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与中华百年近代史:大国之殇与山河抗战(美国与中途岛)

如果我们仅仅将视角局限于本国之内的话,很多东西是无法看清的;如果我们只是将时间局限于1937年~1945年这段时间里,很多东西是会被忽视的。中国的抗日战争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它是20世纪初整个国际大变局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从一国之视角来看,或许会让我们眼中的抗日战争变得更加完整。

山河抗战,不能局限一地、一国之视角

导语:王与王总要相见

从世界的角度来看,在中国抗战的同时,这个世界在发生着什么呢?当时美国在国力上已经远远地超过了日本,如果从工业规模来讲,甚至比同时期的英国和法国都要强大。当时美国拥有的工业规模跟现在的中国一样,同样被人们称为“世界工厂”。但是,就国际地位而言,在整个世界的金字塔结构当中,处于顶端的是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美国与同时代的日本、德国、苏联处于同一层级,都在世界的第二阵营,是当时英国主导的世界格局的挑战者。

二战前的美国完全可以说的上是“世界工厂”

这种实力与地位不相匹配的情况,美国是不会允许一直持续下去。想要王权顺利的从欧洲过渡到美洲大陆,美国就必须要借助二战这个机遇,毕其功于一役,完美的跨过修昔底德陷阱,实现王权交接。

作壁上观,假手以弱诸侯

与高踞顶端的英国相比,美国的差距在两点:首先是货币。虽然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能力,可是当时世界各国通行的货币是英镑,也就是说世界金融体系依然掌握在英国人手里;第二个差距在地缘。美国地处北美大陆,从海权的角度讲,它可以同时控制大西洋与太平洋。但是,如果没有陆地上相应的着力点,没有一个立足点的话,再强大的海军也无法影响到欧亚大陆。欧洲地区,美国显然是没有任何可以立足的地方。在亚洲,美国真正能够掌握的,也仅限于从美西战争中夺取的菲律宾这一地。彼时,相较于控制着南亚和东南亚的英法等国,再加上本身便处于东亚地区而具有本位优势的日本,美国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力实在是有限的可怜。

东亚势力分布图

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美国人在东亚地区的初期战略是一种更倾向于多极化的考虑,尽量与其他力量保持合作关系,让他们壮大,以这种方式削弱英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势力。基于这种战略构想,相较于欧洲国家初期面对日军侵华所采取的绥靖政策而言,美国则在大部分时间是抱着一种支持的态度。而这种支持的态度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美国是实实在在的给予初期在华作战的日本绝大部分资源援助,这和现在人们宣传的美国在抗战当中起到了很强的作用的说法是完全不同的,至少在抗战前期是这样。

一直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那一年,当时美国对日出口超过28亿美元,其中60%是石油和钢材,这些都是在战争时期最基础的战略物资。当时日本的钢铁来源一共两个:一个是来自“9·18”之后占领的东北三省。1931年以后,日本人在东北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为整个侵华战争提供了一半的钢材来源。另一半则是来自从美国进口的废钢铁。那个时候日本几乎成了美国钢铁最大的买家。在当时,美国厂商为了保证日本客户的需求,连纽约各地的废电梯都来不及拆解,就直接运到日本了。在侵华战争的前三年,日本军队所消耗的燃油,70%来自于美国。

日军大东亚构想

除了经济方面,在政治上同样如此。全面抗战爆发之后,日军打着反殖民口号,把远东地区英法等国的势力收拾的干干净净,这是美国人想要实现却又难以做到的事情。日本这种具有本位优势、在东亚影响力远高于自身,本质上又极度富于侵略性的国家,担任美国在远东地区削弱英法等国实力的“打手”这一角色完全是够格的。出于这种自身利益和这种假手以弱诸侯的战略构想,美国在外交上完全站在日本一边是完全说的通的,更利于包装日军侵华合法性的汪伪政权在南京一建立,美国便逼迫蒋介石予以承认。

在某种程度上说,美国是日本侵华过程中最大的帮凶。

汪伪政权成立仪式

养虎噬人,虎之命门需在手

我们回头再看这一时期,一直到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前,美日关系更像是现在的恶意商业收购游戏。美日关系更像是现在的恶意商业收购游戏。先通过某种方式诱导你不断地扩大投资,把大量的资金沉淀在项目当中,让你手中的现金量急剧减少。当达到一个临界状态的时候,突然断掉你的贷款,制造危机,这种时候这个大庄家就会来收购你的公司。综合当时的情况,美国人玩的就是这样一个游戏。(是不是有些眼熟,和美国搞的美元体系形式上差不多)

