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代背景和后世影响

1812年,左宗棠出生,老家是湖南湘阴。他的祖辈中,并没有显赫的人物。6岁时,左宗棠开始习读四书五经,学习中他所表现出的聪慧,令他父亲大为惊奇。

9岁时,左宗棠开始学习八股文,15岁时,参加县里的考试,荣获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次年,左宗棠通过府试,成为秀才。20岁时,他通过乡试,成为当地最年轻的举人。但20岁之后,他在考试中屡次落败,从未考中进士。

30岁时,林则徐和魏源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左宗棠提供了榜样,于是他开始接纳经世致用的思想。所谓经世致用,就是倡导以目的为导向,用实际办法解决社会的问题和矛盾。经过学习和磨练,他培养了一种排斥空洞文章注重经济实用的处事本领。这个过程中,《皇朝经世文编》对他触动和帮助很大,他从中汲取了很多的知识和营养。

后来,左宗棠开始潜心于兵法、地理和水利的研究,在他看来,这些才是能够打开世界、把握时代脉搏、能够让他施展才华的领域。为了实践自己的所学,他专门种了几亩田,在里面做各种试验。不久后,他结识了林则徐、魏源、贺长龄等思想开明之人,在他们的影响下,迅速提升。

1851年,席卷全国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39岁的左宗棠被任命为湖南幕僚,协助巡抚张亮基治理湖南。上任前,他招募了一支五千人的队伍,把他们培养成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靠着这支队伍,他把太平天国运动镇压了,由于作战有功,被授予为一等功臣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这是陆游的诗句,其中的轮台县就位于新疆境内。

1865年,中亚军阀阿古柏入侵新疆,占领了新疆的大部分地区。阿古柏人称埃米尔,来自社会最底层,是塔吉克牧民之子,经过多年的经营和打拼,他一跃成为了新疆之王,建立了浩罕国,全称哲德沙尔汗国

当时在新疆,除了阿古柏势力之外,还有沙皇俄国用无赖手段占据的伊犁河谷地区。因此,除了东部的哈密一带还控制在清朝手中,整个新疆的大部分地区都已经沦入他人之手。

腐朽无能的清政府知道此事后,觉得新疆地理位置偏僻,是蛮荒之地,准备要放弃,这个时候,刚刚平定陕甘叛乱的左宗棠站了出来,奏请朝廷收复新疆,但是遭到许多朝廷大员的反对,因新疆地广人稀,税赋无法与沿海地区相比,当时根本无暇顾及。

另外,1874年日本突然入侵琉球与台湾,导致东南沿海形势紧张。清廷内部出现了“海防”“塞防”之争。不少大臣认为应该放弃新疆,全力经营海防。

但左宗棠力排众议,他认为新疆的战略意义非常重要,如果不收复平定,不仅会让英国俄国等国家瞧不起,觉得清政府太过软弱,还会导致西北边防失守,朝廷腹背受敌。

慈禧太后知道此事后,亲自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一切军务,负责收复新疆。

接到任务后,左宗棠就开始筹划。从当时的形势来看,虽然清朝已经平定陕甘地区,通往新疆的道路基本畅通无阻。但是,若想要收复新疆,也存在着两个最大的问题。

一是人员不足

打败捻军后,左宗棠率领的湘军,伤亡也比较惨重,许多士兵只能遣送回家。另外也有一部分士兵不愿前往新疆,最终能够上战场的只有不足3万人

二是经费不足

当时清朝政府只拨付给左宗棠200万两白银。 如此长途跋涉的征战边疆,无论是粮草还是医疗,所需的军费开支都极其巨大,这点钱根本不够。

但这些问题并没有把左宗棠难住,他先是确定了缓慢进攻的策略,随后把乌鲁木齐作为进攻的首要目标。同时,他设置了一个圈套,把军饷、粮食、枪炮等问题从英俄那里骗取过来,准备工作完成后,就展开了收复行动。

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按照先北后南的战略方案,左宗棠在肃州出兵,指挥大将刘锦棠和金顺兵分两路,直取哈密。 成功夺取哈密之后,左宗棠把此地作为屯军粮据点,继续命令刘锦棠攻占济木萨,金顺攻取阜康县城。

几场胜利之后,左宗棠带兵直扑新疆北部阿古柏的老窝。阿古柏防不胜防,放弃北疆后逃回中亚。随后,左宗棠乘胜追击,收复了多个城池。阿古柏看着大势已去,服毒自尽。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又开始互相残杀,这给左宗棠留下了整顿队伍的机会。

