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先破难 敢为人先 全力打造食品安全工作“南通样本”

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坚持创先破难,示范引领,点面结合,有序推进,按照“一地一亮点”“一城一特色”的思路,持续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食品安全工作“南通样本”。

压实责任防风险 创新机制提效能
推进落实食品安全属地责任和主体责任

  (一)全面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试点建立分层分级精准防控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工作机制。
  制定出台“1+3+4”工作方案,全面推行“三张清单+一张承诺书”工作机制,确保主体摸排到位、人员配置到位、工作督查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在责任目标上,构建知责明责、履责尽责、考责问责的闭环工作体系;在履责尽责上,构建横向联动、纵向一体的责任链,确保部门间有机协同、上下级层层传导;在方法举措上,形成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牵头抓总,包保干部协调推进,有关部门配合落实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高标准推进食品安全工作;在平台支撑上,基于信息化平台,实现部门间、上下级食品安全数据“互联互通”。分层分级、层级对应确定5.9万家包保主体和近万名包保干部,签订承诺书、首轮督导、督查、培训四项重点工作实现市、县、乡、村全覆盖。
  (二)全力压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试点建立“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主体风险隐患动态管控模式。
  制定《食品安全总监职责》《食品安全员守则》,完善企业主要负责人负总责,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分级负责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体系。2019年,在全国率先在食品生产企业建立食品安全总监制度,全市161家规上食品生产企业实现食品安全总监制度全覆盖。2021年,将“规模以上和高风险食品生产企业应当设置食品安全总监”写入《南通市质量促进条例》,为在全市食品生产企业推行食品安全总监制度提供法制保障。2022年,在全省率先在941家规模以上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试点建立“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机制,分业态研究制定每日风险管控、每周隐患排查、每月食安调度清单,基于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信息化系统,建立食品安全员日管控、食品安全总监周排查和主要负责人月调度记录定时上报,系统自动核查提醒,属地分局监管人员定期抽查审查的管控机制。目前,制度实施已经拓展覆盖全市所有食品生产领证企业、学校食堂、农产品批发市场等4000多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

坚持需求导向 注重业务应用
打造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南通模式

  大力推进“食安南通”、“互联网+明厨亮灶”等食品安全智慧监管系统建设,全力构建“一中心、两平台、N应用”食品安全智慧监管模式。
  建立以南通市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指挥中心为核心,农业农村、教育等5个核心部门和10个县市区市场监管局组成的“1+5+10”食品安全一体化指挥研判中心,食安成员单位、各县市区实现互联互通,为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提供“智慧”协同。
  建立“食安南通”现场监管信息化平台,实现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备案、监督检查、抽检监测、稽查执法、投诉举报等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汇聚数据近170万条,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智慧”服务。
  建立“互联网+”非现场远程视频监控平台,形成一张重点主体广覆盖、关键区域进监控、预警处置重时效的远程视频监控网络。仅“互联网+明厨亮灶”模块就归集社会餐饮、学校食堂、养老机构食堂等各类视频近5000条。开发“e通后厨”手机应用,大众点击率累计53.6万人次。应用AI智能分析技术,每年抓取处置不规范行为近万起,有效提升监管效能,为实现服务惠民、监管共治提供“智慧”应用。

优化机制提效能 共治共享惠民生
创设“你点我抽他检”抽检分离机制

  2019年,全省首创设置食品抽检“你点我抽他检”抽检分离机制。全市共开展11期活动,抽检1650批次。2022年推广覆盖到各县(区)。在样品选择上围绕民意,微信公众号公众投票
  确定;在抽检方法上关注民意,坚持“抽检分离”;在抽样过程中尊重民意,邀请新闻媒体全程参与;在结果发布上响应民意,曝光不合格抽检结果,发布消费警示;在后续处置上顺应民意,及时采取下架封存、召回等措施,严格核查处置。2019年被南通市委评为南通市网络文化季“人气活动奖”;2020年被省市场监管局评为全省“改革举措及典型案例”,被江苏省委依法治省办公室评为“全省法治惠民实事优秀项目”。2021年全省“你点我抽他检”——省市联动“守护舌尖安全”主题活动在南通举办。2022年11月,长三角区域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暨风险会商会议在南通举办。

