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发展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粮食安全问题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我们要多措并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农业强国建设筑牢底盘,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

一、落实党政同责,加强粮食安全领导

粮食安全大于天,责任担当重于山。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保证粮食安全,大家都有责任,党政同责要真正见效。要有合理布局,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落实粮食安全责任的首要任务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要将落实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作为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到市到县到地块,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种植结构,因地制宜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其次是稳定粮食产量,要通过选用优质高产良种、加强生产日常管理,增加粮食产量;通过推进收割减损、科学储运技术,促使粮食减损降耗,增减并用促进粮食保存量和提增量。最后是妥善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粮食安全、政府责任和市场机制关系,立足全局性、战略性高度,推动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不断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确保产销平衡区粮食基本自给。

二、严格耕地保护,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筑牢粮食安全根基,需要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18亿亩耕地红线不可动摇。首先确保耕地数量,明确保护责任。通过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进一步压实地方党委、政府粮食安全责任,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其次提升耕地质量,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耕地保护和财政奖补、信贷政策挂钩加大耕地建设投入,加强耕地保护基础建设,积极探索耕地休耕轮作制度,真正实现“农田必须是良田”。最后管好耕地用途,加强耕地用途管制。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对于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破坏耕作层、侵占永久基本农田等行为严厉惩处,确保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全部用于粮食生产。

三、实施种业振兴,抓住粮食安全关键

决定粮食实现高产、稳产、优质的根源是种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当前我国水稻和小麦用种已全部实现品种自主选育,整体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农作物供种保障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但我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程度并不高,对优异基因资源的鉴定技术和鉴定平台不足;育成的农作物品种繁多,但基因遗传片段狭窄,同质化现象凸显;国内种业企业整体实力不强,短期内难以与国际种业寡头进行竞争。我们要启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加快种业科技创新,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重点扶持龙头种企与金融资本对接,培育产业融合的头部企业;坚持自主知识产权品种选育为主,建设良种繁育推广服务体系,加强良种自主选育与新品种引进。

四、加快科技进步,提升粮食安全动力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要瞄准粮食生产加工储存环节“卡脖子”技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体攻克科技难关。目前,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1%,科技进步助力粮食安全效果显著,未来前景将更加广阔。在种植技术方面,除了智慧温室和农用无人机普遍应用外,北斗卫星导航、航天育种在农田机具遥感监测、水肥施用和优良品种选育中广泛应用,农业种植整体朝着大规模的机械自动化和生产智能化的设施农业发展;在防灾减灾方面,使用信息素释放和科学工程涂料等方法,结合植物诊断网络和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网络等预测预报技术,建立健全病虫害防治体系;在加工技术方面,采用低温仓储、机电一体化、光电控制、智慧技术和生物技术,提升粮食储运与加工条件,进一步降低粮食产后的损耗量。

五、健全利益机制,优化粮食安全制度

保护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种粮积极性,能为粮食安全提供不竭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完善种粮利益机制的高度重视。要大力推进粮食全产业链发展,加快推动“粮仓”向“厨房”“饭桌”转变,拓展提升粮食产业链、价值链,切实提高种粮收益和种粮农民收入。建设粮食资源统一大市场,畅通粮食生产全环节大循环,确保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为构建粮食安全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强支撑。探索以目标价格为方向的补贴制度,推动玉米大豆种植补贴、水稻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向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转变。建立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动态调整机制,推进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确保农户收入稳定。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金,按照“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在确定主产区粮食亩均收益标准的基础上,明确国家财政和粮食主销区补偿金支付标准。统筹建立粮食专项财政补偿体系,加大向粮食主产区转移支付。建立奖励资金集中用于发展粮食生产的机制,提高产粮大县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积极性。

六、树立大食物观,拓展粮食安全路径

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从粮食种植向生物系统拓展,全域化、多系统开发可食用物质资源,为粮食安全提供多重保障。开发森林食物资源,发展森林蔬菜、森林粮食、森林油料、森林水果等;开发草原食物资源,发展草原畜牧肉食类食物;开发江河湖海食物资源,积极开发远洋渔业资源,发展水产养殖类食物;开发新型生物质资源,加快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促进植物动物微生物转化,发展微生物菌类、微生物发酵生产、微生物与动植物互作创制食物;加快推进植物工厂、植物组织培养、水肥一体化、无土栽培技术应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有效缓解我国农业资源的瓶颈约束。

(作者单位:朱道才,安徽财经大学;潘理权,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安徽省委党校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粮食安全   夯实   良种   农田   耕地   根基   微生物   粮食   食物   机制   面积   森林   稳定   农业   责任   资源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