虽然阿克柏的儿子的旧部依旧负隅顽抗,但都被左宗棠击败,他们只能带领残部逃回喀什。然而时隔不久,清军又将喀什一举夺回,其余残部力量便作鸟兽散,不是投降,就是逃到沙俄。自此以后,除了伊犁被沙俄占领之外,新疆大部分地区基本都已被清朝收回。

半年后,阿古柏的残余势力被全部赶出新疆,新疆彻底收复。

收复后,左宗棠还想与俄国大战一场,强行收复新疆外围地区,但此时清政府派遣和谈大臣进行谈判,在俄国的一再威逼之下,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约定清朝只收回伊犁城,伊犁其他地区划归俄国管辖。

左宗棠本来想继续据理力争,但无奈清政府要求他班师回朝,他只能服从命令。不然,新疆的每一寸土地都会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人手里。

班师回朝前,按照惯例应该善待俘虏,或者把这些俘虏划分到清军编制中,但是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左宗棠下令杀死所有战俘,降了的也杀,不留活口。战争中,一方投降后会沦为俘虏,可以得到优待,而战胜方也不愿背负杀害战俘的骂名,因此通常的做法都不会是杀害。

事实证明,左宗棠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先见之明,正是由于这道命令,换来了清朝30年的西北的和平与稳定。

在普通人眼里,他是杀俘虏的罪人,可对于国家来说,他却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这种牺牲自己成全国家的大义很多人其实并不理解。

左宗棠为何要杀死战俘呢?原来侵占新疆的军队是中亚人,他们生性野蛮,最主要的是阿古柏的背后是英国和俄国,他们的势力已经侵入到清朝内部,如果不加以彻底铲除,将后患无穷。

据左宗棠派出的探子称,英国很早就开始谋划入侵新疆,他们妄图借助阿古柏的势力在英属印度方向建立起一个天然屏障,一方面抵挡俄国军队南下,另一方面可以巩固自身。而俄国同样想通过入侵新疆建立自己的殖民地,所以俄国一直在新疆周边扩充军队,这些伎俩一下子被左宗棠的慧眼识破,所以左宗棠才做出了这种违反常规的做法。

杀死战俘后,英国和俄国对清朝属地再也没有了非分之想,这种威慑作用让清朝的西北地区保持了长达30年的稳定,而且这次杀战俘,还改变了清政府软弱无能的形象,为清朝提升了国际地位,它向世人表明,清军不是不堪一击的懦夫,而是有血性的勇者。

漫长的人生阅历告诉左宗棠,软弱不仅没人同情,还会遭受欺辱。想要获得和平和稳定,必须要狠心做事,必须要有足够强大的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事实证明,左宗棠的做法是正确的,在他收复新疆之后的几十年里,西方诸强都不敢对清朝轻举妄动,百姓们为此过上了一段安宁的生活,不再受到刀剑和枪炮的威胁。

结语

在左宗棠主持下的清军收复新疆之战,堪称晚清时期长期战败中的一次提神剂,一次清朝软弱形象的完美扭转。从对后世的影响看,新疆的收复意义重大,关系到未来中国的西北边防。

左宗棠是一个孤独的人,有些"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性,他不理解,面对山河破碎,为什么总有那么多"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人?康乾盛世,那威武雄壮的号角,那扣人心弦的马蹄,那冠盖如云的排场,那翠华摇曳的仪仗,或许已是昨日黄花。

一个王朝的开始,总是群英荟萃,大气磅礴。到后来,没有了征战,没有了拼杀,没有了锐气,皇宫就渐渐滋生享乐和荒淫,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后宫女人怀里长大的爱新觉罗子孙,志短才薄,一副弱骨,割地赔款,求和签订条约,成为他们的历史常态,这些软骨头,哪能理解他的宏图伟业以及收拾旧山河重壮国威的远大志向呢?

他知道,他自己的命运将会和清政府一样,被时代的巨轮所碾压,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所摧毁,可作为一个大清人,他不甘心,不服气,不愿做命运的屈服者。

1885年7月27日,74岁的湖南人左宗棠停止了最后的呼吸。他是在福州北门黄华馆钦差行辕任上去世的。他的死,意味着大清王朝最后的顶粱柱倒下了,这大厦还能维持多久,没人知道,接到丧折后,慈禧太后的心凉了一半,她知道自己永远失去了一位有力的辅佐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新疆   沙俄   太平天国   哈密   喀什   伊犁   俄国   古柏   战俘   英国   湖南   后世   俘虏   清朝   软弱   时代背景   清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