靶向治理防风险 规范提升促发展
打造“三小”治理体系“南通样板”

  “三小”行业消费群体广,就业人数多,事关食品安全、国计民生。但由于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存在经营环境差、设施设备简陋、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管理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始终是治理难点。南通市在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中把“三小”治理作为解决城市食品安全问题的突破口,推行“三小”治理“三转变三示范”模式,狠抓建档、规范、集中、提升四个关键环节,推动“三小”从“小、散、低”向“精、特、美”转型升级。
  建档——摸清底数,建立档案。全市956家食品小作坊全部登记建档,小餐饮备案8600家,食品小摊贩备案302家,100%建立“三小”档案。
  规范——推行小餐饮“553”规范,即管理体系、硬件配备、清洁卫生、自查整改、公示宣传五到位;原料控制、加工经营、清洗消毒、分区标识、运输配送五规范;采购放心食材强化源头管控、实施智慧食安强化全程追溯、推行先进管理强化风险防控三强化;落实食品小作坊“三净两清一严禁”要求,即人员着装、生产环境、设施设备三洁净,原辅材料来源、产品销售去向两清晰,严禁“一非两超”;严格食品小摊贩综合治理“四统一一规范”标准,即统一经营管理、统一经营区域、统一经营时间、统一经营范围,规范食品安全公示信息。
  集中——南通市率先出台《关于实施放心豆制品工程推动豆制品行业规范发展的意见》,集中开展全市食品小作坊整治行动,统一规划、集中生产、规范管理。如皋市等地建立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区。南通市政府印发《关于实施全市中小餐饮食品安全规范提升工程的意见》,按照“属地管理、企业主体、疏堵结合、便民规范”的原则,坚持分类指导,依法许可一批;坚持管服结合,规范提升一批;坚持严格执法,依法关停一批,引导小餐饮逐步向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崇川区打造万象城、通州区打造南山湖水街、启东市打造吾悦广场小餐饮示范一条街。南通市城管局出台指导意见,划定重点区域、时段。如皋市将散乱的“小吃一条街”搬迁到正规的商业广场,统一管理。海安市打造曲水美食广场,划定经营区域,规定经营时段,实施小摊贩集中管理。
  提升——充分发挥优质小作坊的示范引领作用,选取具有较高知名度、生产环境整洁、生产管理规范、产品品质优良的食品小作坊作为重点培育对象,组织技术人员对这些小作坊进行现场指导,充分发掘小作坊“非遗”、“老字号”等历史文化传承,提出符合小作坊实际需求的提升改造建议和方案,提升食品小作坊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建立南通市食安示范小作坊、南通市江海名坊、江苏省名特优食品小作坊三级梯队培育体系。全市培育市级“食安示范小作坊”140家、市级“江海名坊”30家,创成省级“名特优食品小作坊”及省级“食安示范小作坊”81家。

