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广会客厅|哈牡高铁“守隧人”

“注意脚下湿滑,看着点路。”2月15日凌晨,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公司哈尔滨通信段阿城北通信车间作业一工队工长乔桢,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阿城北站附近的鲜峰隧道里,向随行3人嘱咐道。

检修人员前往设备地点进行检修作业

乔桢与工队9名平均年龄29岁的职工一起负责维护隧道里的基站。在这个工队里,最小的职工是26岁。

而他就职的阿城北通信车间负责哈(尔滨)至牡(丹江)高铁58个基站和直放站的通信设备维护工作,14个隧道直放站,管内共有18个长短不一的隧道。

高铁昼出夜伏,只有晚上高铁停运后他们才能进到隧道里开展检修作业。隧道里与外界几乎隔绝,又高又厚的山体屏蔽了对大多数的无线通信信号,只能在隧道中间建立一个类似于“WiFi”的装置,使隧道里的列车能随时与临近车站沟通,如果这个设备出现问题,那么在隧道里的列车将会与外界失联。

所以,他们要频繁的进入隧道,在伸手不见五指的路基上步行到达设备所在地进行检修。

鲜峰隧道长4.3Km,里面有4个高铁通信直放站,乔桢和工友们的任务便是检修这4处通信设备,保证高铁列车的“耳朵”无线通信系统安全运用。

进隧道前,积雪遍布林间小路,乔桢和工友们深一脚、浅一脚前进,稍有不慎便踩进积雪漫过膝盖的雪坑里,这样的路,他们要走近2个小时。

东北的冬天十分寒冷,气温低至零下20多摄氏度,隧道里的温度却没有达到冰点,有时隧道墙壁会地下水蒸气凝聚的水滴,潮湿的空气令呼吸都变得粘稠。全副防寒棉衣的乔桢和工友们往往是在隧道里“一走一身汗”,他们背着重达20斤的检修工具,在隧道里前行。

隧道里没有光线,唯一的光源是他们头顶的射灯,每前进一步都要仔细辨认路基所在处,以免被绊倒。

检修人员将手套摘下保证用最精确的手法测试无线通信设备参数,身边的工友则小心翼翼的照亮设备和工具仪表,以便作业人员读取测试数据。出隧道后30多度的温差令衣服瞬间结成小冰碴。

9名年轻人,时常进入隧道检修设备,大家称他们为“守隧人”。

每次进入隧道,工队要出动一半的力量迅速开展作业,他们与黑夜相伴,与使命相连,他们在隧道里沿着笔直的线路前行,在为中国高寒高铁平稳运行打下坚实基础的同时,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通讯员 张学鹏 刘翰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2

标签:阿城   工友   作业   会客厅   基站   路基   哈尔滨   无线通信   积雪   隧道   车间   列车   职工   通信   人员   设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