上述这段话极度露骨的表明了美国对于中国抗战乃至世界抗战是一种完全作壁上观的态度,后续的人总是放大了美国加入二战的正义性与重要性,但实实在在的说,美国于二战这场世界大变革中所扮演的角色永远只能是一个商人,一个精明的商人,一个唯一受益的商人。

美国这种“世界工厂”属性使得它能够吃下大量军事订单

由于美国的资源源源不断地供给日本,导致日本在侵华战争的时候一直在肆无忌惮地扩大战场。从东北的局部,一直蔓延到华北,一路由北向南推进。淞沪抗战以后,还有一路就是由东向西。最后整个战线一直推进到了中国大陆东部一线,全数被日本占领。在1940年前后,日军的扩张力已经达到了极限,而中国国内也进入了艰苦的相持阶段。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夕,在中国战场上日本正好把整个中国东部完全占领。日本侵华的大本营在东北三省,向南的兵力已经达到海南岛。在这么漫长的战线上,日本的兵力和控制力都已经到了临界的状态。

二战时期日军的末日国防圈

而就在此时,美国宣布对日本实施贸易禁运,禁运的商品就是钢铁、橡胶、石油——这些战争必需品的禁运,使得日本这个战争机器陷入了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美国是如此的精明,养虎噬人,但虎之命门又时刻拿捏在手,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加入二战的唯一变量是不受他控制的德国(算了,不能多说,读者朋友们自己琢磨吧!)。

值得提一嘴的是,日本人之所以在中国把战线搞的这么长,一部分原因是美国,更重要的是日本自身的民族缺陷,我在先前文章中有所提及,因为这个缺陷贯穿整个抗战时期,所以我打算作为本系列终章,此处就不再详说。

与其绝望死去,不如纵情燃烧

美国的禁运,让日本陷入了窘境。煤炭与钢铁尚可解决,石油与橡胶怎么办?放眼日本势力可以到达的范围,只有东南亚可解燃眉之急。

对于当时的日本军部来讲,他们有两个选择:第一是停止侵华战争,从众多的占领区域撤出。很显然,当时国民党政权一时半会儿是填不回来的,英国人的势力已经被清除干净了。等于日本人把菜做好上桌,自己一筷子没动,就交给美国人享用了。这是日本政府,尤其是好战的军部,无论如何也不愿意接受的。第二种选择,硬着头皮跟美国人打一仗,彻底拿下东南亚,但是双方在整体实力上、在资源上的差距是无法弥合的。摆在日本人面前的,除了死便只剩下死了,既然如此,与其绝望死去,不如纵情燃烧。

珍珠港奇袭

在1941年的12月,日本人袭击了珍珠港,企图以一种赌博式的方式,在短时期之内逼美国人就范。1938年的九一八事变,以七百对战八千,这场日本史上最大的军事冒险行动给日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丰厚收获,如今,他们还在幻想着珍珠港奇袭能够再次让他们收获满满。但现实很残酷,这场被后人称为日本以一个错误来掩盖另一个错误的军事冒险行动,将会给这个侵略成性的好战之国以沉痛的打击。

中途岛战役态势图

说句公道话,珍珠港奇袭并不算日军一个错误的行动,因为不论这场行动是否开展,改变不了的事实就是,日本早就在美国的口袋之中,而这场军事行动只是加快了美国对日本“收购计划”的进展罢了。

太平洋之战:东瀛悲歌,帝国新生

基于这样的背景,美国开始给予中国国民政府大量的军事援助。这些军事援助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日本陆军对中国大陆地区的压力进一步增加,呈现战略胶着状态。这就保证在东南亚、太平洋地区的岛屿争夺战上,日本人抽不出多少兵力,使得美国在当地的作战变得相对轻松。打垮日本人,美国就可以顺势接手此前英国、荷兰、法国在东南亚所有的势力范围。

电影《硫磺岛的来信》海报

从中途岛战役到硫黄岛战役,这片湛蓝到令人无比平静的大洋之上,硝烟弥漫过后,是日本人无比崩溃的歌唱着东瀛悲歌,以这首作为背景的,是另一个冉冉升起的新生帝国。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正如《史纪》开篇所言一样: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好了,这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喜欢的读者朋友们可以点赞、评论加关注,我们下期再回。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中途岛   美国   英法   珍珠港   东亚   东南亚   太平洋   近代史   地缘   英国   美国人   日本人   日本   日军   中华   山河   中国   大国   势力   政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