最高站位 最严标准 最实举措
全力构建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坚固防线

  南通市率先印发进口冷链食品全流程疫情防控工作方案,以“信息化+精准执法”为支撑,织密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江苏冷链”风险防控网,建立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缓化前端+生产经营主体+消费)全流程疫情防控监管模式。
  一是把好“源头关”,强化监管仓规范化管理。落实属地监管责任,2020年全市第一时间建成7个集中监管仓。创新制定实施集中监管仓“3+3”责任清单,压紧压实各方责任,督促集中监管仓持续规范化运行,进口冷链食品入出库消毒率达到100%、消毒质量合格率达到100%、高风险岗位人员闭环管理率达到100%。二是聚焦“风险点”,强化缓化前端规范管理。在全国率先实施进口冷冻食品缓化前端规范管理试点工作,培育进口冷冻食品缓化前端规范管理服务新业态。全市首批纳入培育试点并向社会公示进口冷冻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共21家。严格规范缓化前端拆包和预防性消毒,落实进口冷链食品“拆到哪一层,消到哪一层”。三是突出“早发现”,强化从业人员分类管理。制定进口冷链食品从业人员分类管控措施。开发“南通市进口冷链人员信息管理平台”,确保人员信息“应入尽入”,核酸检测按照规定频次“应检尽检”。依托信息化平台实现人员核酸检测情况市场主体“一日一报”,属地市场监管分局“一日一审”。四是打好“阻击战”,强化精准执法打击震慑。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分别于2021年8月和2022年3月、4月出台通告,赋予市场监管部门责令歇业整改权限。梳理发布进口冷链食品案件办理适用法律指引3批19条。全市共办理进口冷链食品案件293起(其中一般程序案件122起),移送公安机关167起,责令歇业整改439家;累计发布十六批66起典型案例。
  举办全市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应急演练,形成“一图、一碟、一手册”,为全省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应急处置模式,成功处置5起进口冷链食品阳性事件,涉疫食品共计49.6吨。

“通用+专业”分类赋能
积极构建严格高效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在全国率先出台《食品生产经营违法行为从重处罚清单》《南通市市场监管领域轻微违法首违不罚、免罚、轻罚和不予行政强制措施规定(试行)》,全省率先出台《南通市食品生产安全信用风险监管制度》,营造食品生产领域信用体系“新生态”;以全国通用版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为框架,全省率先构建具有南通特色的企业信用风险分类通用型指标体系,建立全市1126家食品生产企业信用档案,归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抽查检查、联合惩戒等信息10万余条,夯实食品生产领域信用监管“新基础”;制定《南通市食品生产企业信用协同监管办法》,构建食品生产企业信用协同监管机制,加大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守信激励和失信联合约束的力度,不断优化信用修复的程序和方式,提升食品生产领域风险防范“新合力”;以食品生产为试点,引入专业风险评价指标作为特征因子,完善分级管理指标体系,形成食品生产领域信用监管“专业模型”,固化“通用+专业”信用风险分级评定标准,加权后将食品生产企业信用风险由高到低分为A、B、C、D四个等级,按信用风险等级分别确定为1次/两年、1次/年、2次/年、4次/年的监管频次,实施差异化监管,打造“通用+专业”食品安全信用监管模式。该模式有效拓展诚信激励、失信约束在食品监管方面的运用,食品各类主体风险等级划分更加科学精准;也有效解决食品监管“双随机”和“全覆盖”之间的矛盾,实现有机融合。

构建“四机制一中心”体系
创新建立无缝式行刑衔接机制

  充分发挥打击食品违法犯罪融合战队优势,构建“四机制一中心”无缝式行刑衔接体系。2020-2022年,南通全市查处食品安全行政处罚案件7536件,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刑食品案件55件;公安机关侦办食品犯罪案件230件,抓获犯罪嫌疑人490人。
  建立入驻式联合机制。在市市场监管局设立“市公安局驻市场监管局警务室”作为专业对接平台,就警情舆情、投诉举报、案件线索等信息进行交换,进行实体化运作。
  建立互补式协同机制。市检察院、市场监管局、农业农村局等13家单位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明晰部门职责,确定移送标准,规范证据转化,统一执法尺度。定期通报案件信息,研究分析食品药品违法犯罪形势,进行重大案件会商、联合挂牌督办、共同解决问题和困难。
  建立无缝式衔接机制。对全市范围内食品企业、大型商超、集贸市场、校园周边等重点场所定期开展联合检查,形成严管高压态势。对媒体通报、上级交办等疑难复杂、影响重大的案件,联合开展调查取证工作,实现精准高效打击。
  建立多元式智库机制。全市各部门推荐法律人才、专业知识人才、侦查人才,并邀请第三方机构、高校及科研机构专家共74名,组建打击食品犯罪专业人才智库,辅助开展疑难、复杂案件办理工作。
  建立重点食品企业打假维权中心。融合市场监管、公安、海关等部门力量,组建专班、开通热线,加大出市跨省打假维权工作力度,为重点食品企业全面提供“全天候”维权响应、“订单化”打假护航、“点穴式”纾困解难。中心自2022年2月实体化运作以来,为南通天福食品有限公司等27家企业打假,立案48起,移送公安机关5起,挽回经济损失近730万元。

