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否存在问题?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一种观点,源自于晚清魏源的著作《海国图志》。

这一观点的基本含义是,吸收外来文化和技术的优点,学习其长处,以便超越它们并对抗它们。其目的是提高本国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军事实力和国家实力。19世纪后期的中国近代史中,当时中国已经逐渐落后于欧美各国,为了提高国家的实力和竞争力,中国开始学习和吸收欧美的先进文化和技术。

如果我们孤立地看魏源所提出的命题,可能会误以为他是西化论的先驱,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思想。

但是,如果我们全面地看待他的观点,我们会发现他所说的“长技”只是指敌方在军事作战方面的长处,并没有承认对方在科技或思想方面的优越性,更没有明确要推动整个国家的西化。换句话说,这只是一种“战术”,不涉及到“战略”层面。

实际上,他认为军事挑战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从政治和道德层面来解决“人心之积患”。在这方面,他与当时被视为“顽固保守派”的士大夫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知道,清朝之所以会走向覆灭,并非单纯于“技术”上的落后,其根本原因,笔者认为有三个。

一:天朝上国的鄙夷心态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我们就以万国来朝为基本操作。

从上至下,很多国人将自己国家视为天朝上国,而看不起其他国家,认为他们只是不服教化的蛮夷,纵观东亚圈,也确实是以清为核心。

而且,有这种心态的国人不在少数,即便是富有卓识远见的精英人士也不例外。比如李鸿章,他虽认识到当时“诚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但对于西方的认识来说,他也是井底之蛙。

面对欧洲的文艺复兴及工业革命,其实亚洲科技圈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

二:阶级与满汉民族矛盾

其次,满汉冲突几乎是一种无法解决的矛盾。

自从满族人建立清朝以来,满族人对汉族人的不信任似乎从未停止。尽管在朝廷的官方政策中,宣称“满汉不分畛域”,在官方机构中满汉并用。但事实上,满族人从骨子仍认为自己是征服者,而汉族人则被视其为“蛮夷”。

在太平天国革命之前,所有的军政要职都由满族人担任,即使分配给汉族人的职位也可以由满族人充任,而汉族人却没有这样的权力。太平天国运动之后,虽然某些惯例得到了松动,但是满族人对汉族人的戒备仍未减少,李鸿章的一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三:经济与金融的大崩溃

在康、雍、乾三朝期间长达150年的和平与繁荣,推动了人口的迅猛增长,但是相应的耕地面积却没有得到增加。人口从1741年的1.43亿增加到了1850年的4.3亿,增长了200%。而可耕地面积从1661年的5.49亿亩增加到1833年的7.37亿亩,仅增长了35%。

更加不幸的是,在1812年到1833年期间,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可耕地面积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出现了负增长。这导致了人均可耕地面积进一步下降到了1.86亩。

人口剧增以及耕地的下降,导致大量流民和社会动荡。

另外,由于一系列的对外战败,自1842年以后,就不断被迫开放通商口岸,鸦片的涌入打破了经济平衡,导致大量白银外流,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据统计,仅1848年一年,就有一千多万两白银外流。

虽然经济放在第三位,但实际上,经济因素是最根本和直接的原因,经济繁荣的时期,几乎可以掩盖一切社会矛盾,而经济如果出现问题,那么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我们应该采取一种辩证的态度来看待这个观点。尽管它有其局限性,但它至少已经超越了狭隘的思维模式,将视野扩展到整个中华民族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深刻矛盾,揭示了近代中国必须全面改革(特别是在军事方面)以反抗外国侵略的正确之路。

这种观点对中国近代思想和社会的转变,甚至对邻国日本等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对此,你怎么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太平天国   满族   可耕地   蛮夷   汉族人   天朝   晚清   观点   国家   经济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