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蒙古国的国子学:兼论蒙汉菁英涵化的滥觞

国子学是中国历代培植贵胄子弟的机构,有时独立存在,有时与太学兼行。这两个机构不仅负有教育的任务,也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其演变足以反映历代统治阶层的性质及社会政治的变化。

汉代并无国子学而有太学。当时太学较具平民性,学生可因“父任”而入学,也可由郡国推选。

西晋初创国子学,较太学更具贵族性,可说是士族特权在教育上的反映。这种情形至唐代迄少改变。

唐代并设国子学、太学及四门学,分别招纳三、五、七品以上的官室子弟,仍反映出森然的门第观念。

自唐季宋初开始,中国逐渐由门第社会转变为科第社会。士族地位大形低落,平民地位日升,这也反映于教育制度之中。

宋代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得人国子学,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及庶人之俊异者得入太学,入学资格较唐代大为放宽。

明、清两代的中央教育机构趋向于一元,仅设国子学而不设太学。国子学生或来自州县拔贡,或由捐纳而取得入学资格,士庶混杂,贵族性因而更低。而且学生并不真正在监肄业。

国子学遂沦为科举的附庸,作为贵游子弟登龙捷径的原有意义已经完全丧失。征服王朝统治阶层的来源,与汉族王朝有所不同,而整个社会的种族、语言与文化结构也大有差异。国子学的组织因而不同。

一、征服王朝的国子监

征服王朝时代的国子学多因种族与语言的复杂而趋向于多元,金元两代的情形可为代表。金朝设有国子学、太学及女真国子学。

国子学与太学分别招收三品及五品以上的官员子弟不拘种族,讲授限于汉文经典词赋。而女真国子学则以女真人为主要对象,以女真文讲授。

元代不设太学,但分设有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及回回子学。国子学兼收各族官员子弟,但教学以汉文典籍为限。

蒙古与回回国子学的学生也不限种族,却分别以讲授蒙古及波斯语文为主,充分反映出复合社会的特色。

但在征服王朝时代,政府用人着重“根脚”(家世),多依世选及荫补授官,学校不是入仕的主要途径。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大蒙古国的国子学。“大蒙古国”是忽必烈于1260年在中原立国,建立元朝之前蒙古的国号。

因此,大蒙古国的国子学也可视为元朝国子学的前身,不过大蒙古国的政治重心仍在漠北,汉地不过是一殖民地。

当时国子学的组织与性质,与其元朝后身自然有不少差别。过去的学者多因史料的限制,凡论及元代国子学者,多以忽必烈以后的制度为限。

对大蒙古国的国子学或则完全忽略,或则未能正确论述。本文拟根据《析津志》及《道藏》中的新史料,辅以元人文集中相关的材料,对大蒙古国国子学的起源、组织与功能加以探讨。

这一方面可以填补旧史记载的缺略,另一方面也为中国教育史及大蒙古国文化与政治史添一足注。

本文的探讨除以国子学的制度为经外,又拟以下列的两个问题为纬:大蒙古国时代蒙汉菁英涵化的滥觞及儒道二家影响力的消长。

一方面,过去的学者多认为元朝在我国历史上各征服王朝中,抵御汉化最久且力,蒙汉二族菁英分子相互涵化的程度甚低。

仅有的涵化现象是在元世祖忽必烈(1260—1294)立国中原以后始告开始的。大蒙古国国子学的历史则反映出:太宗窝阔台汗(1229—1241)初年蒙古汗廷已设立学校,促使蒙汉菁英分子学习对方的语言与文化。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菁英分子的教育机构,国子学向为儒家的堡垒,而大蒙古国的国子学却自始即为道士所掌握,直至宪宗蒙哥汗时代(1251——1259)始为儒家所夺取。

这一取一夺反映出金元之际儒道二家声势的嬗递。这两个问题在蒙元时代文化与政治史上都有重大的意义,而大蒙古国国子学的历史正好为这两个问题提供部分答案。

二、大蒙古国国子监设立考略

关于大蒙古国的国子学,《元史》的记载,极为简略。《选举志》说:太宗六年癸巳,以冯志常为国子总教。命侍臣子弟十八人学。

又说:国初,燕京始平,宣抚王横请以金枢密院为宣圣庙。太宗六年,设国子总教及提举官,命贵臣子弟入学受业。

这两段记载不仅过分简略,无法显示创设国子学的意义,而且由下文所列举的各项证据看来,至少含有两点重大错误。

第一,太宗六年为甲午,五年始为癸巳。《元史》称国子学设于六年癸巳,可见其草率,实际是设于太宗五年(1233)。

第二,元史称国子总教为冯志常,实际应为冯志亨(1180—1254)。可见元史将国子学设置年代及主持人的姓名都误记。

而《新元史》不仅沿袭《元史》的错误,称国子学设立于太宗六年,复误改国子总教的姓名为冯光宇,可说全无根据。

元季熊梦祥编纂《析津志》一书,是北京地区最早的方志,此书录有关于创设国子学的原始文献数篇,可资考证,甚为珍贵。《析津志》简述国子学设置经过说:

太宗五年癸巳,初立四教读,以蒙古子弟令学汉人文字,仍以燕京夫子庙为国学。

该志所录《蛇儿年(1233)六月初九日圣旨》石刻原文,叙述建校时的构想与规定甚详。

这一石刻圣旨,是由蒙古文直译,较为难解。大意是:令朵罗解等官人,选其优秀子弟二十二人,编排为班(牌子)。

与遣送至汉地的蒙古书生(必阇赤)②十八人,一同学习。蒙古子弟研习汉人语言文书,汉人子弟则学习蒙古语言与弓箭。

元人所撰碑记,多有可为上引圣旨作印证者。许有壬所撰《上都孔子庙记》说:太宗嗣位,择必阅赤子十八人,学汉语文字。

汉官子弟参学国语弓矢。且分四队以教,命中书令杨惟中主其事,作屋居之,恢廪育之,楚督之,迄定宗朝不辍。

马祖常《大兴府学孔子庙碑》说:太宗皇帝首诏国子通华言,乃俾贵臣子弟十八人,先入就学。时城新刳于兵,学官摄于老氏之徒。

而马氏所撰《光州孔子庙碑》则说:始宪宗皇帝都和宁(即和林),遣国子二十人,就学今都之南城孔子庙旁,旨意训诲,载刻碑中。

马、许二氏所言大体与《蛇儿年圣旨》相合。不过马、许二氏皆元代中后期人,上距建学时已近百年,制度早变,因而偶有误解。

许氏所云“择必阇赤子十八人”一语,应为择贵臣子十八人为必阁赤之意,必阁赤在此意为书生。

马祖常所谓宪宗皇帝遗国子二十人云云,显然指同一事件,不过误以太宗为宪宗,十八人为廿人。

三、蒙汉菁英分子的相互涵化

前引蛇儿年圣旨及几种元人碑乘文字反映了国子学的大体情况。但其中仍有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阐释。

以下拟根据前引文字,并参以元代其他史料,对下列各问题加以讨论,以求进一步了解大蒙古国国子学的实际情况及其意义:

(甲)宣圣庙的创建人与年代。国子学所在地为燕京宣圣庙,亦即《析津志》所谓夫子庙,乃是宣抚王(约1181—1240)就金枢密院遗址改建而成。

《元史》王概本传说:时都城庙学既毁于兵,横取旧枢密院地创立之,春秋率诸生行释菜礼,仍取岐阳石鼓列庑下。

按王概字巨川,是大蒙古国早期位居高官的少数几位汉人儒士之一。年少时应科举不第。入仕蒙古后,于甲戌年(1214)授宣抚使兼行尚书六部事。

与耶律楚材(1189—1241)交往甚密,时相唱和。楚材对他称普备至:“巨川宣抚,词翰俱妙,阴阳历数,无所不通。”

而有“关西夫子”之称的杨奂(1186—1255)也称他“才子名摇动江城”。可见概与楚材相似,博学多才,颇为当世名士所重。

他以燕京地方官的地位,复建宣圣庙,并不意外。宣圣庙的创建,究在何时?耶律楚材《释奠》七律序说:王巨川(横)能于灰烬之余,草创宜圣庙,以己丑二月八日丁酉率诸士大夫释而奠之礼也。诸儒相贺曰:“可谓吾道有光矣。”

按己丑年为太宗元年(1229),旱于国子学的建立凡四年。而《析津志》说:建国之始,今南城文庙收一修建旧疏云:

壬午年(1222)行省许以枢密院旧址改建文庙。是岁,中都破之第八年也。按行省当指王,因为行尚书省六部事。

可见燕京宣圣庙早在壬午年(1222)便已建立。楚材所说己丑年,当为始行释奠的年代,而不是孔庙重建的年代。

金元之际,中原庙学多毁于战火,由于护持乏人,恢复远较道观佛寺为慢。耶律楚材至有“精蓝道观已重建,独有庠宫尚垝垣”的感叹。燕京宣圣庙可说恢复最早,遂为国子学的创建奠立基础。

要言之,大蒙古国国子学的历史反映出两项重要现象:第一,蒙汉二族菁英分子的有限度涵化自窝阔台时代即已开始。

灭金前后,大蒙古国对中原政策的重点正由征服转变为统治。在这一过程之中,蒙古汗廷对训练少数蒙汉菁英熟谙对方语言文化以利统治的必要,已有体认。

国子学遂因此应运而生。在此以前,蒙汉二族隔膜极深,甚难沟通。国子学的学生,可说是第一批对异族语言文化具有正式训练的菁英。

过去学者多认为元代蒙汉菁英分子的相互涵化,极为有限。即有之,也不会早于忽必烈的立国中原。

实际上,这种有限度的涵化在窝阔台汗时即已肇其端绪,而且表现在政策之中。

第二,国子学自创设后,即归道士掌握,而且儒家经典在国子教育中的地位,不过与匠艺近似,不及语文教育重要。

这些事实一方面显示出蒙古人的统治政策迁就汉地的现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蒙古人的着重实用,不受意识形态的牵羁。

儒家思想自来为中原各王朝尊为正统,“尊儒”是以道统支持政统的必要手段。但是当时蒙古仍立国于草原,中原不过是一罗掘兵财二源的殖民地。

蒙古人并无以尊儒为手段来提取正统地位的必要。在蒙古人看来,儒家不过是中原“三教”之一,而且不是声势最大的一个。

反观当时全真教在中原“声势隆盛,鼓动山岳”,蒙古人自有加以牢笼的必要。国子学遂由全真教士所掌握。

国子学的儒学化是在忽必烈的潜邸时代方始开始,而于他迁都中原,创建元朝后始告完成。不过,其时的历史环境与窝阔台汗初创国子学时已完全不同。

参考文献:

  1. 金钟国《元代蒙古国子学丛太学》,《东洋史学研究》,第三辑(1968)。
  2. 丁昆健《蒙古征服时期(1208—1259)华北的儒学教育》,《华学月刊》,第一二九期,1982年9月。
  3. 温岭《陈高华》撰《读析体志辑铁札记》,《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2期。
  4. 亦帮真,《元代硬译公牍文体》,《元史论丛》,第1辑(1982)。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菁英   女真   燕京   圣庙   滥觞   蒙古   太学   蒙古国   王朝   中原   子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