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智能化的发展是否扩大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

工业智能化与城乡收入差距

这两种效应的相对大小决定了智能化技术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在自动化技术发展初期,其主要应用于传统制造业的程序化、重复性任务,即使会创造新的工作,但对中低技能劳动力的“替代效应”仍占据主导。

在美国,过去35年的智能技术应用显著减少了以常规操作性工作为主的中等收入群体就业岗位总量,同时低收入和低等教育群体也面临着较高的被替代风险。在影响中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同时,智能化技术也引起该群体工资收入的变化。

有学者指出机器人的应用虽然能够增加人均产出,但却导致低技能劳动力的实际工资水平下降约20%,加剧了收入不平等。张桂金和张东认为中低技术工人未从“机器换人”中获益,他们进一步研究发现,“机器换人”引发的就业替代效应造成部分中、低技术工人的加班时间减少,加班工资降低,从而被迫离职。随着智能化技术持续发展。

虽然在部分流水线、程序化工作上替代了人力劳动,但同时催生了很多新工作任务和就业岗位,如机器人工程师、算法开发、智能设备维护等,长期来看智能化技术对就业岗位的贡献将多于破坏。有学者认为新的劳动岗位更青睐具有相对优势的高技能劳动力,而智能化技术更倾向于替代低技能劳动力。

因此短期内劳动岗位替代与创造可能会导致收入不平等,但长期来看,新岗位技能的普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收入差距。有学者也指出机器人的应用会提高劳动生产率,部分岗位会出现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长期来看机器人的应用能够改善居民生活,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此外,我国长期存在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劳动力技能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农村达到7.26%,显著高于其在城市的比重。这说明农村劳动力是低技能劳动力的主要组成部分,而高技能劳动力更多存在于城镇部门。因此随着智能技术发展,城乡收入差距将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目前工业智能化相关研究主要采用国际机器人联盟提供的各国工业机器人应用数据。

但该数据主要是国家层面和行业层面的机器人数据,不涉及中国细分地区的机器人应用状况,且该数据样本期较短,可能引发样本随机性问题。此外,部分学者如蔡啸和黄旭美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全社会资产投资额作为工业智能化的代理指标,该指标难以将智能技术与传统信息技术区分开,用来度量工业智能化水平并不合理。

鉴于本文研究的是中国省级层面的工业智能化水平,故参考孙早和侯玉琳的做法,本文基于生产应用、基础投入、竞争力和效益三个维度,构建了工业智能化水平测度指标,在数据可获范围内尽可能地反映工业智能化的主要内容。

具体选用如下11项指标:光缆线路长度与省域面积的比值、高技术制造业从业人员数、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高技术制造业R&D经费、软件业务收入占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信息系统集成业务收入占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高技术制造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国家专利申请授权量与R&D人员全时当量的比值、高技术制造业利润总额、高技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与高技术制造业从业人员数的比值、各省份的单位GDP能源消耗情况。

将不同类型的数据统一口径后,使用熵值法来度量各省的工业智能化水平。熵值法能够根据熵值客观赋权指标权重进行综合评价,有效克服多指标信息的无序性和人为确定的主观性。

因此,本文采用熵值法综合评价二〇〇三-二〇一九年中国各省份的工业智能化水平。参考周克清等研究,本文将地方政府科技补贴定义为政府预算内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考虑到地方政府科技补贴可能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对智能化产业发展产生作用,本文对地方政府科技补贴作滞后一期处理。

此外,本文之所以采用广义矩估计方法检验内生性,原因在于扰动项很可能存在自相关或异方差问题,则广义矩估计比二阶段最小二乘法更有效。弱工具变量检验显示,第一阶段F统计量为50.00,大于边界值16.38,即从统计角度不存在弱工具变量的问题,说明工具变量的选择是合理的。

方政府科技补贴的系数在1%的水平显著为正,即地方政府科技补贴显著提升了工业智能化水平。工业智能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工业智能化发展显著扩大了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工业智能化回归系数仍显著为正。

可以发现,工具变量的检验结果与基准回归结论保持一致,本文研究结论未受内生性问题影响。中国地域辽阔,资源禀赋分布差异巨大,各地区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等不尽相同。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导致了智能化产业在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和应用程度截然不同,因此本文将考察工业智能化对不同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此外,国家偏向性政策和渐进式改革方式导致人力资本和市场化程度在空间上存在重大差异,而这种差异性会影响各地区发展工业智能化时企业的劳动力调整决策。因此本文从人力资本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角度出发,探索不同地区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差异性对工业智能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有何影响。

从而本文能够更精确地分析工业智能化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带来的影响,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将工业智能化与各地区的交互项作为解释变量,在东部和东北地区,工业智能化系数显著为正,表明智能化技术发展扩大了当地城乡收入差距;中部地区的工业智能化系数仍为正,但该影响不显著;而在西部地区,工业智能化显著抑制了当地的城乡收入差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城乡   工业   系数   高技术   比重   劳动力   变量   机器人   制造业   居民收入   岗位   差距   本文   技能   水平   我国   智能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