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印度的姓氏歧视深入骨髓,为什么中国从来没有姓氏歧视?

略微了解历史和世界的人都知道,日本和印度的姓氏歧视在社会中是非常明显的。虽然它们在官方上说的是人生而平等,但是在幕后或者真实的当地农村社会中,种姓制度的种种制约依旧给印度百姓的生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到印度的经济发展。

在日本虽然没有明面上的种姓之分,但是日本的姓名权依旧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拥有姓名,在日本历史上是只属于皇室和有功于皇室的人。明治维新以前,姓名权象征着一个家族的荣耀传递。明治维新以后,天皇在注重“文明开化”的基础上,同时也兼顾管理国家土地的需要,允许平民百姓给自己取姓。

印度种姓制度的来源和影响

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维持社会秩序的严苛制度。自称雅利安人入侵早期的印度,并且为了与当地土著人能够区分开,统治者创造了神。在印度的神话中,名为梵天的造物主“为了诸界的繁荣,他从口、臂、腿和脚生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婆罗门是掌管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最高神权,主要是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印度社会中处于最高的地位。

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除了祭祀教会以外的一切事务。

吠舍即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印度的土著居民,占整个社会体系的中下阶层,包括农工商等职业,都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

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互相不容许婚配,防止玷污自己的血统和利益。如果种姓不一样的男女生出孩子,那这个孩子就会被看成是贱民,贱民不会被包括在四个种姓之中,饱受歧视和欺凌。

因此,印度的种姓制度就被赋予了神性,具有权威性。虽然印度在上世纪取得国家主权的独立以后,宣称不再使用种姓制度,但现代的印度社会仍然残留着种姓制度的印记,种姓制度已经给深入每一个印度人的宗教信仰里。

如果一个印度人生来就是贵族,毫无意外,他的子孙后代都会享有属于贵族的荣光和权力。并且上层贵族为了让这个制度能够继续给他们带来利益最大化,于是规定,各种族种姓之间不容许通婚,四大种姓的人们在法律上的地位也并不是他们声称的平等。

如果是在规定通婚等级中婚配,则称为“顺婚”,而违反规定的婚配行为就被叫作“逆婚”,“逆婚”代表着两种种姓的夫妻生出来的后代会被称作“贱民”,他们的孩子就会被排斥在四个种姓之外,地位就会变得更加的低下,在社会共识之下,这种孩子就会遭受更大的恶意,甚至无法生存。因此有很多凄美的爱情故事都是因为种姓的禁忌而落得不好的下场,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印度社会的潜在反抗。

种姓文化作为古代印度文明发展的遗产,在现代印度社会依然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它对印度的社会稳定依旧能够起到双重性的作用与影响,一方面,种姓制度能够在思想上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能够缓和印度现当代社会各方面的矛盾。另一方面,这种制度使印度的社会阶级固化,印度本身就是发展不均衡的落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不断被拉大,这会从根本上制约印度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印度社会的基本结构建设。

日本种姓歧视的来源和影响:

我们在叫日本人的名字的时候,常常会发现他们的名字基本上都是复姓,甚至有些姓显得很怪异。这是为什么呢?

由于日本人的姓氏文化也不过才几百年,相比中国的姓氏文化,日本的姓氏显得笨拙又具有时代局限性。在日本有十个姓氏一说出来,人们就会知道他们来自上层社会,这十个姓氏分别是源氏、平氏、藤原氏、橘氏、丰臣氏、菅原氏、大江氏、近卫氏、九条氏、在原氏等。上述这些姓氏大都被使用了数百年,比如源氏则已经有千百年的发展历史,其最早来源于封建君主(即天皇)赐予自己子女的姓氏,因为皇室子女众多,所以源氏在日本既是一个表面意义上很大的姓氏,也是一个权力很大、地位很高的姓氏。


而百姓都是用简单的“大郎”“二郎”“三郎”称呼,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有大量百姓为自己起一个姓氏,而当时日本的平民在当时基本不能接受到系统的教育,甚至大字不识一个,更别提给自己取名字和姓氏了。

于是,他们就往往用自己所处的位置、或者正看见的事物为自己取一个姓。或者村民请求当地的商人、秀才等给他们取名字,由于一时间要取姓名的人数量庞大,不能保证取名字的质量。因此我们在很多荧幕之中都能看到例如“村下”、“山田”、“村上”等富有乡村气息的独有日本风格的日本人姓氏。

那又为什么说日本的姓氏歧视呢?其实日本的姓氏在表面上并不会有什么差异,但是实际上这十个姓氏早已经垄断了日本的通往上层阶级的途径,以及日本社会的大部分资金也大部分被十大姓氏垄断,成为日本不容小觑的存在,影响着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虽然看起来,源氏、平氏、藤原氏、橘氏、丰臣氏、菅原氏、大江氏、近卫氏、九条氏、在原……这十大姓氏是大家族,但这却并不是日本姓氏中占比最大的,按使用人数来看的话,那些平民百姓的普通姓氏被使用地比例很大。根据官方的数据统计,现代日本使用人数排名第一的姓氏是佐藤,目前这个姓氏已经接近了两百多万人使用。

