉拒了发言,毛主席也懂得为什么陈云不愿发言。

“陈云同志是个实事求是的人,一切喜欢讲求实践,不调查清楚他不会讲话。”

陈云自新中国成立伊始,就负责着整个共和国的经济工作。包括全国的财政问题,金融问题和发展方针的制定等方面,陈云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1957年,全国高涨的生产热情中,陈云提出了与当时主流不一样的声音,虽然遭到了其他人的不理解和批评,但是陈云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后来毛主席也批评了他,对此,陈云也不反驳,毛主席问他什么他就说什么,绝不含糊其辞。

毛主席重视陈云的意见,即使批评了陈云,但是依然会听陈云的看法,陈云在毛主席心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后来陈云在回忆那次七千人大会的时候说:“毛主席让我讲话,我不讲,不是别的原因,我不能说些搪塞的话,也不能给毛主席难堪,索性我就不讲话了。”

陈云就是这样的人,实事求是,不讲假话,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陈云不仅在毛主席心中地位极高,在党内的威信也有目共睹。


“请教”

后来陈云被下放到江西南昌的一个石油机械厂“蹲点”,直到1972年才回北京,1975年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76年,周恩来和毛泽东相继去世,彼时华国锋和叶剑英想要处理四人帮,叶剑英提出了“隔离审查”的办法。

“总理,这件事实在是迫在眉睫啊!”

叶剑英见到华国锋后,言辞激动地给华国锋分析了当下的局势。

“总理,现在已经到了非常紧急的时候了,如果不抓紧时间,我们就要错失时机了!”

叶剑英又一次找到了华国锋,经过几次交谈,华国锋的态度已经软化一些了,但是华国锋还有一些顾虑,那就是老干部的态度。

“叶帅,实话说,我不是不知道江青等人的行径,只是这件事不好办,你讲的办法我觉得可行,只是这件事不能只有我拍板,还得问一些老同志的看法。”

华国锋意有所指的为叶剑英作了一些提示,并且嘱咐一定要征得陈云的意见。

有了华国锋的肯定,叶剑英开始四处打听,四处联系那些老同志,这些人都是在当党内说得上话的人。

而这之中陈云的意见是最关键的,陈云是一个稳中求胜的人,他的稳,他的能力和他的实事求是,对叶剑英和华国锋的计划能够提出非常宝贵的意见,最重要的是,他的首肯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立场。

叶剑英通过其子女联系上了陈云,并托王震将“隔离审查”的整个计划讲给了陈云。

“这场战斗无法避免。”

陈云思考了一阵又说。

“那就只能抓了,既然要抓就要稳,只此一次,下不为例!

得到了陈云的认可,华国锋和叶剑英真正放下了心,一举打倒了江青及其团伙。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云不仅在拨乱反正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还一举推动了恢复邓小平职务的重要决议。

陈云也重新当选为中央政局常委委员、常委,成为了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

与此同时,中央决定恢复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陈云当选为中央纪委第一书记,这一干,就干了将近10年。

陈云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辈子都在“稳”中求胜,一直带领党内同志开拓创新、殚精竭虑。即使有过被误解的时候,陈云依然坚持本心,从来不说虚话。

直至十四大后,陈云才真正退出了中央,过上了退休的生活,即使退休,中央在做经济决策的时候,依然会询问陈云的意见,毕竟这位老前辈主持了中国几十年的经济工作,经验和眼光都难以取代。

1995年4月,陈云在北京因病去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下不为例   遵义会议   莫斯科   中国共产党   苏联   共产国际   党内   经济工作   红军   上海   地下   同志   能力   中央   办法   组织   陈云   叶剑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