透明食安共治共享 智慧监管守护未来
创新实施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

  南通市政府高度重视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将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列为2022年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大力推进。通过教育、市场监管两部门共同努力,建立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社会共治模式。
  一是建设点位全覆盖。全市所有1196家学校食堂全部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贮存、切配、烹饪、备餐、洗消等关键区域全部纳入远程监控。依托“互联网+明厨亮灶”平台建立每日采购食材票证、菜单上传制度。二是分析预警全智能。利用AI智能分析技术对不规范作业行为进行自动预警和大数据分析,及时推送给学校和监管部门。三是远程监管全闭环。市场监管和教育部门可实时查看学校上传的基本信息、监控视频、菜单及原料采购溯源等。发现问题由属地市场监管分局督促学校将整改结果上传闭环。四是食安信息全透明。全省率先建成集就餐场所显示屏、微信“E通后厨”小程序、应用平台终端、可视化数据云中心等多种途径于一体的学校食安信息社会公示模式。广大师生和家长代表可线上线下相结合,多途径实时了解学校食堂菜单、食材来源、后厨环境卫生、加工操作过程等食品安全信息,得到广大师生认可,第三方测评满意率达到98.6%,被市民评选为2021年度“南通百通”App优秀服务项目。

品牌培育强质量 产业升级促提升
发挥区位优势推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南通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利用沿江沿海资源,大力推行“科技创新”“质量提升”双轮驱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通过产业政策赋能,质量标准引领,特色品牌培育,科技创新突破,质量管理提升,龙头企业集聚,活动平台支撑,大力扶持食品产业发展,壮大粮油加工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产业由“链”向“群”发展。
  科技创新:市政府将食品产业列入全市“3+3+N”重点产业,制定食品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产业推进工作意见,发布人才、科技、招商等方面配套政策。在全省率先出台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产业激励政策,企业获批单个注册证最高奖励250万元。引导食品企业开展自主研发,全市建立食品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家,建立食品重点实验室8家。承担食品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2个,主导和参与制定《条斑紫菜》等食品类国家标准24项、行业标准8项、地方标准87项、团体标准204项。
  质量提升:开展“旗舰领航——食品生产赋能强企”行动,综合运用质量管理、品牌培育、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市场监管“工具箱”,提升食品企业质量竞争力。全市186家企业推行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培育食品高质量发展示范企业30家。挖掘江海饮食文化底蕴,培育食品类“老字号”30家、传统食品制作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33件、省级“名特优”食品小作坊26家、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食品类)11个。江苏长寿集团的大米、南通醋酸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食品添加剂(山梨酸钾优质品)先后通过“江苏精品”认证,江苏中洋集团获得“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全市形成了以中洋河豚、如东紫菜、吕四海蜇、如皋香肠、海门山羊肉、白蒲黄酒等为核心的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南通地标性特色食品自主品牌。搭建活动平台,举办南通老字号·非遗嘉年华,建设“追江赶海”非遗食品电商销售平台,政策支持食品企业参展广交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展会,宣传展示地方特色食品,提高食品产业在国内国际上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
  全市先后设立海门临江工业园区、中辉江苏食品工业园等4个食品产业园区,成功招引奇华顿、默克、凯爱瑞等一批产业链“链主”企业,有效推动食品产业集聚,形成食用油、食品添加剂、水产品等多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全市食品加工产业生产总值超580亿元。

(南通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供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南通   食品安全   南通市   属地   样本   全省   全市   案件   主体   机制   风险   模式   产业   食品   责任   工作   平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