日本的姓氏歧视反映着自早期日本向近现代转变留下的弊端,给了上层阶级长期手握经济、政治大权的便捷途径。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日本的现代化发展。

研究完上述两个国家的姓氏歧视来源,我们可以得知。印度和日本的姓氏歧视深入骨髓都是由于去封建化不完全导致的历史遗留问题。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中国的姓氏问题,也能解答为什么中国没有姓氏歧视。

中国的姓氏起源和发展。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将近六千年的历史。中国的姓氏渊源已久,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早期的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之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的使用。但是那时候的人们不会像现代人一样姓名不分,而是把姓与氏区分开来:“姓”代表当时特定氏族的血统,这是因为母系社会,被叫作族姓,这么做就是为了能够区分每个人的血缘关系,防止因为分不清血缘关系就婚配而想出的区分办法。而“氏”是中国古代贵族血统与宗族家庭的代表符号。

据考察,中国的姓,最早的起源与原始部落的图腾演化历史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崇拜有加,不容许任何冒犯的行为,禁止一切杀戮和食用,而且还把它作为氏族特定统一的象征符号。在古代中国大地上的氏族部落中,图腾往往就代表着部落人的一切,久而久之图腾演化的更为简便。

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讲,姓本身就是在讲女性生育才有了氏族部落和姓氏的出现。

中国人姓的形成除了与早期部落图腾有关以外,还与母族社会有很大的关联,那时候的母族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从“姓”的结构出发,“姓”字是“女”和“生”左右结构组成的,这说明最早的姓,就是跟着自己的母亲姓。经过几十年的考古发现,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确认的姓有大约三十个,其中大多数都是女字旁的姓居多,例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等。

不仅在古姓中女字旁的姓占绝大多数,就连姓氏本身的“姓”字也是“女”和“生”左右结构组成的,这也许就是母系氏族部落的一个标志性产物。这时候妇女在部落社会生产中处于较高支配地位,再加上群婚制和乱婚制的施行,这中制度允许兄弟姐妹之间也可以婚配繁衍,在此制度下,后代只知到自己的母亲是谁,不知到自己的父亲是谁,从大量关于“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神话故事中可以探究出来。许多古姓都有女字旁在结构中起到作用,由此可知我们的先人经历过母系氏族公社的历史。这就是早期中国人的姓的起源。

战国之后,姓氏趋向统一。到了秦朝时期,旧贵族分崩离析,西周封建宗法制湮灭,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新的姓氏制度取代。西汉时期,人们已经不会过度强调姓与氏的区分关系。在司马迁作《史记》中可以看到,西汉已经把姓氏混为一起了,“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自这之后,中国人的姓氏合二为一,有时候只称呼人的姓,有时候只称呼人的氏,氏就是姓,这就方便了人们姓氏称呼,也再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正因为这些原因,中国的平民也拥有了自己的姓氏。

中国人的姓氏依据的是什么呢?

早期姓的起源是地名,用氏当姓、以国名为姓等,后来也有皇帝御赐。

中国未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姓氏歧视的问题,还很大一部分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思想。中国历史悠久,朝代迭换已经是常态,这就给了很多有识之士许多机会,塑造了“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的共识。

这些原因导致了在乱世中,谁都有机会登上历史的舞台大展宏图或者搅弄政权。在这种时代里,像印度和日本这样的姓氏歧视的社会基础便不复存在了,自然无法发展延续下去,如同现在网友闲谈中说出的“谁祖上还不是和皇室宗亲,名人伟人了!”。

不同于印度的垄断性质的社会政权形式,中国自隋朝以来就设立科举制度,这样为底层寒门或者平民百姓提供一个能够打破阶级固化的途径。相比于印度对于低贱种姓的歧视,不允许他们从事要务,不会为其提供机会来说,中国的科举制度也是造就中国没有种姓歧视的原因之一。

总结:

我们往往谈到歧视,就会谈到一种自卑的心理。只有对自己本身不自信的人才会通过某种方面去歧视他者。这放在种姓歧视的本质来说,更是一个国家统治者对自身认识不清楚的结果,他们不能辩证的看待历史和群众。在古代来说,种姓歧视是能够作为统治者的一种手段,但是历史的发展是文明的,前进的。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中,这种种姓歧视的做法显然不能与先进的社会发展进程相媲美,迟早会消失在浩瀚的历史中。

当然,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基本的国情。虽然我们国家没有这种走在大马路上自称贵族而被崇拜的现象,但是我们在踏足其他国家的土地的时候也应该尊重这个国家的规则和传统。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刻,我们国家的人民都拥有“人人生而平等”的权力。我们国家制度的优越性让我们的思想更加开阔,公民的权力更加自由。因此,当出现“贵族”爱新觉罗买不上票而破口大骂“贱民”时,网友群起而激愤。但是我们不能骄傲,面对世界错综复杂的格局和国情,我们更应该保持谨慎和初心,不断努力建设自己的国家,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印度   日本   明治维新   姓氏   中国   种姓   贱民   氏族   图腾   贵族   制度   部落   社会   国家   历史   深入骨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